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翔八年,马绍承已经虚龄七十岁了,身体日渐下降,但是他依然还在操心国事,而这几年他的梦想就是能够在隆翔十三年看到他所拟定的宏大的海军计划的实现,让晋国成为一个东方的海洋强国。而他为了这一天,从二十多岁的初步构想到后来执政,已经有近五十年了。如今已经无限接近成功了,但是他的身体已经日益衰老,可是他还在坚持。同时也在为继承人担心,在隆翔八年正月,他已经公开宣布,自他开始学燕朝的先帝不再设立公开的储君,而是事先写好诏书,等现任去世后由重臣从指定的地方取下来宣布。而这个地方他却没有说。
隆翔八年九月,从西巴斯鹰国订购的两艘三级双层甲板,装备七十多门火炮的三级战列舰在宁安府交付,全部部署于海山舰队,一艘在宁安府,一艘在海陵县的汉宁港。而到这一年的年底,汉宁港的扩建以及炮台城防的扩建全部完成。扩建完成后,汉宁港有大小炮台七座,装备火炮一百五十余门。有大的造船场、船坞和作坊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而汉宁港也成为了海山洲除了宁安府宁安港外第二个大型的海军基地。
隆翔八年七月,山流国在晋军的协助支持下成功反击了萨鹿国。而此战中山流国军队缴获了上千把东町国的战刀,不少也是精工细料的打造。国王尚龄敬专门挑选最好的十柄战刀赠送给了马绍承、马怀锡、马怀鼎、马绍坤、何承海、康广孝和何宗晟等人。这些人都是晋国的显贵,也是积极支持建立并加强晋国与山流国同盟的核心力量。
萨鹿国遭此挫折,肯定是不甘的,从当年的九月开始,萨鹿国国主就联合东町国西南其余四大与之友好的邦国即大隅国、后丰国、双肥国和本熊国组成五国联军,集结大军五万人和战船三百余艘要在第二年的夏秋集结对山流国进行大举进攻,计划一举拿下整个山流国,将山流国变为东町国的内属之地。对外则号称大军二十万,战舰千艘。
虽然萨鹿国等五国联军已经决心要打,而且已经开始集结,但是毕竟打仗是需要一个由头的,而这个由头就是扶持山流国北方山北府地方的豪强贺凌静叛乱,然后让其以向萨鹿国求援的名义进行。这样萨鹿国就能够师出有名了。而大军的集结地就在原来山流国的故土淹美岛等地。
五国联军的准备虽然是紧锣密鼓的进行,而且也是秘密进行,但是毕竟萨鹿国地方往来贸易的商人不少,而且有大量的山流国、燕朝和尼兰国的商人,而这些人都以做转口贸易闻名,而海山洲就是必经之地,所以无法很有效的保密,而且五万大军和数百艘战船及所需物资跨海远征,根本很难做到全部的保密。故而到隆翔九年五月的时候,山流国已经知晓了,国王尚龄敬大惊失色,立即召宰相尚安杰商议,并下令全国动员,并请何宗晟也同时来商议,看如何备战。毕竟虽然山流国与萨鹿国一百多年来常有摩擦和作战,但是萨鹿国发动联军动用五万兵力来攻打,这还是第一次。同时还派重臣也是亲汉大臣的郑方洞前来向晋国求援,同时还希望能向燕朝求援,也派出了使臣直达大京城,希望燕朝能够出兵救援。
马绍承内心不希望打这一仗,但是他也知道这一仗不打不能,不打赢也不能。因为南洋之地目前较为稳定,与燕朝也算平和,只有山流国这一线有隐忧。而且这一线的威胁是仅次于宁西一线的。如果山流国有闪失,东町西南强藩必将顺势而下威胁海山洲本土,所以这一仗必须要打,也必须要打。故而在六月初的时候,马绍承已经定下决心要打了。
隆翔九年六月十二日,郑方洞和随行人员抵达了海京府,在次日就得到了已经重病缠身的马绍承的接见。
在接见中,郑方洞一方面希望晋国火速救援,但也希望保住山流国的脸面,毕竟是求人的事情,虽然两国定有盟约,但是山流国还是希望自主,希望有尊严。故而表现的也算是不卑不亢。
马绍承能理解他的心情,但是当时并没有回绝也没有答应,而是说要和重臣商议,表示如果萨鹿国进攻,晋国会根据条约办事,不会见死不救。
当夜,马绍承召内阁、枢密院、督练兵备衙门大臣在永寿宫议事,核心就是救援的问题。虽然大多数人表示根据条约必须救援,但是怎么救和何时救还有如何善后是有争执的。
马怀念:“臣建议救援,而且要立即出兵,同时不仅出动晋军,还可以调集部分燕军,甚至可以招募部分西洋雇佣兵,这些人好勇斗狠,只要价钱合适,是可以做到的。另外臣建议此战不仅要坚决保卫山流国这个盟友,还要帮助他收回淹美岛等故土,然后让这些地方名义上是山流国的,进而为我晋国所控制。”
马绍承听到侄子有这么宏大的计划,很是高兴,他也想,但是目前晋国不愿意大举耗费远征,而且万一东町国告状告到燕朝那里,燕朝不明就里来问罪,有嘴也说不清,所以这个办法不可取。
庾少阳:“臣认为自然是要救援的,但是帮助收复淹美岛不可取。山流国距离我海陵县约七百里,不远不近,我有海上优势,后方不至于困难。而淹美岛距我东北之地有约一千六七百里,距离漫长。而且山流国物产不丰,人员不多,补给有困难,纵然收复一切防御还得我们来做,必将耗费财力武力,影响到我们顺利完成海军扩建计划。”
庾少阳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包括内阁首席大臣何承海、枢密使康广孝和枢密副使马绍坤的同意。
马怀鼎:“儿臣认为也必须救援,也的确可以调集援军。另外儿臣建议可以立即上奏朝廷说明情况,希望朝廷出兵,如果朝廷出兵那么可以帮忙,如果不出兵,可以我们出兵,请朝廷赐予名号,这样我们更加名正言顺,同时可以以朝廷的官爵名位让山流国更听我们的。”
马绍承:“嗯,这个想法很好,你下去就起草奏疏,然后直接上报,同时抄送一份给额尔海。”
马怀鼎:“儿臣下去即办。”
马怀锡:“儿臣同意堂兄和弟弟的意思,另外儿臣认为此次我们的核心在于坚决守住山流国,让东町国西南藩的势力彻底退出山流国。另外划定山流国与萨鹿国的地界,这样能够获得长期的和平。”
马绍承:“你细说一下。”
马怀锡:“山流国那我海山洲东北方向的屏障,理论上自然这个屏障越宽越好,但是我们的实力难以承受,所以目前的状态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占据山流国南北的岛屿,为我汉宁港及海陵县的屏障,山流国居中。而萨鹿国控制的原山流国北部岛屿距离其很近,我们可以接受。这样整个萨鹿国与我海山洲之间的岛屿就是一分为三的状态。我们有南部,萨鹿国有北部,而山流国居中,但是山流国归我保护,实际上是我们占据优势。”
马绍承:“嗯,看来你已经事先有所研究了。”
马怀锡:“是的,父王。”
马绍承:“何相,你的意思呢。”
何承海:“臣同意几位大人的意见。建议立即筹划部署进行调动。虽然萨鹿国号称大军二十万和战船千艘,不过虚张声势而已,充其量最多五六万人。而且即使五六万人,也需要很大的军需。而我们已经确立了以守为攻的方针,则就是以逸待劳。臣建议可以让尚龄敬和何宗晟先迅速清剿山北的叛军,使敌军失去内援。另外将大军集中在都城和港口外围附近,诱敌深入以逸待劳,让大军耗费坚城之下,以部分精兵袭扰后方。同时以我海上优势在山流国以北地方和淹美岛中间的海域进行游弋巡逻,破坏其后方海运。”
马绍承:“绍坤,你的意思呢。”
马绍坤:“臣弟同意何相的意见,这样最为稳妥,耗费也最小。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在原有驻军和山流军的基础上,再派出数千人的军队和十几艘战船即可。也许用不着动用什么主力战舰,以几艘五六级战列舰搭配几艘武装商船就足以应付了。”
马绍承:“很好,那就这样去办。以侍卫亲军和海陵驻军为基干,从各地抽调一些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共六千人前往即可。先让山流国军队及何宗晟清剿贺凌静的匪徒,要从快。这一仗,虽说动用兵力不多,但一定要注意后勤保障,而且一定要打好。这也可能是我这一生谋划的最后一战了。”
次日,马怀鼎即起草好了奏疏,在请马绍承一阅后立即快马快船上报大京城。同日和何承海一起秘密前往办事大臣衙门与额尔海等人商议此事。
额尔海:“山流国也是朝廷属国,萨鹿等敢兴师动众讨伐朝廷属国,自不量力,但是这等大事非我等所能决断。”
何承海:“那是,晋王已经上书给陛下,希望大人也上疏陛下。”
额尔海:“估计你们已经有了主意了,直说吧。”
马怀鼎:“我们希望朝廷出兵,如果朝廷有难度,则希望朝廷任命晋王为统帅,调集海陆精兵前去协同,并且需要征调一部分驻守的燕军。希望大人从中帮忙。毕竟您说或许更好一些。”
额尔海:“这个我可以上疏,但能否成功我不敢保证。至于抽调部分驻守燕军,可以。我可以和晋王同时联衔下令,抽调七百驻守的燕军,随你们一同出征。”
何承海、马怀鼎:“那就多谢大人了。”
何承海、马怀鼎没想到商谈的这么容易,这个额尔海在大是大非涉及到家国安全的问题上看来是很有主见毫不含糊和犹豫的。
六月十五日,马绍承下令以殿前军提督总兵官林涵秉为镇东将军,侍卫亲军总兵官李长明为左副将军,天威军护军副将军崔彦炳为右副将军,驻山流国副将军何宗晟为参赞大臣,一同协助山流国防守。同时以督练兵备事务衙门协办大臣马怀锡驻守宁阳府一带,专办后勤事务。
六月十六日,何承海正式以内阁首席领班大臣的名义告知郑方洞,晋国会全力支持山流国,保障山流国的现有土地及完整,坚决击败萨鹿联军,并将其驱逐以及消灭。同时传达了晋王关于作战方面的建议。
郑方洞对此感到很满意,十七日就立即离开海京府返回山流国。
抽调的精兵在七月底左右大部分集结完成,其中步兵炮兵共五千人为绝对的主力,骑兵一千人。兵器方面也已经先行陆续运送了不少,包括战马和火炮等重武器。这一千骑兵乃晋军精锐之精锐。装备了远道而来的波沙尔战马还有从朝廷购买地 一些西域良马,而且骑手都是经过长期训练的。另外还有少数西洋工匠。
六月二十七日,郑方洞返回了都城,向国王禀明了马绍承的意思。尚龄敬总体上是满意的,对于马绍承所传递的关于作战的建议也是基本同意的。但是他不希望在晋军训练装备下来的这万余军队有所闪失,故而在联合清剿贺凌静的问题上,希望何宗晟多出力,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虽然这是晋国训练和装备起来的军队,但却完全是自己能够指挥的,也是自己的本钱,如果拼光了,那自己的地位肯定会受影响。
何宗晟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和尚安杰商议了好几日,才决定了如何出兵先剿灭贺凌静的问题。最后是晋军出兵一千五百人,山流国出兵三千五百人总计五千人先剿灭贺凌静的叛军。
七月五日,晋军和山流军联合向山北地方开进,清剿贺凌静的叛军。
果不然,贺凌静的叛军不经打,很快就在晋国和山流国的打击下接连溃败,并损失惨重。立即向萨鹿国求援,萨鹿国终于等到了时机,八月二日,萨鹿国国主岛宗信豪立即下令五国联军出动,并由将军山信泽湾田统领大军从淹美岛一带向山流国出动,大军五万人,战船三百艘。其中主力是萨鹿国的三万人,其余两万人四国均分。
八月七日,晋军和山流军在山北地方清剿叛军最后残部,并收复了山北重镇归仁城,大获全胜。缴获了各种器械无数,仅粮米就有五六万石,还有各种兵器铠甲近万件。何宗晟认为已经获胜了,还是立即返回吧,因为萨鹿国大军已经出动,如果贪图小便宜,很容易出问题。然而山流国将军赵成宇则拒绝,执意贪这些小便宜。
也就在这个时候,萨鹿联军已经登陆,并从侧后迂回了过来。
何宗晟、赵成宇这时才开始突围,却有些晚了。晋军的战斗力要强一些,但是身边有赵成宇这些人连累,还得照顾他们。最后虽然突围了出去,但是却付出了二百多人的伤亡代价。而山流军三千多人则死伤三分之一。
虽然有所损失,但是何宗晟在临走时候并未慌张,他从紧张的兵力当中抽出一部分死士放火烧毁了归仁城及城内所有的财物,因为一旦这些再度落入萨鹿国手中,对晋军是极大的威胁,必须全部烧毁。很庆幸,成功了,但是那些士兵也全部壮烈了。
这也是何宗晟及晋军第一次与萨鹿军交手,虽然其器械不及晋军,但是其凶狠绝对是少见的,这些人个子不高,但手段狠辣,没有花哨的技巧,对大的阵型也不大讲究,如果单独散落开来没有形成完整的阵法,少量的人员对峙中,这些人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更重要的是晋军发现山流军在面对萨鹿军的时候有一种本能和心理上的害怕,作战意志就发生了动摇。
八月十六日,何宗晟等成功撤回了都城一带。萨鹿等五国联军五万人的大部分到此事也已经基本登陆成功,除留下少量兵力驻守广大却贫瘠的山北地方外,大量主力都集中在了都城嘉那城附近。这里是山流国的中心,也是物产最丰饶的地方和平原所在地。而山北地方多山,人口稀少,长期以来就不被重视,也很容易产生叛乱,故而也是萨鹿国长期支持的地方。
八月二十日,萨鹿等联军首先投入了上万人进行对王城外围的攻击。
晋军和山流军总计上万人死守城池,利用城上建设好的的炮楼、弩台等进行射击,箭如雨下、炮声震天,给联军很大的杀伤。
联军从八月二十日到九月初,持续进攻,损失惨重。但是对外城始终没有攻破,而晋军主力的增援部队六千人在八月三十日终于全部抵达了山流国都城附近。林涵秉等人也全部抵达,还有所携带的大量重武器。甚至还专门从兵器库里拿出了已经再不用就要过期不能用的好几张三弓床弩。这东西很笨重,用了很大的力气才弄到船上,最后又运到了城上。虽然笨重,但是根据晋军的经验,用来防守还是很好用的。
确实也如此,萨鹿等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兵器主力除了弓箭刀枪之外,并没有什么重炮,主要就是大口径的火枪,被他们称为炮,和晋军的真正的野战炮相比,都差距太大了。
援军抵达了,尚龄敬松了口气,但是他希望保存实力的想法又起来了。
九月二日夜,在会谈中,他明确希望晋军为主力,但是必须听他的指挥。
林涵秉:“做不到,此战必须双方共同努力,必须听本将军节制。”
尚龄敬:“林将军,你是将,我是帅,而且在我的国土上,应该听我的指挥。何况我与晋王是平等的,你应该听我的。”
林涵秉冷笑了一声,说:“话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这样,你们应该自己保卫你们的土地,而不用我们前来。”
尚龄敬:“按照条约,你们应该协助我们。”
林涵秉:“是,可是说的是协助,而不是要听你的,也不是让我们为你们冲锋陷阵,你们看戏。”
尚龄敬很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林涵秉刚烈的性格他是了解的,而且林涵秉与马绍承的关系很不一般,十几岁就跟随马绍承,是马绍承所最为器重的将领,是从自己贴身侍卫成长起来的将军,关系极不寻常。
尚龄敬不高兴,还在不断重复他的那套理论,林涵秉很不耐烦。而在旁的李长明更是非常恼怒,崔彦炳则说:“国王,你是和我们的晋王是平等的,但是大燕天子的命令你听吗?”
尚龄敬:“天子的命令,当然得听。”
崔彦炳:“那好,天子已经有诏令,让晋王全权指挥此战,那么你还听吗?”
尚龄敬:“若果真如此,那么我自然要听。但是你口说无凭,我需要见到诏命才可以。”
崔彦炳:“诏书不日即到,我们出发时候,办事大臣衙门的人已经接到了朝廷的下文,诏书已经在路上,最慢七日,最多十日就能抵达,但是现在开始你们必须听我们的。”
尚龄敬:“那不行,如果诏书未到,就得听我的。”
崔彦炳:“那如果这样,这城你自己守吧,丢了也与我们无关。”
崔彦炳的威胁很管用,尚龄敬不得不做出让步。毕竟如果没有晋军支持,山流国撑不了几天。
当夜返回大营后,林涵秉、李长明问崔彦炳说:“真的有诏书?”
崔彦炳:“我也是走时候听说的,只是拉大旗作虎皮吓唬国王,让他们听我们的,如果没有,到时候我们就伪造一个。”
林涵秉:“且不说这个罪名,你能伪造吗?”
崔彦炳:“不难,山流国也是燕朝的属国,宫内不少皇帝的玉玺图样,想办法仿制一个图形刻个章,没什么难度。”
林涵秉:“好小子,有你的,放心做,出了事我给你担着。”
李长明:“我也算一个。”
马怀鼎起草的奏疏七月二十日到了大京城,额尔海的奏疏也在两日后抵达,朝廷内部的确是在商议,但是朝廷的确也无暇顾及,这几年西南土司叛乱非常厉害,大军正在围剿,根本难以抽调兵力。可是皇帝又是一个大有为之君,希望做天下共主,山流国的事务自然不愿意放弃,可是又无法抽身。这时候马绍承主动上疏请求派兵,实际上是看出了朝廷无暇顾及为自己出兵寻找更合理合法的由头,皇帝是明白的,也知道其用意是为了借重燕朝强大的声名继续壮大自己。但是转念一想马绍承毕竟是内属之臣,虽然有极大的自主性,毕竟还算是恭顺,必要的让步成全他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用他用对了,也能成就自己的功业。
在这样的权衡和思索下,皇帝于七月二十五日下令同意了马绍承的出兵请求,下令以晋王、海山行省总督为安远大将军,督率本地兵马救援山流国,并节制山流国在内的一切军队,可以便宜行事。
诏书于九月二日送抵了海山洲,马绍承得知后,立即将此传给林涵秉,他知道有了这份诏书,不怕尚龄敬不听话。同时他也秘密手书一封给林涵秉等人,让他事后一定要修改条约,取得战时对山流国军队的指挥权。当年遗忘了是疏忽了,如今要弥补。
九月十日,诏书总算在这最后一刻送到了,尚龄敬还想再做挣扎,却被宰相尚安杰等人制止了。此时当务之急是击败敌人,而不是再起内讧了。国王尚龄敬被迫同意由林涵秉统一指挥。
而从二日到十日的这几天里,晋军的方针是出工不出大力,帮助山流军守城,但是只求守住城池,不反击不出城不偷袭。而没有晋军的协助,山流军根本不敢。
九月十一日开始,林涵秉开始指挥所有作战,他下令何宗晟率精兵两千人夜袭敌营,同时给在此驻防的海军将领赖文清下令,让他率领海军大小战船及武装商船二十余艘出动北上袭击敌军后勤补给的商船。同时让山流国的将领和官吏带队,以少量晋军精锐和山流国军队前往山北山区招募山民进行袭扰作战。同时还派人致书联军统帅山信泽湾田,要求在九月十五日在城下进行一场约期的会战,实际上就是野战一决雌雄。
都什么年代了,还约期会战,但是根据林涵秉最近各方面的了解,萨鹿等地还是非常讲究这个的,所以林涵秉决定试一试。没想到还很快就得到了回复,就是同意。
九月十五日,在城外三里外的开阔地,双方野战。晋军和山流军总计投入了总兵力七千多人,其中晋军五千多人,山流军两千多。联军高达两万多人,是其三倍。
山信泽湾田看兵力对比,就有些骄傲了,认为足以碾压,立即炮火猛烈轰击,然后进攻。
林涵秉下令不得随意开炮和开枪,必须等待命令。
联军炮火震天,但是射程不远,没多少威力。然后步兵开始冲锋。
萨鹿等军的步兵装备的多是旧式火枪或者是放大加强版本,虽然精度还可以,但是射速慢,阵型太过于松散,难以发挥密集的最大威力。故而晋军虽有损失,但并不大。
之后在距离约不到两里地的时候,林涵秉下令自己阵营的上百门大小火炮猛烈开火。
晋军装备的有少部分燕朝威远炮和子母炮,主力则是西洋的三磅、六磅野战炮,有效射程约一里多一些,极具杀伤力。
联军从未遇到如此密集的炮火,前锋阵营被震乱,而晋军在林涵秉的命令下,按照西洋线式战法开始入墙般的推进,以密集的步枪火力给敌军以极大的杀伤。而两侧骑兵共五百人也开始迅速出击,或以弓箭或以火枪杀伤。
五国联军第一次见到这种战法,然而其亡命徒的本性依然驱使着他们猛烈冲锋,也确实给晋军以杀伤。但是晋军始终保持阵型不乱,而山流军虽然有些畏惧,但看到晋军不乱,他们也就有了底气。在距离逐渐逼近的时候,林涵秉下令晋军上刺刀,以近战的方式与敌军厮杀。
近战联军确实有一定的实力,然而晋军主力也不畏惧。
而且因为混战,晋军的骑兵也凭借肃靺弓重箭的优势逐个点杀联军将领和落单的士兵。
整场会战持续了约不到两个时辰,晋军最后以死伤不足千人的代价毙伤联军高达一万五千多人,还俘虏了近两千人。
取得这样的大胜,林涵秉内心非常高兴,自己多年来苦练西洋战法,如今第一次实战,能够大获全胜,那当然是高兴的。而山信泽湾田则完全是痛恨与怒火,经此一战加上之前攻城的损失,已经死伤约一半了。再也无力野战了,而且连围城也难以有效。
在接下来的守城之战中,山流国的平民们都很努力,而贵族中也有大力支持的,但亲萨派总是要拖后腿,倒是宰相尚安杰近乎是毁家纾难来支持。
从战事开始,尚安杰将家里的部众男丁全部征召保障后勤,而且还将自己一直宠爱的已经三十五岁还未出嫁的女儿尚瑞鹤(兴海三十三年出生)也动员了起来,帮助晋军和山流军队的将士们送吃送喝,缝补衣物。并在九月二十七日的一次送饭中险些被敌军的弓箭射伤,幸好旁边的将领眼疾手快将她推到才幸免于难,而这个人就是崔彦炳。
也许这次奇特的救命之恩,让一直自恃才高和家世的尚瑞鹤对这位晋国贵族出身的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将军产生了爱慕之情,与崔彦炳在战时发生了热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