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乱起萧墙(7)
书名:风尘三尺剑 作者:剑虹 本章字数:2200字 发布时间:2023-01-20

吴王暴卒同月,辅公祏在丹阳兵败被俘,随后被皇帝敕命诛杀于丹阳。临刑前,辅公祏一口咬定造反是奉了杜伏威密令。李孝恭还果真在辅公祏的“宫殿”里查抄到杜伏威“亲笔密函”,作为“罪证”上奏至京师。人证物证齐全,坐实杜伏威是辅公祏谋反幕后“主谋”,于是吴王在身后遭到清算,武德皇帝下诏削夺其官爵,夺其赐姓李恢复本姓,家眷籍没为奴。一代豪杰,就此凄凉落幕。

而助李孝恭破辅公祏立有大功的阚棱,竟因替义父鸣不平被李孝恭以“谋反罪”诛于军中。阚棱时任从三品左领军将军、正三品越州都督(武德七年唐改州总管为都督),如若没有皇帝事先授意,想必李孝恭也不敢自作主张擅杀朝廷三品大员。其目的无非是想尽除江淮军骨干首脑,以便朝廷掌控江淮。阚棱是江淮军最后一员大将,随着他的死亡,江淮军从此烟消云散。

杜伏威父子忠心归唐,却下场凄惨。李世民闻讯,觉得二人未免太过冤枉——以他对吴王伏威的了解,断不会相信吴王背叛大唐,暗地里唆使辅公祏谋反。贞观初年,李世民为二人平反昭雪,以慰江淮军民之心,稳固东南。此为后话。


而在此之前的武德六年十月,皇帝还敕命杀了并州总管刘世让,也令世民心有戚戚焉。

刘世让在武德三年征讨刘武周时,曾被时为定杨军将领的尉迟敬德擒获,却因在定杨军战俘营中,受假意投顺定杨军的唐俭之命并为其掩护逃归李唐,向武德及时示警,挫败独孤怀恩欲在河东城擒杀李渊的阴谋,可算是李渊的救命恩人。后世让在并州总管任上,曾多次击退突厥对唐北方地区的袭扰,武德亲口赞誉其为“北方干城”。突厥见难以突破刘世让的防线,便设计欲借唐皇之手除之。

武德六年中,突厥大兵压境袭扰唐之北境,武德即派秦王世民于七月北巡并州,以备突厥。

颉利可汗对秦王世民一向甚为忌惮,将其定义为绝不可交战之人,见秦王亲自坐镇并州,便又派使者到长安“议和”,与李渊讨价还价。李渊也恩威并施,一面盛情款待突厥使者,一面命秦王留镇并州,调集部署人马防御突厥。

不料,一次突厥使臣曹般陁在宫中饮宴时,“酒后吐真言”,透露唐并州总管刘世让已暗中与突厥签定“秘密协议”,打算在突厥扶持下拥兵自立,反攻大唐,只因秦王李世民奉旨北巡,刘世让才未及实施该计划。

武德闻讯,联想起自己当初便是和突厥结盟,仅带了数万人马自太原一路西进长安,心下发慌,急召刘世让入朝。

刘世让一到长安,便被有司逮捕下狱。一月后,刘世让被以“通敌谋逆罪”处决,家眷籍没为奴。

突厥利用武德多疑猜忌的弱点,居然前后两次行几乎同样的“反间计”,除掉接连两任唐并州总管李仲文、刘世让,使得“并州总管”成为武德年间的“高危职业”。

贞观中,李世民派兵彻底征服突厥,生擒颉利可汗。李世民命人重新核查当年刘世让“通敌谋反”案,方查清此乃是颉利可汗亲自授意、使臣曹般陁实施的反间之计,实是一起大冤案。可怜刘世让忠心为国,又对武德有救命之恩,却落得蒙冤被杀的悲惨下场。

 

另一唐将盛彦师,曾在熊耳山伏杀“天下第一反贼”李密,立下不世之功。倘若不是他当初的冷静分析,正确判断出李密的真实意图而精准设伏,设若让李密突围去了山东与李唐分庭抗礼,则天下一统不知又要拖延到几时?之后盛彦师又在出使徐圆朗被扣留时,坚守志节忠于大唐,却也被李渊罚不当罪借故处决。

武德五年,盛彦师率领齐州总管王薄的兵马讨伐徐圆朗部残余叛军,攻打须昌时,向潭州征调兵粮。潭州刺史李义满平素与王薄不和,此次要粮,李义满闭仓不给,拒绝执行命令。待须昌被唐军攻克,盛彦师抓捕了李义满,投入齐州监狱。武德得知后,传旨赦免李义满。谁知使者未至,李义满便在狱中得病死了。待王薄返回路过潭州时,李义满之侄李武意报复杀了王薄。武德事后追究责任,竟下令处死盛彦师。

盛彦师即便有错,也罪不至死。盛彦师忠于李唐,志节不屈,未死于敌手,却死在自己一心效忠的主子手里。不知盛彦师临终之际,是否想起那个被他伏击身亡的一代枭雄李密?遇到刻薄寡恩的李渊,二人的命运,不过殊途同归。

 

眼见父皇非但对诸路反王,连对大唐的英雄豪杰们,也是一旦疑心自己掌控不住,就选择最便捷的方式“肉体消灭”之(李靖算是命大逃过一劫,否则一代大唐“军神”便“胎死腹中”了),世民不由心中暗自警醒,愈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大唐顺利平定了辅公祏叛乱,天下彻底一统。武德兴致勃勃,接连巡幸旧宅龙跃宫、武功故居庆善宫(世民出生地)、终南山太和宫等行宫,并频频外出校猎于骊山、沙苑、华阴等地。


这当儿太子与太子妃却闹了场别扭。

事情起于某日太子醉酒,太子妃郑观音在帮太子收拾衣物时,从太子的贴身内衣里,找到一丝帛上书一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录的是一首汉代无名氏的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见的神话传说,抒发了情人之间爱而不得的痛苦相思。最下面署名处是一个“雪”字。

郑观音看那笔迹,竟是尹德妃的手迹——郑观音在宫中与尹德妃常有来往,看过她抄录的佛经,认得她的字迹。

郑观音心下大疑!将太子随身侍从东宫率更丞王晊传来问话,见王晊吞吞吐吐语焉不详,郑观音当即猜出个八九分。

郑观音心中恼怒!暗想你在外收录嫔妃歌姬,我就不管你了。居然闹到父皇后宫,若让父皇知晓,如何得了!这太子之位还想不想要了?

郑观音当即见了太子,质问他那诗帛是怎么回事,二人不欢而散。

郑观音心中气不过,便上了封“亲启密奏”,向皇帝揭发太子超编制私设“长林兵”两千人,意在给太子一个警告。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尘三尺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