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回 罗尚仗势轻贤才 赵统兴兵战南中
话说这小李雄来到成都投军,罗尚见他是个无名之辈,也不把他当回事,冷冷得让李雄去当了一个烧火炊事兵。李雄怀才不遇心中郁闷,便向罗尚请战,愿领兵去攻打齐万年。罗尚刚吃得酒足饭饱,用不屑的眼神打量了李雄一下,笑道:“你等黄毛小儿,资力太浅,还是个新人,应当在军中论资排辈慢慢熬,那里论得到你带兵出战,你还是好好去烧饭作菜,安心本职工作吧!”
李雄没想到罗尚来这套,心中光火,便表面上先表示服从,暗地里他联络大理城中的蜀汉旧部赵统等人。赵统蛰居大理多年,早想起兵兴复汉室,现见有李雄在成都城中作内应,便在大理揭竿而起,重振蜀汉大旗。
罗尚闻报,大惊失色,因为这南中大理是他的辖区。如今生变,他也怕朝廷责怪,他心想既然如今天下已乱,不如自已也趁势反了吧,当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利用蜀中的地形自立为王,岂不快活。
于是这罗尚也一不做二不休在益州称起王来,只是这个罗尚平日作威作福并不得百姓的拥护,李雄见状便趁机联络了许多流落在此的逃荒流民,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在成都城中发动起义。他们冲进了罗尚的刺史府,一剑刺死了罗尚,把罗尚的财产全部拿出来分给了穷苦的老百姓。
大伙都十分戴李雄,便把他推举为义军的首领,这李雄便在成都建国,称为成汉政权,自称为成都王,改国号为永兴元年,国号大成,这一年是公元304年十月。李雄在蜀中起义之后,天下很多地方响应,有往弥在青州,徐州的起义;张冒,刘尼在江汉,云梦万岩山的起义,王如在豫,荆的起义,杜俊在荆,湘的起义。
晋朝统治者一看狼烟遍地,也无力平叛。晋朝大权臣东海王司马越眼珠一转,又心生一计:他想来个以夷治夷。于是他封大理的赵统为天可汗,又命其弟手下大将张宾,刘舆去游说赵统为他所用,帮他平定南方的叛乱。要知这司马越的图谋是否成功,请看下回。
第二百四十四回 赵张刘洱海赏月 诸葛尚汉中收降
前人诗云:“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话说张宾和刘舆二人来到洱海边的大理城中,和赵统见过。赵统一看是故人之子,也十分亲切,于是三人泛州于洱海之上,在船上喝酒观景,只见这洱海景色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杯待客,诵明月之诗,歌珧佻之章。入夜之后,月出于苍山之上,徘回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湖,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芒然。浩浩然如凭虚而乘风,而不知其所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三人饮酒甚乐,扣弦而歌之。张宾曰:“桂卓兮兰桨,击空明兮搠流光,渺渺兮予怀,望佳人兮天一方。”
刘舆吹洞箫,依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述。余音袅袅,不绝如丝,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离妇。赵统楸然,正襟危坐,而问刘舆道:“何为其然也?”
刘舆对曰:“月明星稀,乌鹊难飞,此当年曹公孟德之诗乎!西望喜洲,东观苍山,山川相连,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与周郎之故事者乎!遥想先主昭烈帝当年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下,战旗蔽日,临江把酒,横剑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乎!况吾与君渔樵于江渚之上,伴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麭樽以相属,寄浮游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叹吾生之须舆,慕江海之无穷。侠飞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故国不可骤兴,托壮志于清风。”
赵统闻言,道:“刘贤侄不必过于感怀,如今司马氏已经今非昔比,其实力已经大大衰弱。我和李雄等人在南中蜀*举义旗,兴复汉室,消灭晋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一旁张宾听了,点头称是道:“赵大叔深谋远思,晚辈佩服。只是这南中,蜀中一带北伐中原交通不便,关山险阻,只怕是事半而功半。在下以为兴复汉室当派人去北方燕赵之地,联络当地的燕赵慷慨之士,共举大旗,这样在能南北呼应,共破西晋。”
赵统听了,道:“张贤侄言之有理,本帅正想派老将廖化带幼主刘渊去山西五台山中寻访普济大师学艺,同时再联络燕赵之地的英雄豪杰共举大事。”
张宾听了,又道:“我祖上为幽燕之人,熟悉北方地理,不如我和幼主刘渊一起去山西五台山寻访普济大师吧!”赵统一想也好,便让张宾保护刘渊秘密前往五台山寻访普济大师。
赵统又和刘舆在南中兴兵,日夜操练人马,准备北伐中原。再说洛阳城中的司马越自从张宾,刘舆二人走后,也没得到什么好消息回来。这二个人是一去不回头,司马越急了,便又派诸葛尚领兵去汉中平定齐万年之乱。这诸葛尚年富力强,谋术比周处可强得多,他到了汉中之后,立即向齐万年采取了政治攻势。齐万年也知道诸葛尚的厉害,所以他权衡利弊后,便归顺了诸葛尚。
诸葛尚收降齐万年部之后,兵势大振,便乘机在汉中自立为王,和蜀中的李雄联络,准备合兵一处,杀进长安,光复汉室。长安晋军守将司马模闻报,偟偟不可终日,便又派快去向洛阳城中的司马越求救。司们越听说诸葛尚在汉中拥兵自重,心中偟恐不已,便和自已的弟弟范阳王司马腾商议对策。要知这范阳王司马腾有何计策,请看下回。
第二百四十五回 李雄定军山斩将 麦允瓦口关设伏
话说司马越听说诸葛尚在汉中拥兵自立,和立雄联手威胁关中三秦之地,便求计于他的弟弟范阳王司马腾。这司马腾别看年纪不大,却蛮有头脑,他进言道:“汉中若有闪失,则中原危矣,大哥休辞劳苦,必须亲自征讨,吾愿为先锋,逢山开路。”
司马越听了,同意道:“也当如此。”忙传令,起兵二十万亲征。司马越又分兵三路而行,前部先锋司马腾,他自领中军,又使大将麦允断后,总督粮草,三路大军陆续起程。
但见司马越骑着金鞍白马,玉带锦衣,身后金瓜武士手持大红罗缎金伞华盖,打着日月龙凤旌旗,护卫龙虎官军三万人,分为五队,每队六千人,按青,黄,红,白,黑五色以应五行,大军浩浩荡荡,光辉灿烂,很是雄伟。
早有细作报于诸葛尚帐中,诸葛尚不敢大意,连忙向蜀中李雄求援,携手对敌。李雄闻讯之后便亲率蜀中精锐出了剑阁来和诸葛尚会合。
李雄见了诸葛尚之后,说道:“诸葛老弟,此次司马越倾巢出动,我军当先据险固守,挫其锐气,等到其军锐气耗尽,我军再一举歼之。”
诸葛尚点头称妙道:“这汉中地型复杂,我军可以在天险定军山上凭险阁守,司马氏的骑兵不利于攻坚,较适合于野战,我军可以以逸待劳,先坚守,等待其倦了之后再突然冲下山去,消灭其主力,使其丧胆。”于是李雄自领本部人马,抢先在定军山上安营扎寨,修建工事。
几日之后,晋军先锋司马腾的鲜卑骑兵杀到,司马腾年轻气盛,日夜在山下挑战骂阵,李雄在山上喝酒看凤景,就是不出战。
司马腾在山下骂了一整天,嗓子也快喊哑了,便十分疲怠,以为李雄是个缩头乌龟,便下马解甲坐下来休息。李雄一看机会来了,便将手中大旗一挥,一时间山上鼓角齐鸣,喊声大震,李雄一马当先冲下山来,如同天崩地塌之势。
司马腾措手不及,被李雄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一般。司马腾未及上马迎战,李雄雁翎宝刀已落,连头带肩,将司马腾砍为两段。司马腾死后,晋军大乱,群龙无首,各自逃命去了。
后面的司马越听说弟弟司马腾挂了,放声大哭,本想亲率大军去和李雄拼命为弟弟报仇,但后军大将麦允劝道:“主公不可意气用事,此汉中地型易守难攻,当年曹操大军攻打此处,也无功而返,现在李雄获胜之后,军威正盛,我军士气低落,不可于之争锋。不如主公先退回关中,由末将来当后卫,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来踏平汉中,活捉李雄。”
司吗越其实全凭其弟司马腾的铁骑撑腰,才得以在八王之乱中最终成为胜利者,现在其弟命丧汉中,他自已早已胆寒,听了麦允之言,也觉得很有道理,便答应道:“你言之有理,那就依你之法而行吧!”于是这司马越留下麦允断后,自已率军回长安去了。
司马越跑路的消息,传到了诸葛尚军中,诸葛尚便升帐准备趁胜追击。大帅诸葛尚端坐帅椅之上,问诸将道:“现在司马越逃跑了,谁愿领兵前去追击于他,立大功呢?”
只见帐下降将齐万年出来答道:“末将自归降以来寸功未立,愿率本部人马去追击司马越,取他项上人头献于大帅面前。”
诸葛尚见了,一皱眉头道:“齐将军勇气可加。只是听说那司马越手下有一将名叫麦允,此人诡计多端,只怕齐将军并非是他的对手啊!”
齐万年听了,不爽道:“大帅也太小看齐某人了。本将愿立军令状,若取不了司马越的狗头回来,愿受军法处置,你看如何!”
诸葛尚一看这齐万年脾气还真镪,也只得勉强同意道:“那齐将军就小心前去吧!”于是这齐万年率着本部人马一路去追击司马越人马。终于在瓦口关追上了断后的麦允军团。这麦允可不简单,他在晋军中有“智多星”之称,他一看齐万年这个愣头青率兵追来了,便阴险的一笑,命人在瓦口关设下了埋伏,挖好了陷井,要付击齐万年。要知这齐万年是否会钻进这个口袋,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