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愈看完手中的一份奏章之后,立即朝不远处的太师递了过去,符离接过来,打开来仔细看了起来,大臣的上书原本分为奏、议、书、疏、表、状、封事、剳(同“札”)子,简化之后,也有奏、议表、状之分,奏章算是一等一的要事所采用的奏事行文,也是通常三公最先审阅的一类。
这份奏章当中,对当前魏国战场上僵持之状提出了不满和指责,太师一目十行,看到这个启奏主题之后,就已差不多了然,对其后的段落掠过,然后直接看起所奏的建议来。处理政务,审阅各种上书,三公多年自有其习惯,很少去看奏疏中表明的种种危害或者后果,这既是多年理政的经验使然,也是胸中时刻掌握国家大小动态的能力表现,否则每日的上疏几十份,光要是仔细去看这些,那别的事情就不要去顾及了。
此时太师的第一印象,这上奏者构思这份奏疏的时间很久,以至于竟然忽略了近几日传来的前线开始破除僵持之势的捷报。抬眼看向管愈,已经看过奏章的管愈则轻轻地摇了下头,两人之间的默契可怕之极,没有一言一语,符离立即低头重新看了一遍,旋即发现自己的确是疏漏了,朝中能上奏章者,自然不会不知道陈军已经开始逐步地推进,尤其是这份奏章的作者:兵部副职田文秀。
之前遭遇到魏军顽强抵抗之时,类似的奏章就有不少,一直到现在,朝中大臣对伐魏一事也并没有完全都赞同,甚至之前的几个阶段大胜都没有将这些反对者的嘴巴堵上,平日里都偶有相关的奏章或者奏议,特别是遇到陈军遇阻的时候,不过这是朝臣的本分,就算三公理政几十年,都还从未遇见过没人反对之政、策。凡事皆有利弊,就算是古人,也有着朴素的哲学观,因此,提出反对意见或站在相反面,完全也是出于提醒立政者要多加考虑到不利之处,辩证地看待事物,尽量地消除不利事物影响,这都是朝政所加以鼓励的,同时当政者也不得因此对大臣打击报复。
田文秀指责目前的态势,自然是有其道理,临近冬日大雪,此前要攻下长定的郡城是既定的目标,非常重要且紧迫,如今攻势遇阻,更有足够的理由让他直接对一些将领指责一番,这不算什么新奇的,不过太师再次审阅时,就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通常战事不利,前线指挥官是需要直接负责的,谁该担责?自然不是在后方朝中的田文秀,也不是现任兵部正职的上司段烨华,两人其实都算是文职,是军中的文职,司职一些后勤、谋略之类,以及战后军功通报之类的杂事。
但就算是大将军赵毋都要隶属于军部管理,但却没人敢于攻击他,胆子天大的田文秀也不敢,之所以说他胆子天大,是因为前段时间他连自己的上司,正职段烨华都敢上书。所以之后田文秀的奏章当中,并未出现具体的将领姓名,这不算奇怪,有些高明的奏章里,也不会直接指名道姓,只要坐实朝廷需要追究一事的责任,那到最后自然有人要负责,通常这属于典型的对事不对人。
可管愈一眼就看出田文秀这份奏章的不一般之处,否则也不会直接递给太师了,符离再看了一遍之后也了然,这家伙还真是胆大,奏章的意思竟然说是要整个陈国的大臣都需要为此负责,这其中也包括陈王,类似的事情倒也不是没有过,胆子大的大臣跳出来说,皇帝,你做错了,如何如何,当然帝王也不可能为此恼羞成怒,将这位大臣痛打一番,更不要说削职降爵了,只不过极少有大臣如此行动,别人看来,此番不过是要耸人听闻罢了,真要说起来,当初反对伐魏的,可没有你田文秀,如果是你一直站着反对立场,现在的奏章倒还好说。
田文秀虽然胆大,但可不是什么草包,指责之意明显,但却不嚣张,行文中点明了虽然伐魏是大势所趋,人心指向——这算是为他自己一开始站在赞成者这里摆好了托词;但现如今战事不利,极有可能会在罗学前无法进军至长定的郡城,之后的攻城就更无从说起了,那么如今战事不利的现状,其实大家都难逃其责。
责任有大小,按位高地来单之,谁位最高?莫过陈王。
周固此时也凑过来,从符离手中接过奏章,认真地看了起来,末了竟然笑出声来,笑完之后道:“要论胆大,这家伙自当魁首;要是意义,半点也无……”
确实,这意思是大家都要担责,从陈王开始,那这么一来,大家都无责,这不是闲着没事干,又或者是想表现一番?
看到周固笑,符离和管愈一时也有些吃不准,想想之后,太师道:“那就明朝交给大臣议一下吧。”其余两公也无异议。
这也是惯例,除开一些不合适的奏章,通常都需要交给朝会大臣议过一遍的,大家都发表下意见,免得有遗漏之处,又可以群议一下对策,如果大家都不发表什么有用的意见,那么此份奏章也就会封存。
处理完田文秀的奏章不久,太子陈隶进得议事厅,他一早去了趟炼体士之处,这是他最近一段时间每天必去的地方,现在炼体士的队伍仍在继续扩大之中,颇有些人满为患的感觉了,他也及时地向三公汇报了这些情况。
对于这些炼体士的去处,三公也有些拿不定主意,要说全部投放至战场上吧,还未到最合适的时机。
实际上,就连上一次派出的炼体士,也是来自大臣的上书建议,三公对朝廷大多数人封锁了有关于炼体士的消息,得知一些情况的都是重臣,正是其中的一位,上书一份,建议小规模的派往当今的战场,观其效果。
太子如今统管炼体士,虽无明确这些人的最终去向,但仍不外乎还是回归军队,炼体成效斐然,在军队中自然能发挥大杀器的奇妙作用,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来自于四大修行门派的态度,培养炼体士以壮大军力,本就不是修行门派执掌的初衷,不过这些内情普通大臣是不知道的。
陈军目前并无军力之忧,对于陈国伐魏一事,四大修行门派是无视的,这都是民间所为,并没有和他们有关的地方,顶多算是燕国灭亡之后,多了一些修行门派而已,修行门派的四大执掌并无据此扩充的意图。
正是因为陈隶知道原因,所以也并没有去仔细想过,对回归军队一时模棱两可,其实作为修士,他反倒是很支持四位执掌的理想的。
不过既然有大臣上书,那小试一番也无不可,仔细地问过太子,时候又问过陈王和陈后,知道对修士不参战规矩没有明显的违矩后,三公最终同样了派出炼体士去帮助前线。其后战果表明,是极其有效的。
来日,出自军部副职田文秀的奏章被三公拿出来,由朝官大声地诵读出来。
当事者田文秀微闭双眼,下颚微台,让看向他的大臣瞧不出任何端倪来。
朝官诵读完,收好奏章,呈于陈王之前,这一切都完成后,也没有大臣立即出来表明观点和立场,不少人都在议论纷纷,与往日有些不同。
见无人说话,管愈咳嗽一声,语带揶揄:“往日皆都踊跃献言,为何今日都一言不发?”
群臣只能肚内腹诽,半晌仍无人开口。管愈瞥了眼田文秀,这家伙也是毫无反应,一点也不着急。
眼见此事要封存,可没等管愈开口,有一人出列:“臣有议……”
大家闻言朝此人看去,确实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副职,这是在朝堂上,一般的副职的确可以说是位低言轻,也没等大臣们诧异许久,此人继续道:“微臣早日上书,建议朝堂遣派奇军,当克敌建功,日前看来,确有奇效。”
好嘛,脸皮倒是不薄,先给自己贴一层金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