在江北市市中心广场
王枫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对转交给冯建宇的那个绝密文件袋了如指掌。
文件里的“辟谣”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让说地球不会碰撞吗?
这不是明摆着让“辟谣”者睁着眼说假话吗?
明明上面已经在小圈子里秘密传达了天灾消息,却又偏要再做“欺民”的事。
也许是上级不得已而为之吧。
这样做一定有上级深度考量的意思。
让电视台以采访的形式进行这样的报道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失为高明之举。
这毕竟不是官方发布信息,个人的看法只是代表某个专家学者个人的意见。
即使将来的事实与今天的专家解读有差异,政府也有回旋的余地。
只是难为了“辟谣”者。
明知是“误导”群众还必须不得已而为之。
也不知现在冯建宇是怎样的心情。
委屈?
自责?
还是后悔?
无论如何自己是应该亲自给他去个微秘安慰安慰。
其一是代表市委、市联络工作组。
其二就拿岳父的这层关系来说也是应该的,何况以前就都认识。
就在这时,王枫的微秘突然又响了起来。
肯定是冯建宇给返回微秘来了,他的可能性最大!
他这样想着迅速地点击开一看,哪里是冯建宇。
是市委书记办公室!
他的心不由自主地提了起来。
是不是又有哪个地方发生了突发状况?
或者上面又有了什么新的指示?
还是刚才的新闻解说出了问题?……
他来不及再去多想,当即按下了接通键:
“哎,汪书记,是我,王枫。”
他小心翼翼地说,因为他已经在面前的虚拟视频上看到了汪书记。
“嗯,王枫,我代表市委谢谢你,你的工作做得很成功。”
汪书记开口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的话说得很直接,以致使王枫觉得一头雾水莫可名状。
他一时还没有弄明白书记是真的夸自己呢,还是反义词?
自从自己伺候上这位血气方刚的领导还没有享受过如此“高规格”的待遇。
他似乎感到诚惶诚恐不知所措!
他不知说什么好:
“汪书记,我 ——我——”
“王枫啊,你为市委立了一功,我代表市委市政府为你记上一功。”
听上去汪书记的口气很不平静,却很高兴。
王枫还是领悟不透:
“汪书记,我还是不太明白。”
不过他心里可以肯定的是, 书记的话确实是表扬不是讥讽。
“你是故作不知还是怎的?
我至始至终都收看了刚才的采访。
那个天文观测所的冯建宇教授说得入情入理,很有说服力。
如果不是知道内情的人,我也会相信他的“解读”的。
这些都与你第一手选人用人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请你转达给冯建宇,市委市政府对他的“解读”非常满意和肯定。
如果三天后大家不死能活下来,市委政府一定会嘉奖他的。”
王枫静静地听着,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好:
“汪书记,我已经一白天不在江北宇宙天文观测所了,是李文队长在那儿,他们……”
“我不知道你今天一直在到处忙吗?
无论怎么说你还是那个联络工作组的队长。
这个任务我是交给你的。
你就别说了,现在功劳和荣誉是没什么,忙点,苦和累对于我们来说也都没什么。
只是——让我们共同祈求化险为夷平平安安吧。”
汪书记的口气似乎有了点变化。
王枫也顺口附和:
“是啊,汪书记,让我们共同祝愿吧。”
闭上微秘,他的心却久久不得平静。
不知不觉中又情不自禁地抬起了头。
今天他不知多少次抬起头下意识地仰望那个高高在上、深邃莫测、安宁平静的天空了。
小雨已经停歇。
天上依然墨黑如漆。
路灯的灯光洒在黑水泥路面上显得那样懒散无力。
广场周围的马路上来回穿梭着急急匆匆的行人和车辆。
汽车的灯光照射在湿漉漉的路面上反折回来,特别是那红彤彤的尾灯,分外鲜艳。
雨后的广场异常清澈。
一片片人工种植的红花绿草在秋风中瑟瑟摇摆。
王枫不由自主地往紧裹了裹雨衣又掏出了微秘卡。
他先拨了孙芬碧的微秘号码。
几秒后微秘里传来了“对不起,现在网络正忙,请您稍后再拨。”的女中音。
今天太忙了,以至于通话记录里记录了无数的未接微秘,其中就有芬碧一个。
现在他突然想到是该给她回一个微秘了,可偏又遇上了软钉子。
是啊,现在用微秘的人一定少不了。
冯建宇的“解读”快让整个江北市的老百姓爆棚了。
微秘无疑就成了人们交流心声和转告喜讯的首选工具,也难怪现在不好打。
他拿着微秘卡迟疑了一下,接着又不假思索地按下了冯建宇办公室的微秘号码。
几声“嘟、嘟”之后,王枫的信心和希望几乎将要消磨殆尽。
但往往是在最失望的时候,就会有“奇迹” 神奇地降临。
就在他准备闭上微秘的时候,对方“出奇”地出现了虚拟面孔:
“哎,王助理。”
王枫欣喜异常地:
“冯建宇,可算是拔通你了。”
“哦,王助理——您有事吗?”
冯建宇的心收缩了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戏演得砸锅了?
是不是否定“谣言”不“适度”?
是不是“旁敲侧击”不够,直截了当有余?
还是“专业理论”有失偏颇?
……
他从打开高技术密封文件的那一时刻就感觉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和责任。
他闭上门 一字一句地研读文件的内容,自我感觉就像电视里常见的谍战剧里的地下工作者一样。
反复从头至尾读了好几遍。
那些内容那些要求,他现在都能复述一遍,包括每一个字!
但是,如何能完全做到做好,自个心里确实没底。
既要达到“辟谣”效果又不能做的过了让群众看出破绽。
他知道这次“解读”包含着上级政府多高的寄托和期待!
政府肯定是把这次特别报道看成了关键时期的“定海神针”。
责任太大了,就像一副千钧重担!
可是,既然已经在刘经政那里把这根红火棍接到了手里还推给谁去?
那几个老人哪个更合适?
这是明摆着让用谎言否定事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