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暴露年龄,我算是中国第一代网民。也不想考古,那就谦虚点说,至少是一点五代。一九九九年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网络,web内容乏善可陈,只能用雅虎查查资料,在聊天室随便扯淡,玩玩mud。mud曾经是赛博朋克的主题,后来一些以网游为题材的小说既拾人牙慧又缺乏先锋意义,现在的剧本杀和mud是不是有些相似?没玩过我不知道,也没有动力去玩。这是中文互联网的史前时代,是三大门户网站的婴儿期。
那时上网很昂贵,因此网络资源就显得很稀缺。我还记得家乡的土网吧,很差的门面房或者干脆是城中村的房子,烟雾缭绕,许多初中生在里面说着脏话。这个印象一直留到现在,年轻人跟我说起如今的网吧多么整洁有序,我也信,但是印象很难替换。总觉得那时的网吧才最接近赛博朋克的本质——高科技的外表,内在却荒芜一片。
qq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当时谁也不会思考qq出现的意义,只会觉得这个东西很良心。陌生人建立联系从没有如此轻易,而对我来说,更是节省了许多短信费用,可以在一个小时里用文字向另外一个人尽情倾诉。由于当时可怜的带宽,在网络中流动的既没有视频,也没有语音,只有文字。大家在网上既虚假又真实。有一句俗语在那时极为风靡——“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不过这条狗却会表达,抛去刻意的欺骗,文字流露出来的却是真情实感,至少比视频和言语更加真实。
不知不觉,论坛出现了,这就是web1.0,中文互联网真正进入了第一次繁荣时代。那时我正在读研,时间充裕,而网络研红之风正盛。所谓研红,就是研读《红楼梦》的意思。现在回想,应该是百家讲坛带的风向。学术界分为考据、索隐两派,民间也一样。索隐派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如果不是知识储备极高,很容易变成胡言乱语。我自然只能加入考据派,进了其中一个论坛。
现在天涯还在,流量很小。很多小众的论坛也还在,只是“斑竹”、“管理员”之类的热词已经不见了踪影。而在当时,这可不仅仅是个名词,还代表着背后的权柄。没有实名制,也没有太多审查,可是在那个论坛从没见过有人胡说八道。大家的争论有时候剑拔弩张,却又很客气,骂人也是文人的骂法。我投入了许多热情,发主贴,追逐帖子的点击量和回帖数;不停地跟帖,努力和大家混个眼熟。论坛也有qq群,里面许多叔叔阿姨,年纪可能和我现在相仿。说实话,里面更能交到志同道合的好友,甚至还见过忘年恋,纯精神的。
论坛就像精神家园,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家而去,但是这一天还是来了,很快。后来想想,内外因都有。研一基础课学完,实验室的任务很紧,根本没时间搞什么红楼梦。不过这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难以克服的是人心——我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
论坛为了活跃气氛,组织了一次征文比赛。征的是小说,主题不限。奖品是周汝昌先生签名的一本书。我不会写小说,不过还是写了一篇。很短,三千来字,以现在的眼光看,其实什么都不是。不过还是得了第一名,拿了那个小小的奖。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有人就开始在qq群里冷嘲热讽了。只有一个人,但是他有许多马甲,一哄而上,显得人多势众。这种手法现在叫做“控评”,十多年前尚未实名制的时候成本更低。我盯着对话框,看了片刻,一句话没说,觉得很无聊,就下定决心把所有的群全退了。这算是“断舍离”嘛?什么“控评”啊,“断舍离”啊,后来的这些名词看起来很高级,其实不过是把几千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重新命名罢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等活到足够大的岁数,就会发现一切都会见怪不怪。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无聊。
而克服无聊的方法,是再创造一个世界。
工作之后,除了查资料,我和中文互联网再无交集。孩子上了小学,我才很不情愿地重新使用起了qq,因为没办法,要和老师沟通。至于博客、微博、公众号这种web2.0、web3.0的产品,我从来没碰过。也许错过了许多,但我从不后悔。
因为我在闲暇时,不止创造了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