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十九至二十年,也就是公元495至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昌黎卫部也随之踏入中原大地。在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 革政策进程中,昌黎卫氏、渴烛浑氏纷纷汉化为单姓卫氏,逐渐融入汉族,此后便世代传承。
“……”
“舅舅?”
“喊什么呢?”
“师兄!”
那文翰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自得的神情。
“这卫姓之人,是天玄大陆的,还是水蓝星的呢?”别奇文满脸疑惑,好奇地问道。
“我哪知道。”那文翰撇了撇嘴,显得有些不耐烦。
“舅舅,这卫奕然怎么感觉像是大卫帝国的人?”别奇文皱着眉头,小声嘀咕道。
“知道就行,你翻开《二十四孝》里的‘芦衣顺母’看看。”那文翰指了指别奇文手中的书,催促道。
别奇文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翻到“芦衣顺母”那一页。刚看了几行,他便忍不住抬眼瞧了瞧舅舅,而后又继续专注地阅读起来……
那嘉彦生母早逝,父亲续弦,又添了一儿一女。继母对他百般虐 待,一到冬天,弟弟妹妹身着暖和的棉衣,他却只能穿着用芦花填充的“棉衣”。一日,父亲外出,那嘉彦牵车时,冻得瑟瑟发抖,手中的绳子滑落地上。父亲见状,怒不可遏,对他一顿斥责与鞭打。这一打,芦花从破损的衣缝中纷纷飘出,父亲这才惊觉那嘉彦竟一直遭受虐 待。
父亲回到家中,坚决要休掉后妻。那嘉彦却扑通一声跪地,苦苦哀求父亲饶恕继母,他声泪俱下地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人受冻;若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听后,大为感动,便依从了他。继母得知此事,悔恨交加,从此待他如同亲生儿子一般。
那姓,在水蓝星的春秋时期,是以地名为姓的。春秋时,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置为县。公元前676年,权县尹斗缗率领权人发动暴动,却被楚武王镇压。楚武王把权人迁往那处的那口城,此后,部分人便以“那”为姓,称那氏。
起源二: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的那县。当时,在西北地区有个那县,当地少数民族中,有依汉俗以地名为姓者,那氏就这样世代相传下来。
起源三:源于大宛国,出自汉朝时期大宛国破落那氏部落。大宛国中有破罗那氏,以部落名称为氏,也称作婆罗那氏,是大宛国的附庸,后来汉化改姓为那氏。
别奇文心里暗自想着,这那嘉彦可不就是舅舅的原型吗?虽说舅舅的母亲和舅舅并无血缘关系,但舅舅也没故事里那般可怜,只是衣服单薄些罢了。
“舅舅?你不是天玄大陆的人?那家难道是水蓝星的人?”别奇文满脸羡慕地看着那文翰,眼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你胡说什么呢?我就是天玄大陆的人。师父说过,天玄大陆归仙界管辖,水蓝星也同样归仙界管辖。”那文翰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犯起了嘀咕,难道那家祖先真来自水蓝星(地球)?
“师父还说过什么?有没有交代给我什么话?”别奇文急切地追问。
“还真说过。”
“是什么呀?”别奇文一下子来了精神,眼睛睁得大大的。
“等你把导弹任务完成后,还有第二个任务。”
“第二任务是什么?”别奇文不依不饶。
“等你完成了再说,我去接制作弓的任务了。”说完,那文翰脚步匆匆,朝着路平超市接任务的方向走去。
“舅舅,师父有没有说别姓起源于哪里?”别奇文仍不死心。
“《二十四孝》里有提起,自己翻看。”
“有吗?”
“还真有‘戏彩娱亲’……”
别奇文正打算继续查看,猛地一抬头,却发现那文翰已经没了踪影。“舅舅,等等我呀!”他一边大喊,一边朝着路平超市飞快跑去。
此时,在路平酒庄之中,张路平正全神贯注地酿制《神草固本酒》,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人参固本酒”。这种药膳酒按坛子大小分为1斤装、5斤装以及10斤装等不同规格。若是1斤装,七天后可获得700经验奖励;5斤装的,七天后的奖励是3500经验;而10斤装的,能给予7000经验。
张路平目前的经验值为91429点。此刻,他正在酿制100坛10斤装的“人参固本酒”,1坛就能获得7000点经验,10坛便是7万经验,100坛累计可获得700万经验。等经验值达到100万时,他便能升级至正德中阶。
张路平马不停蹄地忙碌着酿酒工作,他心里想着,即便七天内完成不了任务,十天内完成也无妨。在剩下的时间里,他还打算继续制造手雷、机枪、加特林等武器装备。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到了5点钟。张路平被传送回来后,亲自下厨为自己烹制药膳。今日他突破正德境界,获得的奖励是《锻体术》,新手试炼场奖励的则是《无影步》。如今,主线任务和日常任务都已开启。
主线任务居然是当皇帝。没错,你没听错,也没看错,就是要让读书人去当皇帝,让儒家之人登上皇位。
张路平决心打破常规,因为他要把这些儒家之人培养成为主神,而这个主线任务无疑是个绝佳的机会。
张路平突然想起水蓝星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一诗:“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这首七言律诗《杂感》,是清朝诗人黄景仁的经典之作。
全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个人的穷愁愤懑之情,风格俊逸却不够深沉。此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感悟,语言通俗易懂,浑然天成。反语的运用,将诗人愤愤不平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
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透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洞察,诗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种宇宙哲学的高度,生动地描绘出全人类的困顿处境。
人们常说儒家之人不能当皇帝,这并非毫无道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可并非戏言。在各个星球的历史上,大儒们做学问尚可,若让他们当官,没几个能胜任,更别说当皇帝了。
水蓝星建文帝身边的谋士,哪个不是大儒?汉献帝、光绪身边的谋士又何尝不是?儒臣治国,往往带来灾祸。有人或许会提及诸葛亮、萧何,但他们显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本非用于治国,而是用于修身,修养自身,顺便教导他人修身。治国还得依靠法家。许多将军久经沙场,即便他们儒家学识再高,也明显看不起没读过书的人。
比如,外族入侵时,他们躲在家里以求平安,反倒是那些学识不高甚至没读过书的人在保家卫国。等天下太平了,他们又跳出来指责人家没文化,声称要由他们这些有文化的人来治国。这样的人,能相信他们会为百姓着想吗?
某人曾说过,劝同志们多读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别太把那些儒家大师当回事,不过是商业互吹、互相抬高罢了。不可否认他们有些学识,但让他们管理一个县,恐怕都管理不好,更别说治国了。
他们这些人,就如同国家的蛀虫。官绅不纳粮,说的就是这类人。他们影响朝廷财政,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通过舆论绑架皇帝,出卖老百姓,而老百姓却还将他们奉若神明。
要探讨儒家之人当皇帝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清楚当上皇帝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实际上,当皇帝的门槛极高,即便你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太子),也不能确保顺利继位。
纵观各星球的历史,从来没有人是因为满腹经纶就当上皇帝的。
根据水蓝星的史书 记载,要当上皇帝,必须通过以下方法才能实现,这便是当皇帝的必要条件(门槛)。不过,这仅仅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