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赵国武功(下)
书名:亡命八荒 作者:杨铎 本章字数:3300字 发布时间:2021-01-28

         入秋之后,老人开始传授他上乘轻功“扶摇直上”之法门心法与提气技巧。此功可使他跑得更快,蹦得更高,跳得更远。因此功需大量时间研练,入冬时,张承宇也只修到第一层。这还全凭他有武功基础,内功深厚,入门较快。

         老人告诉他,只第一层,通常亦需一年左右方能练成。然老人已把全部心法传与他,以后完全可以独自修行。老人还说,关键点在于发功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力。这需练功者独自体悟,并加以调整。第二层练成后,可不用借助外力,拔地而起。第三层练成后,于陆地行走,步履轻疾,能达到草上飞、水上漂、踏雪无痕之境地。第四层功成,可两足踏空行走,如履平地。第五层功成,可全身不动驭气飞越江河、山谷,神态潇洒似凌虚而行。每上一层,均需更长的时间练习,一般顶尖高手,也就练到第三层。

         轻功之后,便是箭术。老人道:“公子此番去各边关投奔四位叔叔,极可能遇到两军对垒。公子无从军经验,常规战法需耗时累积,故需以特殊技法方能取胜。吾可传赵国之绝技‘连珠箭’于你,以便出奇制胜。”

         老人告诉他,战国时赵国多出善射之人,尤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引入胡人之射技,赵人骑射水平空前提高。赵国箭术,重基本功习练,尤以强化臂力为主。臂力功成之后,即可习练射箭。可先意练,即闭目于头脑中想象全部射箭过程:举弓、搭弦、开弓、瞄准、撒弦;然后做分段习练;最后连于一起,一气呵成。

         张承宇整个冬天都在练习“扶摇直上”功和箭术。春天一到,老人便开始教他“连珠箭”。

         这天,两人带着弓箭来到北山练功地,老人要先给张承宇表演一下。只见他侧身站立,左肩对着前方钉在树干上之靶标,左手持弓,右手快速从腰间箭壶里一次抽出三支箭,他将第一支箭搭弦,拉弓并瞄准,随即放弦。第一支箭刚刚射出,第二支箭已经搭弦;第二支箭刚刚射出,第三支箭已经搭弦。就这样,三支箭一箭尾随一箭,连珠似地飞向箭靶,令人目不暇接。

         他搭箭放箭,动作连续;他屹立不动,竟如石雕一般。看那箭靶,三支箭全中靶心!

         张承宇瞪大双眼,满眼尽是羡慕、敬佩的目光。直看得他膛目结舌,心中大为敬佩。

         老人告诉他,“连珠箭”之关键有二:一为连续快速搭箭、射箭。一次抽三箭即是为此;二为持弓之手须自始至终维持平稳。如此才能保证三支箭先后射中同一靶心。

         老人还告诉他,右手抽箭时,需使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无名指与小拇指之间各夹一箭。习练持弓稳定性时,老人在张承宇左臂上放了一杯水,告诉他说,何时连射三箭,而杯中之水并无外溅,“连珠箭”功夫方算功成。

         张承宇只花了一个春天的时间,就学会了“连珠箭”。老人很是高兴,又连带教了他“双飞箭”之技,即一次以平弓射出双箭,分射前方两个不同目标。在战场上,专门用来对付二对一,或左右夹击之敌的。

          张承宇每日练功习武,从未间断。转眼间,又到了夏天,老人又开始传授他“无为剑法”。他对张承宇道:“三十六路‘无为剑法’,本为昔赵文王所创。文王喜剑,曾招剑客三千,每日比剑,选拔国手。彼集各家之所长,创此剑法。初时传于夏侯氏及宇文氏两大弟子,历经近二十代,今传于你,实为护身取胜之根本也。”

         张承宇自幼从父亲那里习得一套剑法,亦在其督促下,经常习练。故其剑法之基本功稳固,学习新剑法便不必从头开始,可以直接从招数入手。

         老人告诉张承宇,无论使用兵器与否,任何武功招数,无非是进攻和防守。进攻时,亦主攻要害部位,防守时亦以防备命门为主。人体之命门当非心脏、咽喉和双眼莫属。心脏藏于心窝,咽喉属颈部,两眼位于头部,故此三部位为人之要害。几乎所有武功招数,均以这三部位为攻防之重点。

         老人说到这,稍微顿了顿。接着又说道:“‘无为剑法’,攻时却以非要害为主,守时还是主防要害部位。如若对手不防,即伤其非要害部位,如手、脚、腿、臂、耳等,挫其锐气,扰乱其心智。使其心气浮躁,动作失调,露出破绽,再急攻其要害,以期一招致命。”

         张承宇问道:“如若对手回防,即攻其要害?”

        老人笑道:“正是,其中要旨即声东击西,以奇异招数克敌制胜。”

         张承宇感叹道:“此乃避重就轻,以轻带重之法。”老人微笑点头。

         随即,他从张承宇手中接过剑,使出这一套“无为剑法“来,让张承宇观看。

         只见他一口宝剑上下飞舞,左劈右刺,横削反撩,变招频频,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三十六路剑招,剑走偏锋,招招诡异,一气呵成。直劈时如泰山压顶、横削如疾风扫落叶、穿刺如离弦之箭。张承宇看得心花怒放,喜不自禁,心想:“如此独树一帜之剑法,定要学会。当初如会使此等剑法,必定早已杀入自家大院,救出家人矣。”

         接着,老人便一招一式地教他,用何步法、如何出手,动作要点等等。不出一个月,张承宇基本学会了这套剑法的前三十二招。最后四招,因变化繁复,留到最后单独习练。待张承宇掌握此剑法后,老人又让自己的几个徒弟,来跟张承宇拆招,练习其实战能力。最后老人又传授些临阵经验。这些经验,全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与赵国发生战争时,使用此剑法之赵国将领们总结后,流传下来的。

         待张承宇完全掌握了“连珠箭”和“双飞箭”,以及“无为剑法”之陆上应用后,老人又教他将它们用于马上。就在北山脚下的那片空地上,张承宇骑马练习这些几近千年的功夫。与陆地相比,马上射箭,基本动作几乎不变,而需适应马上之颠簸。老人又将“无为剑法”之马上版本传给了张承宇,并指导他每日练习不断。待他掌握了之后,老人又约来那几个徒弟,陪张承宇在马上拆招,如此反复。

         老人又让张承宇将张家的枪法演示出来,虽然张承宇小时候练习不多,但他记得所有招数和要领。老人看后,对张家枪法赞不绝口,只是张承宇研习不够,要领掌握不足,使起来威力明显不足。老人又将提升枪法,加入到教程当中,一招一式帮助他改进。进入夏中,除“扶摇直上”功还在练习第一层外,其它几门都已被张承宇掌握,其张家枪法亦有明显进步。老人很高兴地看到张承宇能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掌握这些通常要数年才能学会的武功。

         这一日,张承宇练完几遍“扶摇直上”功后,与老人坐在树下休息。想到跟着师父这一年的苦练,眼看着很快就要离开他了,心里不禁有些酸楚。还有师父教的这些绝学,出去以后不知师父有何吩咐。于是便问道:“师父,弟子如能返回中原,可否将此功夫传于后人?”

         老人答道:“如能造福百姓,何乐而不为?”

         张承宇又问道:“历来武林中各门各派,武功均不外传。而在本门派中,或只单传、或传男不传女,如此这般。师父于此有何指教?”

         老人回道:“可外传,且多传,不限男女。”

         张承宇又追问道:“选择徒弟,师父有何教诲?”

         老人道:“择徒要随缘,不可强求。习武者,自幼起始最善,尤其习练轻功。幼时身体逐渐长成之时习练轻功,更易达至身轻如燕、体若浮萍,继而练成高深之轻功。”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道:“择徒授业,与学堂教书,其实并无不同。首要标尺即为德。有德之人品行端正、品质高尚,负正义感、侠义心。切记:择徒传艺,无德不教、无德不传,即使为亲朋,亦无例外。其次为体。身体为万事之本,体虚身弱、病魔缠身,必无法成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次为智。智者聪颖也,教习武功,悟性好、理解快,则事半功倍。德、体、智兼备者,为上上人选;德、体,两者兼备者,为上次人选;其余皆不可取。然世人多以智巧取人,以为只需聪颖,有才干,即可高枕无忧。殊不知,有才无德,危害无穷。德乃重中之重,切记,切记!”张承宇忙翻身跪在地上,叩头应道:“弟子谨记不忘。”

         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大多时间张承宇均是独自来此练功,有时练陆上功夫、有时习马上功夫。老人偶尔也来看看,做些指导,多是些细节调整。

        老人见他已把所教功夫练得十分的纯熟,与自己的另外几个徒弟拆招也从负多胜少、到胜多负少、再到现在的全胜,知道他出去以后,与人交手,除顶尖高手外,已不会吃亏,心中甚是安心。

        张承宇的身体方面,经过这么多天的强化训练,老人已注意到他从刚来时的瘦弱身材,变成了浑身肌肉的壮汉,力量已远超从前。至于“扶摇直上”功,张承宇已练成第一层,借助外力,上房入院,辗转腾挪,都已不在话下。他叮嘱张承宇,按照他教的心法口诀,每日独自练习。假以时日,定能练至第三层,步入一流轻功之列。

         老人觉得张承宇已达到初设练功目标,便告知里正与众里老。与张承宇商量后,众人决定,择日为他送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亡命八荒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