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小心思
发散难题
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一个不得不的难题。
就是在进行文章阐述的时候,迫使自己(但重点不在强迫症)用大段大段的括号,大段大段的补充来尽可能地把我的意思表达全面,防止大家因为细枝末节的疏漏而误解我的可能性。
这或许是因为网络发达了,人们讨论学术知识或表达观点的平台变多了;又或是因为最近对辩论产生了仰慕而又敬畏的态度,让我表达观点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就“对自我的观点进行补充”而言这看上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当它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开始变得不正常起来。
有时候,就连我自己也会因为看自己写的文章中的过多的发散思维而感到不耐烦,觉得看不懂,或觉得有些跑题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剧烈的发散思维的后果。
就比如下面这段选自22年7月28日发布的《关于二舅》的文章:
殷切希望:那些确实对现实有着巨大愤怒,不能从视频中体会到那种豁达,甚至豁达与你如今的价值观相悖的人们,即便你们再如何愤怒,也不应该把你们的愤怒用作武器来误导别人,这有可能就会杀死他们。
而网友的这番行为也无可厚非,这种心理人皆有之:因为我们有说不出的愤怒,而这些愤怒资本家看不见,他们装作看不见。无产阶级就只能在闲暇时刻拿娱乐事件开刀。于是所有的文娱事件都成了负能量的发泄口,这与女拳、饭圈、民哲和其他极端主义思想历年来的蓬勃发展也有所关联。
这一段文章的本意是令人们不要抱以过度仇视的心态看待一切问题,可到后来,又牵扯到了关于资本家、关于文娱事件的例子。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举例吗?这不是作证观点吗?
但,这里的例子,为了防止“有人因看到自己的价值观被一个陌生的知乎网友用寥寥几句给否定了之后恼羞成怒并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发生,而并不是为了作证论点。
恐惧的助推
帮自己回想一下,当你看到知乎上的一个热点话题,一个你很想说些什么的热点话题时,都是在什么时间?
总不至于在上课或上班的时候看吧?
总归是在闲暇时刻,在本就宝贵的午休时间,在精疲力竭的下班时刻。现如今,留给人们独立支配的时间本就少之又少,而生理上的疲惫几乎不允许我们(非自由职业者)再把自己的休息时间花在绞尽脑汁的社评上。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现象:我看到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或深感愤怒,我想发表评论。可我不确定自己看得是否透彻或者深刻,那如果我想要做一个像样的回答,是不是需要再花一点时间?诶唷,这不是白白折腾自己吗!我现在已经很累了!还是算了还是算了……
当你想要说些什么时,你经常处在过度疲惫的情况下(这被我认为是当代青年人的写照,总是疲惫,不知与精神内耗是否有关联),疲惫令表达观点本就变得困难了。
可在这时,倘若你还想到:自己发表的观点或许会因为自己的解释不清而变得连你自己都觉得很片面,而解释和补充又要花大量的时间。那么你自然而然会容易放弃进行社评的念头。
这一方面出于疲惫,另一方面则出于恐惧。
恐惧什么?恐惧评价?恐惧不同的观点?这又不是辩论赛,且与我观点不同的人的存在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发表评论的我本身又不是一字不懂,也不是见识浅薄。观点至少能获得不少人的认同。那我究竟在恐惧些什么?
仅在这种情况下,人所恐惧的并不是自己没有办法驳倒对方,也不是恐惧被对方驳倒后那种尊严被极度降低的状态,而是恐惧自己无法将观点清楚、精准、具体、毫无漏洞地表达出来,恐惧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意思而对自己大开批驳,在评论区里发起他们的长篇大论。
要命的是:部分网友的长篇大论甚至与你真正想表达的观点几乎一致。
此时的你怎么做?
装作恍然大悟地说网友说得对,你服气吗?
据理力争和他刚,说这个观点自己早就说过了,你刚得过吗?你刚是为了什么吗?
说到底,这种恐惧源于尊严的渴求,不论是不反驳还是反驳,不适感都来自于看到自我尊严被剥夺的现实,有时候,即便不存在这样的事实,人们仍然会营造一个假想敌,这个假想敌会把自己逼入沉默的深渊。
真疲惫,文章就此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