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赵国武功(上)
书名:亡命八荒 作者:杨铎 本章字数:2976字 发布时间:2021-01-27

         这时已经是夏天了,也就是说张承宇来到梦雾里已经一年多了。         

         次日一早食时一过,里正便带着张承宇来到福居园。

         福居园是由四幢长房组成,刚好围成一个院子。院子中种有四棵大槐树,树下沿槐树一周,钉有环状的长桌长凳,沿槐树一圈,刚好将槐树围在正中。院子地面由青砖铺成,槐树和槐树之间放有几个大花盆。

         院子里略显热闹,有几个老人坐在树下聊天,有几个在下棋,另外几个在院子里散步。几个姑娘提着收回来的饭篮子,准备送回膳堂去。里正带着张承宇边走边与院子里的人打招呼,他们穿过院子,来到东厢房最北边的那间屋子,敲门走了进去。

         张承宇环视了一下房间,只见房屋不大,陈设很简单,一张床和一桌四凳都是标准的家具,与他房间里的一模一样。桌边坐着一位瘦小的老人,桌上放着一本摊开的书。

         老人头发雪白,面颊上几缕稀疏的胡子亦全白。老人面色温和慈善,一副与世无争的神情。

         里正向老人躬身行礼,老人站起身,笑呵呵答礼。里正开口向老人介绍道:“此为昨晚与师长所言之张承宇 —— 张公子。”

         张承宇忙上前行礼,道:“晚辈张承宇,拜见师长。”说罢,跪地便拜。

         老人哈哈一笑:“免礼,免礼。请坐。”

         里正道:“在下尚有它事急需办理,先行告辞。”又回头对张承宇道:“师长为梦雾里之师父,几个徒弟,均得其真传。于演武场教习演练之教头,便为师长之徒。汝需倾力习武,学得绝学。否则,即便侥幸于此地走出,便是去到外界,却也极难生存。”

         张承宇点头拱手道:“在下绝不负里正之教诲。”里正辞别而出。

         里正走后,老人对张承宇道:“来,随老朽去北山一游。”

         两人出了福居园,朝北山走去。他们一边走一边聊。

         老人道:“许多年来,梦雾里从未有人自外面进来。当闻如今确有人来此,老朽以为,此乃天意尔。”

         张承宇应道:“徒儿亦坚信,此乃缘分也。”接着,他又把现今隋朝之状况,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老人听罢,说道:“如此说来,此乃时势之所需,自然之所规矣。”

         老人听里正简单介绍过张承宇的情况,便又问起详情。张承宇便把父亲如何入狱,全家人如何想办法营救,张家如何被抄,自己如何一路逃到这里等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人。当讲到自己无力冲入家门救人时,张承宇懊悔自己平日未能用心研习武功。当讲到全家可能均已被害时,他声音颤抖,眼泪不断地从眼眶中涌出,染湿了前襟,他哽咽着发誓要为家人报仇。老人一边走,一边静静地听着,脸上无任何表情。说话间,他们已经来到了北山脚下。

         与张承宇在狩猎队时进山打猎的那条山间小路不同,此处之山脚下却是一片空地。空地北边是森林,东边有几根拴马桩,西边则是上北山的路。那条路是由青石搭成的台阶组成,从山下的拐角处弯弯延延直通山顶。老人告诉张承宇,这片空地是练习马上功夫的训练场。他带着张承宇跨过空地,沿台阶拾级而上,边走边继续聊。

         老人问道:“令尊即为朝廷重臣,武功自然了得。不知可曾教授你何种功夫?”

         张承宇回道:“吾张家以枪法最为有名,只是徒儿自幼体弱多病,虽习得一招半式,练习却少。为强体质,幼时先父常输真气于我,并授了一套内功心法,辅以一套剑法,时常促吾研习。自七岁学习内功及剑法至今,体质改观显著。”

         老人拉过张承宇的左手,以左手之中指和食指为其搭脉。片刻,道:“公子内力深厚,如能逐数加以利用,功力势必大增。”

         张承宇一听,吃惊道:“徒儿却为何毫无所知?”

         老人道:“定是令尊常年输气于你,故你内力充足。尤其是,公子之任、督二脉已被打通,只需稍加引导习练,娴熟加以利用,功力自会随意而出。”

         张承宇听罢,鼻子一酸,忍不住又流下泪来。他暗想:“原来爹爹多年来一直为我输气治病。可爹爹每耗一次真气,需多日习练,方能补回。爹爹为了自己,确是煞费苦心。” 只听老人又问道:“如公子如愿返至中原,却将如何安身?”

         张承宇道:“先父有四位部将,亦是结拜兄弟,分别于北方、南方、西南及西北四地,镇守边关。最后一次于牢中见到先父时,先父嘱咐徒儿,寻四位叔叔求助。”老人喃喃道:“原来如此。”

         说话间,他们已经爬了一刻钟的功夫,来到了一片平地。平地四周都是茂密的树林,平地靠树林处,有两张用粗木枝钉成的长椅,像是个休息的地方。前面五六丈远的地方,上山顶的石阶又重新从那里开始。

         张承宇跟着老人向石阶方向走去,可是老人并没有去爬台阶,而是沿台阶旁三四丈远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山。在森林里拐了几个弯,走了没多久,又来到了一大片平地。

         这片平地也是被树木包围着,不同的是,这里有很多道具:一段丈余高的院墙、一堆红砖、一个直径约六尺的大木盆、吊在树枝上的绳索、钉在树干上的两个箭靶、以及一些其它的东西。张承宇眼睛一亮,立刻认出来这些都是些练功用的器具。

         老人对他道:“吾知公子欲尽速返回中原,故据此做个规划,即先学轻功、其次为赵国箭术、再次之为三十六路‘无为剑法’ 、最后便是马上功夫。”张承宇听罢,高兴得合不拢嘴。只见他满面笑容,双眼放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老人又道:“公子此去查明令尊被害之事,少不了上房入院,逃遁躲避。与人交手,需以不伤人为主,自然需要辗转腾挪之术。轻功所练,乃步伐与脚力,此亦为武功之基础功夫。基础练成,便可传你赵国之轻功‘扶摇直上’功。”

         张承宇听了,大喜过望,“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向老人叩头谢恩。老人将他从地上拉起,说道:“汝武功已有基础,此轻功与此后之箭术、剑法,以公子现有功力,即便每日练习,亦需至少一年方可功成。于此时起,吾先授你轻功之基本功。”张承宇不停地点头称是。

         老人于是先讲诉了轻功的原理:轻功者,实乃高弹跳能力者也。借助于反弹之力向上窜纵,且落地无声,故轻功亦称窜纵之术。练习时,需放松周身,以脚掌取力于地,内敛下颚,收肛提气,以百汇引领跑跳与行走。

         武功讲究力从地起,故需先练腿功。两腿有力,方能快速地辗转腾挪,亦可将大地之反力,经腿与腰身传至手臂。练习腿功,可学“蛙跳”。细心观察青蛙起跳方式,模仿之。先练远跳,次练高跳。练时用上叙要领,四肢用力,力求高跳轻落。跳时急如风火,落时屈膝蹲跨。两周之后,双腿加绑沙袋,此后逐渐加沙增重,至袋满止。

         腿功练成之后,需将腿力转至脚尖。练轻功需脚尖有力,脚尖有力方能于墙壁上行走自如。习练脚尖,可用“倒挂金钩”,即以布条于树的粗枝上做两环,将两脚置于环中,倒立悬空。先自脚腕练起,渐渐移至脚尖。腿脚功力习成之后,即可练习走壁功。去那断墙边,将地上之木板立起,于约三尺高处斜靠墙垣。练习时后退十余步,蹬地助跑。上板后疾速至顶,至顶后落下,如此反复。然后将靠墙端木板逐渐抬高,重复习练,直至木板直立。功成时可借蹬力于墙上直跑八步登顶,丈余高墙可飘腿而过。

         飞檐走壁乃寻常轻功。若欲练成上乘轻功,如“扶摇直上”,仍需加练冲举功和轻身术。练冲举功时,膝盖不能弯曲,靠脚掌力及内力,使身体横空拔起。此功较难研习,但功效显著。

         轻身术练法极多,寻常两种为走砖与木盆。走砖以修练提气与脚下稳健功夫为主。走木盆与此类似,习练时提气踩盆边环绕行走,走八卦步。每日练完,去除一勺细沙。沙子去完,木盆不翻,为功成标志。

         自那以后数月,张承宇每日随老人上北山练功。偶尔下雨时,张承宇让师父呆在福居园,自己一人仍冒雨上山习练。

         他深知高深的功夫都需长年研练、体悟、加名师指点,方有望练成。可自己报仇心切,恨不得立即赶回中原。唯有夜以继日,拼命苦练,方能于短时日内学成。

         整个夏季一过,他已经学会了一般轻功。飞檐走壁、上房入院,已不在话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亡命八荒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