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回头看”
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音乐领域,学者们似乎总喜欢学习或效仿先行者们的成果,疑惑之余,我作出了以下猜测与思考。
我觉得首先需要从艺术的发展谈起。先以文学为例,“鸟迹代绳,文字始炳”,一切的文学源头,都是从实用性为出发点,经过某些需要的催促,而演化为口头与书面。书面文学相较而言,显然比前者更具有进化的空间,也更能够添加各种艺术形式。拿描写方面来探讨,其方式在时刻经受着改善和改变,从单纯的物品,到比喻修辞,再演变至效果(环境对比)等,一代代学者经过百年接力不懈前行,推动文学发展至今。虽然胡适提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但根本上看,每代人的区别主要在于思想与时局,和文学基础的表达无关联。所以站在文法的角度,新时代的学者,从开始便站在了较古人相当的高度,对于文法也得到更客观具体的了解。现在我们可以针对这个现象引用一个极浅显的例子:“还没学会走路,便要尝试跑步”。对于科技,牛顿曾表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观点是存在危机的。因为当基础崩塌,那“高层建筑”的下场就不言而喻了。对此二十一世纪一位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围绕这个危机展开了科幻式的联想:他描绘了在未来世界,人类靠机器进行生产生活,甚至到了不会手写文字、不能自主行走的程度。当一个大规模断电来袭,人类便束手无策。讽刺的是,坚持“原始”的老人,穷其一生都尝试警醒人类这种行为的危险,却终究相当于以卵击石。待到危机真的来临,未来人类艰难地爬进老人居住的山洞,老人早已去世,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手里拿着一本书,上面写着——具体内容我忘记了,但大致意思便是对人类执迷不悟的叹息。
写下这个故事的学生使我深感敬佩。他以锐利的洞察,揭示人类发展的一大危机,放到古代想必也是一位明哲。这样的文章应该直接编入教材警醒后代,顺便取代掉《安塞腰鼓》这种过度用力的、可有可无的文字。
当然我还可以就当今科技的趋向举例。大体来看人类似乎开始注重基础科学,各大公司也不断引进善长基础科学的工程师,这也算是“回头看”之重要性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例可以解释“回头看”行为。散漫地说,过去几十年的艺术是较为纯粹的。从总体角度来看,那时候人类的娱乐方式较少较简陋,所以愿意腾出更多时间钻研学术。此外那是变革的时代,尤其工业革命、白话文崛起,以及战争纷繁,“乱世出英雄”,是极具道理的。更重要的是,一切似乎都萌发着新生的力量,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白话文初期也使学者们有胆量大肆尝试,而非当代人类的发展几近饱和,需要“第四次工业革命”乃至其他一系列变革开启创新的新门窗。最后,现在的社会风气倾向浮躁,以利益作为首要目的,失去了某些追求,那么各种萎靡与浮躁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了。至于科技,它的确迅速发展,但创新减少这个事实是确切的。
综上所述,学习先前的知识是必要的。所以请不要嘲笑一名尝试犁地的科学家{钻研古籍的医生},这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危机意识的外显。我认为“回头看”并不代表人类脚步的停滞,反而意味着他们正尝试以厚积薄发的态势,一举打破各种领域的桎梏,开创新的田园。
20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