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威还在江淮时,辅公祏一方面顾念旧情,另一方面也慑于伏威在江淮军中无人能及的威望,尚没有公开反叛。伏威一走,他便按捺不住,与心腹密友道士左游仙密谋夺权。
原本按照伏威的安排,让其义子王雄诞留镇江淮,执掌兵权,弹压人心,唐室对此也予以认可。王雄诞对杜伏威忠心不二,杜伏威走后,辅公祏派人对其旁敲侧击、拉拢利诱,但他不为所动,牢记义父嘱托,一心效忠大唐。
可惜此人乃一介武夫,虽勇冠三军,却没什么心机谋略。辅公祏见软的一招不灵,便心生一计,伪造了一封杜伏威从京师写给王雄诞的书信,信中斥他独揽江淮兵权、事事自作主张,责其是否对义父生出二心。
辅公祏与杜伏威自幼 交好,二人非常熟悉,辅公祏摹仿杜伏威书信,不但笔迹毫无破绽,连语气都如出一辙,不由得王雄诞这粗豪武夫不信。这王雄诞为人耿直、脑筋不会转弯,明明江淮军的兵权就是义父刻意亲授于他,并叮嘱他提防辅公祏有异举,怎会突然又责其独揽兵权自作主张?如此前后矛盾,雄诞本应去信向伏威求证,他却在读了信之后,为义父怀疑自己的忠诚伤心欲绝!为了避嫌,竟从此托病在家闭门不出,不再沾手军务,欲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义父绝无背叛之意。
但其政 治幼稚行为正中辅公祏下怀,辅公祏趁机接管了江淮军大权。
见伪造杜伏威书信之计如此顺利,辅公祏索性再伪造一次,这回更是直接伪造杜伏威密令,称他在长安遭唐主薄待,被困京师失去人身自由,欲重返江南却不得脱身,命辅公祏起兵北上京师相救。
辅公祏在江淮军中素有人望,乃是仅次于杜伏威的二号人物,众人今见又有此杜伏威密令,群情汹涌之际不作细想,一致拥戴辅公祏兵变。
王雄诞闻其生变,这才知上当,追悔莫及!入见辅公祏劝道:“今天下方定,吴王又在京师,大唐兵威所向无敌,为何要谋反自求族灭?”
辅公祏反过来劝王雄诞跟自己一起干,雄诞誓死不从,并直言辅公祏不久必败,说道:“与其为了延长百日之命陷于不义,不如坦然就死保全名节。”
辅公祏见王雄诞不肯听命,命人将其缢杀。
于是,距离伏威随世民入朝不过一年多,武德六年八月,辅公祏在丹阳自立为帝,国号“宋”,年号天明,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令其负责监造武器,筹备粮饷。
消息传至京师,吴王伏威无以自明!情急之下竟一病不起。
太子建成力荐赵郡王李孝恭率军平叛。于是武德下诏,命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率领水军从九江直趋江州,命岭南道大使李靖率交、广、泉、桂四州部众趋宣州,怀州总管黄君汉从谯州、亳州出兵,齐州总管李世勣从淮、泗出兵,四路人马协同平叛。
武德又下诏,加封天策上将、秦王世民为“江州道行军元帅”,遥领各路大军名义“总指挥”,实则因北方突厥骚扰等事务,世民自七月起就受命北巡并州,武德此时并未调世民亲赴南方前线指挥平叛,但关键时刻,他还得借助于被唐军上下称誉为大唐“战神”的这个二儿子巨大的号召力,来鼓舞士气,威慑敌军。
武德六年下半年,不愿与大哥发生正面冲突的世民便乐得远离京师,一直待在并州巩固北疆防御,他研究了并州长史窦静请于太原置屯田的建议,认为可行,便上疏父皇请增置屯田于并州之境,大唐“边防军”战时御敌,平时则屯田,亦兵亦农,以省军粮馈运。此后屯田颇有成效。至当年底,世民方奉命返回京师。
这期间,南方各路平叛大军汇聚江淮,由李孝恭实际总节度,李靖为辅,协同讨伐辅公祏。李孝恭并上奏皇帝,征召吴王伏威义子、左领军将军、越州总管阚棱至前线随同大军出征。
李孝恭有李靖、李世勣助力,又有阚棱充任帐前先锋,这一仗打得基本不费力气。阚棱与王雄诞在江淮军中并称“双雄”,阚棱往昔在江淮军中负责整肃军纪,有违纪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在江淮军中威望极高。武德五年他随同义父入朝,被任命为左领军将军、越州总管。此时阚棱惦记身在长安的义父,为向朝廷表明他二人绝无异心,两军对垒之时,阚棱直接猛冲过去,摘掉头盔向江淮军大喝:“尔等不认识我了吗?何敢来战!”
江淮军见对垒的竟然是他,立马军心大乱!甚至有士卒扔下武器下拜,就此投降唐军。
在李孝恭等诸路大军重兵围剿下,辅公祏节节败退,覆灭指日可待。而留在京师的吴王伏威,日子自然不好过。武德七年三月的一日,杜伏威在长安暴卒。
杜伏威去世时年仅三十余岁(注释),外界对其暴卒感觉突然,颇有猜测。伏威表面的死因,是因进京后,养尊处优,虽说名义上是仅次于秦王世民的大唐第四号人物,然伏威心里明镜也似,自然知晓自己的身份是不便干政,便在宅中潜心炼丹修道。据吴王病重时武德皇帝派去诊视的御医事后上奏,言吴王是服食丹药时,误服过量云母,中毒而亡。只怕中毒是有,但如何中毒,就不得而知了。
秦王世民闻讯,深悼惜之。他坚信吴王绝无叛唐之心,完全是辅公祏自作主张,假托伏威之名。秦王亲临吴王府邸吊唁,并厚赐家属。
注释:有杜伏威墓志出土,墓志里明确说其去世时年四十一岁,然史载其十六岁落草,以去世时四十一岁推算,则其落草为开皇年间,似乎做“强盗”时日太久,因此此处设定其去世年龄为三十岁附近,则其十六岁为大业年间农民起义暴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