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朝议
书名:陈史 作者:安铜 本章字数:3094字 发布时间:2023-02-01


贾阜,乃太史副职,群臣都瞥了眼太史刑高韵,发现他的脸上也是一脸茫然,心中皆诧异不已,看来这位副职竟是临场发挥,正职事前毫不知情,这种事情有些例外,不过并无出奇。副职虽说是副手,但却是日后继承正职人选,这个位置,和正职之间,要么融洽无比,要么水火不容,大多数情况之下,全看正职能力如何。


可太史正职何许人也?这也是大臣们诧异之处。


不过听了贾阜发言之后,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了,此人此前曾上书,建议朝堂派出炼体士相助前线,以解决两军相持,早日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当时未曾朝议,因此很多大臣都是事后得知,也让原本对炼体士没上过心的大臣都纷纷了解起炼体士的事情来,不过三公对此仍旧是不予解释,虽说炼体士兵一时仍属秘密,但能上朝的大臣皆是重臣,既然知道了这事,三公的态度是默认,但并不打算透露太多。


贾阜的贴金言论倒也不是夸大其词,简单几句开场白之后,他建议增派炼体士兵,以便加快陈军的进军步伐。


三公看向大臣们,但事发突然,仍旧无人出声,这的确是要好好的思索一番,就连三公也是如此认为,陈王开口道:“贾阜所议,各位无需当朝议定。”


贾阜行礼之后退回朝臣之列,三公继续将其他朝议提出。


陈王座后的太子听到父亲的传音问道:“听到了?”


陈隶有些摇头,他自然能听得很清楚,父亲也不是简单地问他是否认真听,而是要他说下想法。不过朝事不比其他,虽是暗中传音,他也要慎言。


陈隶心中也有些茫然,对于能帮到军队克敌,他自然是赞成的,只不过现在就到了需要炼体士兵出力的地步了?如若没有这些士兵,那陈国决定伐魏的底气何来?像是知道他心中所想,陈瀛接着又道:“兵事无常,况且魏国也加派了随军修士。”


陈隶不由得嘿嘿一笑,的确如此,这才是突发状况嘛。刚要回答,又想起一事来,不由得重新踌躇起来。人言事出反常必有妖,但事情过于平顺又岂是真正的顺畅?按照他对几微的印象和估算,增派随军修士肯定是几微下的定夺,而对方增派的随军修士难道是正巧就落在了那叫“落尘”的道观?如果不是凑巧,那事情就显得很严重了,说明对方已经不再顾及什么修士的规则了,相斗或者相争,如果双方还愿意遵守一定的规则的话,那无论局势如何发展,都还有规可循,一旦跳出这个圈子,未来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既然如此,那增派更多的炼体士兵去参战,恐怕是势在必行了,而且还宜早不宜迟,如果是魏军在几微的领导下,早就准备不按规矩出牌了,那落雪之后,恐怕就是陈军遇到大麻烦之时。因此,陈隶也顾不得去思索关于什么修士不参战的规矩影响了,当即开口传音给陈王:“怕是宜早不宜迟。”


尚在朝堂上的陈王一时没有回音,陈隶知道父王恐怕也是和自己一样的想法。


朝会结束之后,陈隶见到雪莹之后,也谈到了今日朝议内容,他想听听雪莹的见地。


雪莹躇眉半晌,没有出声,此时战况她是不太清楚的,一开始被政改之事烦忧,后又有绿云之事劳神,所以也就没有去关心过陈魏战场的情况,陈隶偶尔也会认为雪莹对陈军伐魏一事很关心,但后来也知道她确实是不太关注的。


雪莹的国亡家恨,都与现在的魏国息息相关,理所应当地关注目前的局势,而事实相反,从一开始得知陈国准备伐魏,雪莹就没有表现出任何喜悦或开心之意,后来陈隶也有些恍然,理解了雪莹心中之矛盾,假借他人之手,即便是报的仇恨,但受灾流离的仍旧是魏国的普通百姓,为一己之仇,罔顾天下人性命,此非帝王之心胸。


在他印象里,雪莹虽为女子,但并无狭隘之胸怀。说到底,陈国伐魏,并无顾及她本意的原因。


最终她是摇摇头,没有给出什么建议和看法,和陈隶一样,她也说不上是了解当初的执掌者几微,这些政事也并非是依靠灵活、聪慧的头脑就能做出准确断定的,虽然她本能地决定此事很可能远非表象看起那样简单,可真要想说什么,也没有什么更充分的理由。




回到自己的司马府中孔明德得知魏欣荣前来拜访,于是在书房召见了他。


魏欣荣头脑灵活,能力上佳,因此也得到了他的另眼相看,在商议商会事情方面他较为依赖此人,根源还是魏欣荣曾任长宁郡商行会会长的一段经历,并且也有心在日后朝政通过之后重用于他。


听着魏欣荣的话,马功沫基本没有开口。这让魏欣荣有些诧异,一眼就看出马大人心不在焉,这显然是有事于心,不过他却不好开口询问,这点规矩他还是懂的。其实马功沫倒是没有思索关于是不是要支持朝廷增派炼体士兵,而是再仔细地想提出朝议之人。


贾阜这人,他算不上熟悉也不陌生,大多数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注意力都在太宗正职身上,尤其是近两年。太宗本算是个清闲富贵之职,但凡事总有两面性,清闲富贵在手,那锦绣前途远离。


六部正职之上是什么,那就是三公了,虽说官只差一级,但实际权力确实天差地别的。


贾阜在朝会上呈词之时,马功沫也瞥见了刑高韵的错愕之情,别人信不信他不知道,但他马功沫却是一万个不相信的,平时沉默寡言,畏畏缩缩的副职,突然之间就转了性子?如若不是刑高韵授意,他能有这个胆子?


两人虽然表演得很好,但却说服不了马功沫。现在的刑高韵是什么身份?又岂能是两年前可比?所以单从这点上,马功沫就断定了贾阜没有那个能力,更没有那份胆子敢不知会自己的上司就跳出来表现自己。


这还不是困扰他之处,真正让他疑惑的是两人这样做,或者说刑高韵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思考过这两年来,太宗刑高韵的种种表现之后,马功沫基本确定了一点,那就是他已经开始眼望更高处了。此事由自己的副职出面出风头,又与他这个开始不安分的正职有何好处呢?想来想去,他也不禁怀疑起自己的智商来了。


此事又不好与任何人开口,颇有些郁闷的马功沫就没有多少心思听魏欣荣所言了。


对面之人也看出马大人的心不在焉了,只是不便开口相询,一时间,竟然有些冷场,魏欣荣起身从下手手中接过热水,为其添茶起来。马功沫看着他的动作,忽然想起魏欣荣此人的所作所为,此人当初是为长宁郡大户当说客而来,见事不可为,随即转变了自己的目标,借助被魏国密探相挟一事,做出了个无比正确的抉择,那就是立刻向他坦白反告密了。


由此可见,很多事情并非是一开始就是预定好了的,真正难以让人琢磨透的是当事之人有随机应变之能力,借势而为、决断正确才是大智慧。


贾阜和刑高韵所谋,现在看不清也不要紧,只需自己日候细心观察即可,天下事就这样,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想通了这点关节,马功沫不再烦心,明日朝议也有了定断,舒展开眉头,重新问起魏欣荣的来意。


魏欣荣当然是为商事拜访,在他多日的谋划当中,建议朝堂能通过成立商会一事当为首要,在他的经验当中,各地自发成立的商会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利弊他远比任何局外人都要清楚。


如果将这些经验加以润磨、改进和提纲挈领,放之于整个陈国也自无不可。之前他也曾有这些方面的提议,但在马功沫看似不经心的一些提问之下,立即就显得有些词穷了,为此他回去之后,好生的重新有整理了一遍,用尽他所能,将能考虑到的利弊都仔细地盘衡了多遍,这才兴冲冲地来拜访马大人。


马功沫倒没有觉得他的提议不好,一直以来,朝廷对于商业的发展都是持不管不问的态度的,以他现在的认知来看,商业的发展也是势在必行之势,农、工业稳定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下一步必然会涉及到商业之发展。


《明德纪要》成书之后,也潜移默化了一部分大臣对商业的看法,这一点上他是先行者,更早地看到了商业的必须和必要,因此,魏欣荣不管是机智也好,还是运气也罢,找到他作为提议商业企划之人,都是最为明智之举。


卡马功沫清楚得很,虽然朝臣们对商业态度有所了解,但若是说就此改观,那就是自欺欺人,自己为何要热心此事,也不完全是因为之前的那趟游历,为官多年,他自然也深知政绩的重要性。地方官员都有岁考述职的途径,反而是他们这些已经官居近一品的大员们更进一步如同要跨越天堑。


这一点上他是颇为理解太宗刑高韵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陈史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