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异闻录》后记
为《都市异闻录》的助推动力所留下的文字
第一次想到林九和鹿欣,是在中考后的暑假。那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写作——只写完了第一卷。而再一次决定要写完它,是在高二,在撤职之后。对于重燃我斗志的动机,我一直想着,要为它写下什么东西。
同所有自命不凡的人一样:人总需要找到一个寄托,一个证明存在的器皿支撑自己活着,否则就像是被掐灭灵魂火焰的空壳,拖拽着疲乏的肉体活着是一件难事。
也即是说:如果没有摄像头的风波,就没有现在,等同于没有《都市异闻录》,它作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存在着,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不怕有人议论说我是擅长用自己的过往来打马后炮的人,事实上,倘若再做选择:我会做和过去相同的事情,怀揣着不同的目的。
解释当然会被当作掩饰!尽管我不知道大家得知的真相如何,尽快把事情弄的更糟一些吧:我抱着本就违纪的目的做了违纪之事,在事后又以违纪的态度对待违纪行为——这难道不是拿来谈资最有味的佐料吗?别再管顾真或假了,弄的更糟些吧。
我敢在此放开谈论:这件事情沦为笑柄已然成为共识。嘲弄和质疑不断。我依稀记得那个傍晚,人们围在公告栏周围,我悻悻地低头走过,迎面撞见一个不知名的人,嘴里都嘟囔我的名字。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名人,我受宠若惊。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和这样的身份下,这场事件的后果将被严格界定:所有的路都敞开着让我选择,我知道哪条路都通往错误,所以人们都爱幸灾乐祸地看我对既定的结局纠结着选择。同大家认同的那样:我的肉体被无限缩小到谁都能用手指拎起来,我在油锅里蹦跳,且所有疼痛是理所应当,我甚至不该写下这篇后记。是!一切都已然被定性了,而作为山中人的我还在摸索或挣扎,对旁观者而言都是徒劳。这更让我成为笑话。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在提纲中写下让鹿欣和林九相爱的故事。当我提笔写下接吻,他们的心就注定要再被撕裂开。对于一个由人决定的小说而言:一切纠缠,爱恋或憎恨,在心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注定了结局。这让我们对最后的别离产生别样的视角:分离是我对既定结局的憎恶的射影,是我的一种复仇。我尝试着把灵魂寄予在每个出现的人身上,可最后又都遗憾地作罢——作为作者本身也无法决定结局了,而是被一种更难以言喻的力量支配着。
我成了小说,被既定场景下的规划者操控。我的出生,至今的经历都成为小说的一部分,它们与我而言是绝对的偶然,但在规划者的手中,或许都是它提纲里写下的必然。这会让这番经历变得更意味深长且不可定义。
写下后记的今天也是特殊的日子,6月5日。是所有的故事画上句号的日子。我难道体会不到吗?在这本悲剧的人生小说里,我饰演悲剧角色,一般被定义为:终生困顿在自我缅怀和社会压力下无法脱身的可怜虫。
有些不当被言说的事都会在这里浮现:人们对我的态度从那种莫名的敬意落为调侃和议论。再如何平凡者在听到我的名字都不自觉地想起那件事。最令人恼怒的是,我并没有消失:我从一名干事到芸芸众生,可名字被留了下来,我成为一个符号,人们一看到这个符号就会发笑。
这是一个引导人们发笑的符号,它的力量不可估量,就像街头看到的画风奇特的整蛊漫画那样。它既是符号,也是新的器皿,装填所有笑容,在夜已深时送到我的面前。我一份一份拆开带着口水的笑的信纸,令我厌恶的声音便迎面涌来。
是的,丑态依旧存在于舞台上。这份变化改变了某些人,或令他们展现出了威严,或为痛恨我的人出了口气,或有人,那些爱用笑去贴住所有金坛子的人,满怀惊讶地注视着这份偶然的礼物降临在自己身上。每当我要把这些人的裙子揭穿,才发现我正站在舞台下:台下的人永远要对台上的演员怀有敬意。周围的人在为他们精彩纷呈的表演鼓掌,而只有我晓得:这不是表演,这正是他们本身。
若要批驳,尽可长篇大论,但我或许还要留下基本的尊重。
为写作的日子和我的觉醒留下的文字
怀抱着最无法驳斥的错误,我回归到孤独中去。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抑郁?同人们说的“不会有人愿意揭开伤疤”那样,我不会详谈在此后经历的一切。时间来到尔后的寒假,我在那时沦陷于一个终极的困顿之中。
与其说困顿,不如说是一场拯救。在那里我摆脱了一切牵连住我的桎梏,是腾飞的前兆。在逾期二十多天的困窘中,迷迷糊糊的我找到了一个暂时的答案——《都市异闻录》将成为那个跳板,让我看到被云雾笼盖住的地方。故此后,也即是在第三卷《陌之花》后,《都市异闻录》的文风迎来了最大的变更。
在此后阅读的部分作品里,我汲取了适合于我叙述的风格和技巧,并将其应用在写作上。它不能说是令我满意的作品,更像是这段时期,乃至扩张到整个高中的一个象征:我的认知蜕变的象征。甚至可以将它硬生生分割成两部作品。但为了保证完整性,我依旧保留初三到困顿前写下的文字。或许读者(也或许仅我自己)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令我为之感动且哭泣的力量的涌动。
一开始对其的定义是普通的网文,那么字数自然要得到保证。但随着文风的变更,字数已不再成为我衡量作品的标尺了。所以在后来面对他们对于我小说字数的疑问,我在回答时都会有些反感,甚至会决绝地把这称为是评判网小的痼疾。
但也因为我的个人习惯,到文后的字数仅做了简要的删去,从一卷60000改为一卷50000左右,并非一味地追求精简,而是要做到详略得当。我于此仍旧需要下工夫。
写作并不容易!每一天需要写5000字才能够达标,在学校会令这个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况且短时间的长篇叙述会让我的写作质量被压低,时常出现令人打哈欠的大白文字。这点毛病在《都市异闻录》中尤为明显。对于深刻思维和文字的雕琢,会在今后的作品里加以改进!
在这里必须要感谢那颗坚韧的心,以及我始终不为之疲倦的精神!当然,在写完后,与初中那几本在学校杀青的小说尚有区别:如今只有感慨和放松,现在的我才意识到这一切是为我而生的,从不为任何羁绊着我的成就或优越而生。我为这份深沉感到欣慰。
为小说本身写下的文字
《都市异闻录》是一列快车,在前后都被逼迫着的情形下,带我领略了于我思维中的片刻风光。最为核心的理念是“感性”,相信认真的读者也能把握。准确意义上,这个核心在第三卷时才初露头角(因为一二卷的确是奔着网文去写的),前卷的一切都在为最后的爆发做铺垫,循循渐进的上升图像在《都市异闻录》里明显地显现。在今后,我会为都市异闻录写下番外卷(即第十一卷),与读者(或只有我自己)详谈每一卷的寓意与故事。
它会是我在海边捡到的那个不起眼的贝壳,但我从它空旷的洞穴里能听见感性的澎湃之浪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