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回319回320回
书名:三国大神 作者:夏雨修仙 本章字数:8374字 发布时间:2023-03-09

第三百一十八回 司马邺穷途降汉 诸葛尚雄师征西

前人诗云:“几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化凤尘,一朝尽归汉!”

话说张宾代表汉军来见晋使索敞,索敞奉父亲晋朝尚书仆射索琳之命前来和汉军谈判。他故作镇静的对张宾道:“现在长安内城中的粮草还可以吃半年,贵军是很难轻易攻取长安内城的。如果你们答应封我父索琳为万户郡公的话,我父愿以长安城投降后汉军。”

张宾听了冷笑一声,他心想:你们都快完完了,还谈什么条件,竟然还跑出来卖主求荣,这种败类留之何用,除掉一个少一个更好。于是张宾懒得去和他搭腔,抽出宝剑一挥砍掉了索琳的脑袋,派其随行人回去传话道:“后汉正义之师,以义取天下,现在索琳所言如此,真乃奸臣卖 国也。天下善恶同一,吾军已经杀掉其来讲和的儿子,如果你们觉得长安可守,当勉力固守;如果精竭兵微,也应早悟天命,立马无条件投降!”

索琳听了,欲哭为泪,心想自己卖城未果,还搭上了儿子的性命还毁了自己一世的英名,连自己那有名的书法家父亲索靖的脸也被丢尽了。索琳又悔又羞,心想:早知如此还不如全力一搏,为晋室战死沙场,也足以当一回忠臣。据说这索琳少年时,为父报仇曾在一个时辰内手刃仇家37人当年也曾是个热血青年,到了老年因为不愿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一步走错,成万世之笑柄,这便是人性中贪婪的因素在作怪。

索琳之父索靖是个大书法家,著有《索子》,《晋诗》,《草书状》等作品,当初也是名振一时。

再说17岁的晋帝司马邺自从上次从射雁楼的秘道中逃回宫中之后,现在一权臣索琳这个老小子也要出卖 自己,也知道自己已是穷途末路,无力回天了,便只能依礼做足全套投降的仪式,乘着羊车,肉袒,衔璧玉,抬着棺材,出内城东门向后汉军投降。

后汉大帅刘曜接受了司马邺的投降,将司马邺送到洛阳,司马邺后来被刘渊封为“怀安候”。

刘曜又怒斥索琳不忠,将他腰斩于长安菜市口,以警后人。晋将麦允在潼关听说长安失陷,晋怀帝投降,便在潼关自杀殉国,刘渊以为其为忠臣,厚葬之,赠车骑将军,益节憨候。

西晋灭亡之后,后代撰写《晋书》的唐代名臣房玄龄曾发感叹道:“彼刘元海者,非有诸葛孔明之能也,举二都如拾遗芥,是因为晋室自身社会的败坏所致。”

司马邺降汉之后,驻守凉州的晋南阳王司马保又借机称王,公元319年夏季,司马保在上卦(今甘肃天水)自称晋王,改年号建康,设立百官,任命凉州牧张是为征西大将军,任陈安为讨虏大将军,兼秦州刺史,扬言要杀入关中,兴复晋室。

汉军大帅刘曜得报,便命诸葛尚率大军去征讨河西的司马保,打通丝绸之路。诸葛尚大军本来在咸阳城围攻晋将钟崧。那种崧鬼得很,他听说晋帝司马邺完了,便连忙率部弃了咸阳城向西狂奔而去。诸葛尚率部在后面掩杀,一路向凉州杀来。要知道这老将诸葛尚能否乘势一鼓作气平定凉州,请看下回。


第三百一十九回 羌兵生擒西凉王 刘帅三分陇右地

“刀锋耀眼剑光寒,摇漾旗蟠蔽天荒。

马蹄踏破河西地,稳取凉州似探囊。”

话说诸葛尚率大军向陇右杀来,西凉的司马保大为恐慌,不敢应战,从上卦撤退到了桑城(今甘肃临洮县东)。司马保此人好吃懒做,肥胖过度,据说体重达八百斤,喜欢成睡大绝看闲书,性格昏庸软弱,不明事理,没有决断力,他的部将张春,杨次二人一看诸葛尚大并压境,便想杀了司马保向诸葛尚军投降。于是这二人在私底下密谋了一番,然后携带着利刃秘密潜入司马保府中,乘司马保熟睡之际,一刀刺进了司马保的肚子中。司马保大叫一声,当场毙命。此时府中侍卫听到声响,纷纷前来抓刺客,张春,杨次二人和众侍卫战成一团,打得难分难解,二人正想杀开一条血路夺路而逃,这时司马保的亲信大将陈安领兵杀到,将张春,杨次二人砍翻在地,陈安大喝一声道:“尔等狗贼,胆敢来行刺晋王,狗胆包天。”

这时又有侍卫来禀报道:“禀大将军大事不好,晋王他已经遇害了。'

陈安听了,大怒道:“来人啊!把这两个狗杂种打入死牢,来日给晋王祭灵。”左右上来押走张杨二人,陈安见司马保已死,这司马保又没有儿子,于是他便自立为西凉王,又以埋葬皇帝的盛大礼仪,把司马保埋葬在上卦,绰号元王,又将张,杨二人在司马保的坟前斩首,用人头祭祀亡灵。

陈安自立为西凉王之后,附近的老百姓都很不卖帐,有人还认为是陈安指使人杀死司马保的,有人还认为陈安出身低微,没有资格继承晋室的王位。诸葛尚听说了之后,心想:这样有机可乘,破之易如反掌,可以先乱其内部。于是诸葛尚派人去策反凉州附近赤亭(今甘肃陇县东)的当地羌族部落酋长姚戈仲,封他为平西候,让他去消灭陈安人马。这姚戈仲也看陈安不顺眼,因为这陈安自称西凉王之后,又妄自尊大不可一世,自称大都督,“假黄钺”大将军,雍凉秦梁四州牧,一副唯我独尊的腔调,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所以这羌族酋长姚戈仲便起兵去偷袭陈安的老巢上卦,这些羌兵熟悉当地的地形,神不知鬼不觉是的来到上卦城下,一声呐喊杀入城中。

姚戈仲一马当先冲了进去,一刀砍了守城大将陈安的弟弟陈集。陈安此刻正在府中和众将饮酒观舞作乐,突闻有羌兵杀入城中,陈安大骂道:“那里来了蛮人,敢来本王眼皮底下撒野,来人啊!备马抬刀,看老子去破敌擒贼。”倾刻间,下面几个侍卫抬上一把七尺长的大刀,陈安接过大刀出了府门,翻身上马率人来战姚戈仲。

姚戈仲一看陈安杀来了,知道陈安武艺超群,也不敢打大意,取出铜胎铁臂宝雕弓一箭射中陈安的战马。

陈安翻身掉在地上,正要困兽犹斗,姚戈仲又一箭射在陈安的腿上,陈安站立不稳倒在地上。姚戈仲一挥手,手下羌兵一拥而上用钩镰枪将陈安抓住,按在地上用大铁链给绑了起来。

陈安大骂道:“你等鼠辈,用暗箭伤人,算那路子好汉,有种和老子单挑。”

姚戈仲懒得理他,命人用破布将陈安的嘴给堵上了,然后率部清剿陈安旧部。很快上卦城便为姚戈仲所占领。姚戈仲见大功告成,派人将陈安押往诸葛尚大营中去请赏,谁知走到半路上,突然杀出了一个白衣少年,此人武艺高强,手中一把七星剑招术怪异,只见他飞身过来一剑刺死了陈安,然后扬长而去。

众人大感吃惊,又追他不上,便齐声大呼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刺死陈安?”

那少年远远的回答道:“吾乃司马保的侄子司马瞻,来为叔父司马保报仇,手刃陈安小人。”原来这司马瞻以为陈安指使张,杨二人行刺司马保的,所以一直都想杀之报仇,平日陈安得势之时,府中侍卫众多,司马瞻不敢轻举妄动,这次他见陈安被押往诸葛尚营中,认为有机可乘,便突然现身刺死了陈安,然后扬长而去。

众人听了暗自好笑,也懒得去追他,便把死人陈安抬到诸葛尚军中。诸葛尚一看陈安已死,陇右已平,便上书奏请封姚戈仲为平凉公,赏金千两。

刘渊准奏,又派刘曜率军去陇右驻守镇边。刘曜大帅来到陇右之后,将此地分为三个州:一为凉州,包括武威郡,武兴郡,西平郡,张掖郡,酒泉郡,建康郡,西郡,澳河郡,广武郡,西海郡;二为河州,包括有兴汉郡,金城郡,武始郡,南安郡,永汉郡,大夏郡,武成郡,汉中郡;三为沙州,保括有敦煌郡,汉昌郡,高昌郡。从此之后西北的丝绸之路畅通,万商云集来往于中西之间。

再说后汉皇帝刘渊一看西北已平,便要大封众有功之臣,要知刘渊如何打封众人,请听下回。


第三百二十回 诸葛亮笑看风云 刘元海大封群臣

“当年千里兴汉室,万乘戍凉州。

关河梦断何处,羽扇旧纶巾。

念往昔,繁华逐竟,剑气秋。

长歌万里,云横秦岭,笑看风云。”

话说后汉皇帝刘渊听说西北已定,心中大喜,便召集丞相诸葛亮等大臣在洛阳皇宫中大摆庆功宴,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再分封各位有功之臣。120岁的老臣诸葛亮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道:“老臣当年受先帝知遇之恩,以兴复汉室为已任,谁知那司马氏家族甚是庞大,以至汉室为晋所替代,至今已有几十载了,今日陛下扫平北方,重振当年汉武之神威,实现汉室中兴,实乃幸事。老臣一生心愿已了,此生足矣。”

刘渊听了,道:“有诸葛丞相再度出山辅佐汉室,朕才得以攻取二京,生擒晋帝,诸葛丞相功高盖世,高风亮节为万世之楷模,足以千秋万代而不朽!朕加封诸葛丞相为护国大国师,兼兴汉王。”

诸葛亮推辞道:“老夫已经老了,这些功名利禄又有何用,老夫愿回归山野,当一个隐士在山水间垂钓尔。”

刘渊听了,忙道:“诸葛丞相乃我朝栋梁之才,缺了诸葛丞相国将不国,望诸葛丞相留步。”

诸葛亮却道:“老臣自幼不求闻达于诸侯,还是淡泊名利归隐乡间的好。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北方已平,新人辈出,老夫自当急流勇退,以慰平生。”

刘渊听了,一想:既然如此也不便勉强,便加封诸葛亮的侄孙诸葛尚为一字平肩王,又封刘曜为秦王,封张宾为凉王,封石勒为襄王,封赵染为燕王,封李雄为蜀王,封石虎为中山公,封姚戈仲为平西公,呼延青伟武卫将军,朱纪为中书监,崔游为司徒。其余将士各有封赏,刘渊又在洛阳宫中大摆庆功宴和众人欢聚一堂,酒过三巡,大家都十分尽兴,这是襄王石勒发言道:“陛下,那江东司马睿,王敦等人占据了江东当年东吴旧地,和我汉室分庭抗礼,在下不才愿率10万儿郎前去生擒司马睿,活捉王敦,一统天下。”

刘渊听了,便来问大臣崔游的意见,这司徒崔游道:“江东司马睿有长江天险,我军并无多少战船,恐怕南征很难取胜。”

石勒听了不悦道:“战船可可以修建的嘛,我军兵强马壮破江东,如探囊取物一般。”

旁边中山公石虎也随声附和。刘渊听了,便点头道:“石勒老弟其志可嘉,那朕就命你去督造战船,准备南下事宜。”

石勒答道:“微臣领旨谢恩,一定不负皇恩。”旁边众人都道:“祝石王爷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唯有司徒崔游艺脸冷笑,一语不发。

襄王石勒也不以为然,借着酒兴道:“借你们的吉言,踏平江东,指日可待!”要知这石勒如何南下攻打江东,请看本书第二部,暂时没有第二部。

原序:


本次争夺,雄兵百万,战将千员。

天下枭雄聚首,豪杰汇,铁骑成群。

万千雄师过江,收金陵王气。

战鼓响,排山倒海,立马吴越第一峰!

横扫江东烟花巷,更切菜,踏花马蹄香。

今朝横槊何处?秦淮畔,紫金山下。

青眉煮酒,仗剑红尘笑傲沧海。

揽二乔,江山美人,真一匡天下!

——调寄《雨霖铃》

有一条这样的大江,它从高山峻岭中涌来,向苍茫的大海奔去,这是一条豪迈的大江,它那勇往直前的气概,使人联想起立马横刀,威风凛凛的猛士,他高歌猛进,金戈铁马,披坚执锐,势如破竹!

这条大江恰如古老的大地般深遂,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成败,饱览了世间的花开花落,以冷竣的目光凝神着王朝的更改,世道的盛衰,英雄的沉浮......

本书讲述的是这样一段英雄们的传奇故事。书接《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三国演义》后半部写得关羽不复当年斩颜良诛文丑之勇,连一个小小的庞德都很难搞定,这不符合观众对英雄人物的心理认知。再说关公在荆门经营了多年,关家军怎么会被东吴的水军陆战队打得大败,东吴的陆军根本不堪一击,张辽几千人就能在逍遥津大败其十万大军。关云长完全可以向魏吴军的结合部突围的,难道魏吴军会师了吗?东吴的水军陆战队怎么能够追上关云长的战马呢?至于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结局,更令千百年来的读者扼腕叹惜。其实大多数读者读小说只不过是娱乐娱乐,没有必要把英雄人物的结局写得过于伤感,也许是大团圆的结果才更附和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心理。并且当时刘备和孙权因为荆州问题的领土纠纷十分严重,貌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刘备诸葛亮视东吴虎视眈眈的强邻于不顾,贸然让关羽孤军去北伐中原,也不派兵配合,这不符合逻辑。关羽败亡之过程长达四个月,荆州是刘备集团之战略要地,关羽是刘备的重臣和臂膀,于公于私,刘备都不可能坐视关羽集团覆灭,刘备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这是有违常理的。说刘备因路远来不及亲自出重兵救援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当时的交通并没有某些人说的那么落后,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才花了四个月时间,灭蜀更是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同时诸葛亮之隆中对还明白清楚的写道:一上将从荆州北上,还有刘备一路大军出关中配合。那么关羽北上时,另一路大军何在,关羽是不可能擅自出兵,单独行动的。以上的种种不合情理推断出一种可能,那就是不排除史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撒谎。众所周知,是司马炎叫蜀国降臣陈寿编写《三国志》,还封了这个亡国之臣陈寿为平阳侯,其地位几乎和刘禅不相上下,此中潜 规则不言而喻。据后代史书《晋书》中记载:陈寿此人人品低劣,在编著《三国志》之时,曾经向书中三国人物的后人索要贿赂,其中曹植手下名士丁仪的后人家贫没给陈寿好处,所以陈寿就不给丁仪写传。正史《晋书》的作者是大唐名臣房玄龄,大书法家褚遂良,大阴阳家李淳风等二十几位大唐重臣,其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二十几位重量级的后代史官异口同声指责陈寿的人品,中国文人历来有立德,立言的传统,可见陈寿并不可信。而且此书中记载前后矛盾的地方很多,《三国志》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就和千百年来的读者开了个国际玩笑:竟然说曹操是汉初名臣曹参的后人,而曹操明明是夏侯氏过继给宦官曹家的,宦官那来的后代。并且蜀国无史官去记录历史,所以《三国志》里的很多内容都是陈寿道听途说来的,都是一些传说中的故事,再跟据需要编排一下,所以不要迷信《三国志》,不要以为正史就百分之百是真实的。本书虽然只是一部传奇,但是在逻辑性上更合乎常理,当时刘备先打弱敌孙权是合乎兵法:避实击虚的客观规律的。所以读者不要轻意断言笔者是歪曲历史,让刘备诸葛亮一统天下,是千百年来广大读者共同的宿愿,所以笔者改写了《三国演义》的后半部,正如著名的杨家将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也是虚构的,但千百年来后人还是广为传颂,流芳千古,只要读者喜闻乐见,艺术就有了生命力。那《三国演义》的前身《三国志平话》还不也是部架空小说,其主人公是张飞,写张飞伐吴国,司马错断案等等;《杨家将演义》和《说岳全传》的结局都是虚构的,其实也都可以说是部架空历史小说。蒲松龄还写了俚曲《快曲》写张飞在华容道一矛刺死了曹操等等。那名著《三国演义》还不是在架空历史小说《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因为还有个前提是古代的蜀国没有史官记载历史,而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时,蜀国已经存在N年了,陈寿又怎么可能全都知道蜀国的事情;所以后人都很热衷于去编排三国的故事,陈寿可以编,关汉卿可以编单刀赴会过江亭,罗贯中可以编《三国演义》,毛宗岗可以去改《三国演义》搞抑魏捧蜀,到了明国时也有人写过书,写马超为帅统一国家等等,谁让蜀国没史官记载历史呢?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并非是罗贯中的原著,清朝初年的毛宗及其先人李卓吾改过了原著,把原来的240回本改成了120回本,修改了章回名。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有其成功之处,但在思想上搞抑魏扶蜀,把曹操这个文武全才雄才大略的人物歪曲成了奸臣,把诸葛亮捧成了神,但最终诸葛亮北伐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还不如马超,北伐了七年连长安的影子也没看到。所以一百年之前胡适先生在他为《三国演义》作的序中就明确指出了《三国演义》想象力不足的弱点。毛宗岗既然那么热衷于搞什么反清复明,为什么不直接去创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历史小说,那不是更贴切更形象吗!其它的矛盾之处还在于为了烘托诸葛亮的智慧把刘备写成了一个无能之辈,这和前面曹操煮酒论英雄是自相矛盾的,神话诸葛亮并不一定要以弱化刘备为代价的。既然刘备这么无能一败再败,只会哭,一意孤行,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去选择刘备这只垃圾股终生持有,不去选择曹操孙权蓝筹股,去实现自已的管乐之志呢?诸葛亮那么没有投资眼光吗!像关老爷“大意失荆州”这种戏,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阅读心理,不符合中华的传统美德,早就应该改写,早就应该重新谱写新的篇章,于是本人写了此书。俱往矣,往事越千年,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道具,是否能够再谱写出崭新的壮剧,诗剧和史剧呢?

附:多年前杂文:

六、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第二步是错误的!

诸葛亮一生错把劲敌东吴当作盟友,去啃魏国这块硬骨头,犯了战略上的错误。

东吴视荆州为赤壁之战的战利品,视刘备为小偷,根本没想真心和刘被结盟,诸葛亮一厢情愿的搞联吴抗魏是不切实际的。刘备霸占了荆州,气死了周喻,骗走了孙尚香,孙权时时刻刻想要攻击荆州。

关羽是诸葛亮错误战略的牺牲品。孙权不可能坐视刘备集团的强大,曹操都看到了这一点,袭取荆州是孙权必然的选择。隆中对把孙权视而不见,貌似掩耳盗铃。

正确的战略因当是以赵云镇守荆州。乘周喻刚死,以关羽为元帅,张飞为先锋,顺江东下,直捣吴郡,平定南方;再伺机北伐,兴复汉室。

曹操比诸葛亮高明在于他先灭了附近小势力,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而不和小势力联盟,其丰富的反董阅历明白任何海誓山盟,都可能是随便说说!

诸葛亮6出祁山是其错误战略的继续。他仍然是避虚击实,既使他攻克长安,孙权也不可能等你灭了魏再来灭吴,定然会趁虚而入,袭取成都。

所谓吴蜀联盟是一句空话,后来晋灭蜀时,吴国并没援救,也没攻晋牵制,所以诸葛亮所经营的联吴抗魏是徒劳而无用的,大战略上的错误注定了“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宿命!

杂文:

中华龙脉之长安龙首塬

中华儿女皆称龙之传人,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风水学和中国绘画有龙脉一说,所谓“ 山者龙之骨肉 , 水者龙之气血,气血调宁而荣卫敷畅,骨肉强壮而精神发越。”

中华龙脉何在?本人偶悟中华龙脉乃是长安龙首塬,其位于西安北部。相传秦时,有一条黑龙从秦岭来到渭河饮水,其经过的地方形成一条土山,形状如龙,龙首原就是由这条龙所变,并由此得名。

龙首塬呈东北—西南走向,从浐河西岸至三桥镇南,如巨龙横卧,东西长约60里。塬东从前古时原高约60米,如龙头饮水;西段逐渐降低,原高约17米,似龙尾伏地。龙首塬之龙首山其土色赤黄,坚硬如铁石。

隋唐长安城立南坡,当时设计大师宇文恺发现龙首原南坡有六岗隐隐起伏,得到灵感,以为其像乾卦六爻,遂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教,九五贵位,故置玄都观和兴善寺,以镇之。如此布局,为隋筑大兴城。

西汉初年名相智谋之士萧何选中此处建大汉未央宫,唐太宗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建大唐大明宫。为何萧何、李世民都看中此处,原来这龙首塬乃是中华之龙脉所在。汉唐之所以强盛,皆因得此地理。中国近代之所以衰落于西方,是因为此龙首塬被后代取土推平,已不如当初那么高大了,坏了风水所以近代国运较衰、走衰运。中华若要实现民族复兴当堆高龙首塬龙首之土至99米,再在其龙首上铸一金龙,则能重振汉唐雄风,龙腾四海。

长安附近台塬很多,有白鹿塬、乐游塬、少陵塬、铜人塬、神禾塬、毕塬等等;关中有周塬、贾村塬、扶风塬、咸阳塬、蒲城塬、荆山塬、合阳塬、韩城塬、五丈塬、阳郭塬、高塘塬、孟塬;都是黄土塬。

龙首塬附近地势开阔,有灞河、浐河在东,漕河在西,渭河在北,众水环抱乃是宝地。附近还有龙首渠,“史记云穿渠得龙骨故名”其水甘甜,流至龙首殿附近。

大汉开国名相萧何精通五行数术,建未央宫乃是“斩龙首山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北有玄武阙东有苍龙阙。”未央宫 前殿筑于龙首山的山丘之上,《西京赋》“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峨以岌嶪”就记叙了这个情况。未央宫以清香名贵的木兰为栋椽,以纹理雅致的杏木作梁柱,屋顶椽头贴敷有金箔,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装饰着鎏金的铜铺首,镶嵌着各色宝石。回廊栏杆上雕刻着清秀典雅的图案,窗户为青色,雕饰着古色古香的花纹。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础石之上耸立着高大木柱,紫红色的地面,金光闪闪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前殿作为西汉一代大朝之地,其建筑之豪华为其它宫殿所莫及。班固的《西京赋》言长安城是“晞秦岭,睋北阜。挟沣灞,据龙尾。”

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建大明宫,大明宫是当时的政 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始建于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百一十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大明宫占地350公顷,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大明宫有龙尾道,大明宫含元殿的台基约有15米高,为了百官朝见方便,于是在殿前修建了二条平行的斜坡砖石阶道,共长70余米。每遇朝会,群臣即由此两道而上。这两条阶道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生而垂其尾,极为壮观,故称为龙尾道。

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中规模最大又十分豪华壮丽的宫殿群。它虎踞于城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在其上望终南千峰了如指掌,俯视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当初修建时挖到一块秦代铜镜,贤相魏征以为吉兆,故名大明宫。大明宫竣工后,唐太宗以秦镜为其镇宫之宝,使其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明”宫。长安士庶都说: “每夜皆见龙首原上的大明宫里大放光明厂亮若白昼。”唐太宗将贤相魏征比作明镜,依仗着明镜魏征等贤能之臣的辅佐,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中华龙行天下!

网络游戏杂诗:

真三2009

落霞秋风菊花残,人老珠黄压制衰。

今朝真三谁横行,对抗甲刀无双流。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三国大神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