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凤九年的五六月之间,西北的坦敦布汗国在西域东部击败燕军主力五万人,燕军死伤被俘者无数,仅高级将领的阵亡就高达百人以上,乃燕朝立国以来的最大耻辱。
对于燕朝的这场战败,晋国朝廷内外不少人对此是幸灾乐祸的,有一些激进的主张甚至提出可以在东南搞一些小动作,但是马绍承制止了,只是借此在思宁州、岚山岛增派了一些船只,名为保护商路畅通。
马绍承是去过燕朝的,虽然只有一次,但是这一次就足够让他明白燕朝依然强大,虽然损失惨重,但不至于元气大伤。
九月,马绍承以晋王的名义上疏朝廷,捐献粮米三万石,银一万两,还捐给朝廷西洋重型火枪和自发火枪两千支,以补充朝廷的一些损失。同时表示如果朝廷需要晋军参战,也将义不容辞。
当然,马绍承也不是白掏这些的,是要回报的,其中之一是索取肃靺弓箭和一些精锐的东北勇士。而聪明的英政皇帝也是明白的,但是他还是对马绍承能这样明白事理而感到高兴。
十一月,朝廷下令嘉奖马绍承,赏食亲王双俸,加太子少傅衔。另外答应特赐海山洲肃靺良弓三百副、各式弓箭三千支。但是勇士,则以目前无有闲暇为由拒绝了。
马绍承对此大体上还是满意的,在得到了良弓重箭后,下令予以仿制一部分,配合火枪兵使用。但是军队的主体依然是西洋式样,大量装备了带短刀的西洋自发火枪。这些良弓重箭及其仿制品主要是备用,或者是储存,或者装备通远州驻军。
对于马绍承这些向燕朝示好的举动,有人不理解,但是马绍承执意这么做了。果不然,一年后在西域东部的再次作战中,燕军依靠狄羯部骑兵大破坦敦布汗国主力,保住了塞北广大地区,坦国也因此元气大伤,被迫在不久后停战。
想到这些,马绍承庆幸自己去年的举措,朝野也再度安静了,再也没有人为马绍承去年的示好而有不满了。
一直将马绍承视为亲西洋代表的陆儒湘则由此也有些改变了对马绍承的看法,认为马绍承总体上与其父马英韶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手法上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马绍承更关心自己在南洋的利益,而马英韶则更关注于各方之间的平衡。而马绍承要维护在南洋的利益,除了靠实力之外,一要靠与朝廷的和睦,二就是需要朝廷这张巨大的虎皮和在东方的声威。这也是马绍承多年来的经验所得。
战争结束后,马绍承鉴于战争中火炮的作用,对炮兵进行了整顿和变革。他结合兵部、枢密院的意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将火炮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个级别。野战使用的轻便火炮如仿燕式样的冲天炮、子母炮、威远炮等全部划分为轻型,这些都在一千斤以下。一千斤到三千斤以上的加长型佛鹰炮、长蛇炮、加强型劈山炮和引进的西洋部分野战炮可划为中型火炮。而三千斤以上的用于轰击地方城寨、要塞堡垒的则进入重炮的行列。鉴于与燕军和南洋诸国的交锋,晋军深感自己的炮弹比燕军和南洋诸国的要重一些,但仍然低于西洋火炮,下令多招募工匠和洋人,以改装生产火炮的炮弹,提升火炮的威力。
炮弹方面,分为一斤五两、二斤八两、四斤一两、五斤五两、八斤二两、十斤九两、十二斤七两、十四斤五两、二十一斤八两、二十九斤等多个等级。重量越大的炮弹一般只有中型以上的火炮才能承受,然而也并非全部。
而在水师战船方面,也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整训。尤其是在主战的战船方面,进行大整训。将旧式无用的战船或者拆解或者改装为商船,而将还可以用的战船进行重新的编组。将载炮十余门的小福船升级版作为轻型战船,用于巡航近海和附近的岛屿使用。而将载炮二三十门到五十门的大鸟船或仿西洋式样的传统东方帆船作为近海作战的主力战船使用。将基本西洋式样的夹板船式样的大帆船或者更大的重型改进型鸟船作为外海作战的主力使用,主要是用于和西洋诸国的交锋。载炮最少也要在五十门以上,多则上百门,但必须坚固耐用。考虑到以往的战船所载火炮多小炮,因此要在大船上多配备重炮,加大炮弹的威力。
这一级的主战的绝对主力战船也仿西洋式样,分数个层级。第一级载重炮百门以上,第二级载炮七十到一百门,第三级载炮五十到七十门。
战船的部署方面,大鸟船部署在主要海口附近,而重型船只则集中部署于宁安府、兴京府、宁京府、安海州等地方,用于与主要对手的作战。而主要对手那就是燕朝、尼兰国、西巴斯鹰国和苏威兰国。
隆凤十一年,枢密使王相清去世,马绍承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右相。新的枢密使暂时悬空,军务直接禀报马绍承抉择。其实自俞世英卸任后,王相清这几年的枢密使任期内,也是因病常年告假,军务实际上已经和马绍承单独抉择差不了许多。
自中书省悬空改为内阁后,枢密院实际上成为了权力最重的衙门。马绍承能即位,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对枢密院的掌控,拥有了调兵权。如今枢密使的职位再度悬空,兵权又重新操在了马绍承之手。而马绍承也想将枢密院改造成一个如内阁这样的衙门,但是目前看来还没有较为合适的计划,而自己精力尚可,故就将枢密院悬空,但是他内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打算。
按照晋国的体制,只有晋王可以调动一切军队。海山洲的军队大多是晋王亲军,除晋王、枢密院外无人可以调动。而海山洲和南洋属地的军队,非有晋王、枢密院的命令,因为无法跨境调动。而南洋属地行省内,平章政事和提军可以境内调动,但是必须同时上报。但是跨区域调动必须得到批准,否则就是违律。战时情况下,南洋则有宣抚使可以全境调动,但战事结束则事情完毕,一切恢复如初。
隆凤十一年三月,马绍承下令将南洋属地的保宁、东宁、永晋三行省的官吏的名称全部如朝廷式样改名。平章政事改为巡抚,巡政使、巡按使改为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之名不变。提军改为提督,可以兼任,也可以独任。
对于这一改名,地方上没有波澜。只是改动名称,其余的地位、权力、待遇并没有什么影响。
隆凤十一年三月,伊莎拉卸任苏威兰东方公司驻宁安府领事,新的领事由约尼尔先生接任。
伊莎拉卸任,马绍承十分惋惜,对这位异域的朋友,他有着很深的感情,也非常关心她的后半生。而伊莎拉也对晋国,对马绍承有了很深的感情。在卸任后,他上疏请求留在海山洲,留在晋国。几个月后得到了批准,从当年的七月开始,伊莎拉就回到了马绍承赐给她的海京府的那座大宅院中生活。有她多年私人的仆人,也有她的汉族养女,还有马绍承给他安排的人。
七月,约尼尔先生正式接任了苏威兰国驻宁安府领事。
八月,约尼尔拜见了宁安府知府安英敏。
约尼尔的汉语没有伊莎拉那样流利,但交流起来问题不大。第一次见面还是比较平和的,第一印象双方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约尼尔也表示会继承伊莎拉时代与晋国的友好,双方签署的议定书不会改变,会继续履行原有的贸易合约不会改变,这让安英敏放心,也让马绍承放心。
因为在约尼尔上任前半年多即隆凤十年底,晋国以六十万两白银的高价购买三艘要在苏威兰本土或者东天竺船场建造的新式大型战船及全部的图纸等技术。这三艘战船要在五年内完成建造并在隆凤十六年上半年之前运回海山洲。其中两艘战船有火炮五十门,可搭载人员五百余人,一艘三层甲板搭载一百门以上火炮的战船,而且派人前去学习建造和使用。苏威兰国则承诺为晋国培训水师船员,并扩建宁安府的码头、船坞和船场,以方便建造新式战船。
本来马绍承还想向苏威兰国订购更多新式的战船和兵器,但是伊莎拉的卸任,多少让他还是有些隐忧。为此隆凤十一年下半年,马绍承令周晓光和西巴斯鹰国驻兴京府的领事麦杰斯谈了好几个月,谈妥了一笔军售生意。
这笔军售生意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军事合作计划,包含了军事购买、军事援助等两个方面。
在军事购买方面,晋国保证将在十年内总计购买最新式的三万支西巴斯鹰国所产带短刀之自发火枪及配套零部件,每支价格八两银。还有轻型火炮三十门、重炮七十门及配套各种炮弹,另有火药等。
另外,五年内,西巴斯鹰国为晋国建造一艘三层甲板搭载八十门火炮的战船,两艘两层甲板搭载六十门火炮的战船,一艘搭载二十门火炮的巡逻船,两艘运输船,三艘通讯快船,两艘武装商船,最晚在隆凤十六年底交付。
军事援助方面,西巴斯鹰国帮助晋国最多十年内在汉宁港建设一座可以建造大型战船的造船厂,在海京府建一座火炮生产厂、火药厂,改进晋国的自发火枪的生产技术。并培训晋国的工匠,船员,提供晋国所需的设备。
军事购买方面,这十一艘船只和枪炮的总费用包括运输费,价值共一百五十万两白银,晋国分十年交付。同时,晋国将保证在兴京府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可优先供应西巴斯鹰国。另外在南洋岛屿问题上,晋国保证对西巴斯鹰国在马京达瑙国的征讨不做干预,默认西巴斯鹰国将来对该国的吞并。
为何会选择西巴斯鹰国,因为晋国与该国关系长期友好,而且西巴斯鹰国在东方的实力相对较弱,但是其军事产能和技术却很强,而且在拉印尼加洲就有船厂,距离较近,能节省一些费用。而且因为关系较好,利益冲突较少,能传授的技术则较多。而稍小一些的战船则可在其东方属地的地方就能够建造,又能节省一些费用。
西巴斯鹰国可以建造四层甲板搭载上百门火炮的巨型战船,但是晋国根据自身的情况认为在附近这片海域不需要太多这样的大船,而且这样的大船平常的维护也价格不菲。而且船大笨重,在南海暗礁之地反而非常危险。故而选择了一艘搭载八十门火炮的大船,还有两艘搭载六十门火炮的战船,相对而言更灵活,费用也更低。
本来晋国想在兴京府扩建一个大船厂,但是西巴斯鹰国害怕距离自己的地方太近而拒绝。而在宁安府,晋国方面则害怕这里贸易太频繁,恐引发麻烦,所以选择了相对偏远但却安静的汉宁港。更重要的是马绍承想借此在晋国建立一个完整的西洋式样的兵器生产体系,以暂时的高价来换取长期的可以自主独立的生产。
西巴斯鹰国对这笔大生意当然是满意的,内心自然是高兴的。而且拉印尼加洲的船厂、兵器生产场也是非常的高兴。
而为了这一百五十万两,马绍承也做好了准备。十年付一百五十万,每年十五万,其实也不是个小数目。为此工部、户部、兵部下令停止生产旧式的火枪、桦皮弓,限定神臂弓、肃靺弓和旧式火炮的产量,不得擅自增加。对现有装备只做定期维护和保留技术。另外下大力气裁减水师的旧式战船,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同时下令提高了进口不必要的奢侈品的关税,最高的提高到了六成。
马绍承的雄心计划是在隆凤二十年之前,最晚在隆凤三十年之前建立一支拥有两万人左右的西式强大水师。具体是要有两艘搭载百门火炮的巨型战船,十到十五艘搭载七十门左右火炮的战船、二十到二十五艘搭载五十门以上火炮以上的战船、五十艘左右搭载二十到三十门左右火炮的以西式战船为主作为主力,再辅以庞大的以西洋火炮武装改造后的传统鸟船、福船,这样就能控制这片海域。另外在陆上方面,计划在海山洲建设一支西洋式样为主兼及东方传统的五万左右的精兵,在南洋建立起一支三万左右的武装,在汉宁行省建立一支两万左右的精兵,这样晋国就有水陆精兵十二万之众,就可以稳固而有效的控制所属地方,并具备极强的反击能力,另辅之以政治、收买、雇佣部落武装等手法,就能确保晋国在加巴隆丹岛和南洋、西洋交汇处的利益,也能确保燕朝对自己的尊重,确保晋国的特殊地位。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马绍承亲抓此事,但是他精力有限,为此让自己最宠爱和信任的马怀锡、马怀鼎协助自己办理此事。
马绍承的儿子如今都已经长大,但是长子马怀南是个乖孩子,好读书,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也有一定的处事能力不过缺乏果断能力,但马绍承对他不抱太大希望,而且是整个家族人所共知的事情,他的任务就是具体管理公族府。而另外两个儿子马怀锡、马怀鼎之中,都是可圈可点的,最为马绍承以及祖父马英韶所看重。马怀锡的长处是勇略而且机敏,但更为刚烈一些却也不失西洋人的温和与绅士风度。马怀鼎兼具两个哥哥的长处,较为圆融,但决心很强,一旦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到。而在内外政策上,兄弟二人目前都听命于自己。但是从许多无意间的言谈来看,马怀鼎的内陆情节和对威权的崇尚更重,而马怀锡则倾向于延续海山洲一贯的比较开明的风气。也正因为如此,马绍承无法决定将来到底传位给谁。
马怀鼎比哥哥马怀锡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毕竟是汉族女子所生,而马怀锡是西洋人生的。另外马怀锡的妻子是普通商人家族林氏的女儿林超颖,而且结婚几年尚未生育。而马怀鼎的妻子是沈宁宣之后沈熙琳,而且沈熙琳非常贤惠漂亮,又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号称是勋贵家族之中的第一才女。并在隆凤十五年为马怀鼎生下了第一个儿子,马英韶为之起名为马弘叙,叙和续同音,似乎又有着特别的意思。
除了马绍承自己的三个儿子之外,大哥的两个儿子马怀念、马怀扬及侄女也都可圈可点,且对叔父也很尊敬,没有反意。马怀念一直在内阁办事,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臣子。而马怀扬,通晓地理,爱好技艺和研究。这都让马英韶、马绍承高兴。其余的马绍承的女儿虽无特殊才具,但也都温良恭俭让,从不惹是生非。
可以说马绍华、马绍承这两个人的儿女都非常争气,让马英韶十分安心。而且因为二人的能力都很强,足以稳得住局面。也正因为如此,马英韶多次和杜迎秋、张琼瑜说自己的儿孙辈可以说是近百年来最为争气的几代人,让他非常的欣慰。
马绍承有感于大哥当年的临终嘱托及对大哥的愧疚,这几年来一直非常照顾他们。隆凤七年时候给马怀扬实授工部郎中,次年加郡公衔。而自己的三个儿子,则一直没有任何的官衔,只是办理具体事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且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也需要具体的官衔了。
隆凤十二年三月,马绍承以长子马怀南协办公族府事务,具体办理公族府内的各种复杂事宜。
六月,新设一个督办后方事务处的衙门,以侄子马怀扬办理,专司测绘、研究和生产的事情。
七月,以侄女马涵恬为宫苑府同知,王紫霄的侄孙王仲旭为协办,实际上掌控整个宫苑府事务,处理宫苑府的庞大产业,已经接替了马雯婷的职权。
九月,为了实现强军的目标,新设办理制造事务衙门,以马怀锡、马怀鼎二人共同帮办事务,直接隶属于晋王府。
同时,马绍承还要办理裁军事宜,以节省军费开支,同时选拔新的能战之将士,以充实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水师的扩充是一件极为费钱费力的事情,但是马绍承执政下的晋国执意如此做,而订购大量西方战船和火炮就是为了实现他的海洋帝国之梦。当然订购西方战船火炮枪械终究是缓不济急,为此从隆凤十一年开始,就在缴获的尼兰国双甲板装炮五十余门的大型战船一艘、单甲板装炮三十余门战船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仿造,这些相对造价低廉,也不需要太大的船坞。在宁京府就能建造,兴京府、宁安府更是可以大批量建造。
考虑到晋国有不少装炮二十多门的大鸟船,马怀锡、马怀鼎在和兵部、水师的官员、士兵仔细研究后,对水师共六十多艘的大鸟船进行改造和升级。重点是换装威力更大的西洋火炮。同时在宁安府、兴京府两个船场开建仿式样的单甲板、双甲板尼兰国战船。单甲板配炮二十门以上,双甲板配炮五十多门,同时还高价从尼兰国雇佣工匠来帮忙。可以说从隆凤十一年开始,晋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船活动。
造船是需要大量木材的,海山洲的木材可以用作普通传统船只的建造,但是用于西洋式样战船的建造则硬度不够。故而西洋船的建造主要是依靠南洋大山的木材,还有就是从朝廷福海地方和外洋来进口。
为了筹集巨额的造船和强军经费,隆凤十二年开始,马绍承下令除了对父母的待遇供给不变外,从他开始到下面的官吏,节衣缩食来保障经费。并严令达官显贵兴建用昂贵木材建造的房屋。
马英韶深知儿子的理想,也大力支持,将自己每年从朝廷所领的俸禄也捐出大半作为购买建造兵器战船之用。
与此同时,马绍承开始对寺庙开始了一连串的整肃,因为如今晋国的寺庙占地又为数不少,尤其在宁阳府、宁安府一带影响了不少百姓的生计。
隆凤十二年、十三年,两年的时间里,在海山洲和南洋属地总计废毁寺院七千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或者是溶化用于制造火炮、枪械等。同时有十余万人口被解放,没收膏腴土地数十万亩,年轻力壮者耕地、从军、务工,老弱者回乡。
就在晋国上下掀起了强军的时候,隆凤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燕朝英政帝去世,年五十八岁。马绍承与之同岁。英政帝去世后,其子即位,明年改年号为天隆。
马绍承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上表致哀。
天隆即位后就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 他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其父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集中力量纠正前两朝一些弊政。而在对海山洲的政策上,新皇帝至少并不进行变更,仍然维持原有的大政方针,陆儒湘仍然留任办事大臣,他已经六十五岁了。
隆凤十四年夏季,内阁领班大臣潘振鼎年老无力,允许致仕。马绍承顺势改组内阁。
内阁首席领班大臣:何承海
协办大臣:王明亮、林德铭、马怀念、姚怀瑞
六部官:吏部正判何承海(兼)、户部正判王明亮(兼)
兵部正判刘道临、刑部正判姚怀瑞(兼)
工部正判林德铭(兼)、礼部正判周秉宁
兵部副判:康广孝
御史中丞:程学庆、侍御史:张明德、董耀明
大理寺卿:何新明、少卿:程英通、刘德贵
市舶司使:郑泽晖、副使:何庆祥、方怀奇
管学大臣:刘康邻
宣文院掌院大学士:刘康邻(兼)
殿前军总兵官:林涵秉
侍卫亲军总兵官:李崇敬
宁阳军总兵官:何一祥
内事厅知事:王秋妍
仪仗司都指挥使:康广进、副都指挥使:庾少阳、王仙清
海京府府尹:程学方
宁安府知府:安英敏
宁阳府知府:高奎斌
通远州知州:顾明宽
此次的最大变动是将内阁办事大臣暂时取消了,其余如御史台、大理寺等暂时没什么大变化,而军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石塘岛一战中立功的一些中层将领成为了统兵大员。其余许多衙门也都换上了支持马绍承强军的官员出任堂官,而刚过五十的何承海出任内阁首席,将是马绍承的得力助手,他也是马绍承从广方言馆中培养出来的徒弟,可以说是晋王的门生,自然更受信赖。
隆凤十一到十四年,宁安府、兴京府的两大船场已经总计建成了仿西洋尼兰国单甲板战船二十艘、双甲板战船十艘,单甲板战船配炮全部二十七门,双甲板战船配炮五十三门。全部为夹板船或者近似于夹板船,火炮全部为西洋式样的新炮。在双甲板的上层全部搭配重炮。同时两大船场及各地的中小型造船务也改建翻新了原有的战船,主要是换装火炮。三年时间里,各地翻修了中小型战船、桨帆船、武装商船等数十艘。最大的配炮十余门,最小的三五门,用于沿海的巡逻和打击海盗等。
与此同时,宁安府、兴京府的船场也在苏威兰国帮助下颇有进展,从隆凤十三年开始自行建造双甲板重型全装西洋战船,计划先配炮五十三门,然后再行建造搭配七十多门的战船。而海陵县的汉宁船场在西巴斯鹰国的支援下也进行了建设,但是困难多一些,毕竟这里的条件不及宁安府。
在建造当中,何承海、马怀锡兄弟特意强调这主要是用于作战的,不必强调奢华,要讲究实用,不可妄图虚名,使得花费巨资建立的战船华而不实。
除了战船外,陆地上是改装则较为顺利的多。到隆凤十三年夏秋,通远州、海陵县、东宁行省的地方驻军大多换装肃靺弓,配备如燕朝式样的轻型火炮,足以应对各种匪患和维持治安。并配备一些重型火枪和部分西洋带短刀的自发火枪。其中以海陵驻军最强,兵力虽仅两千人,装备轻炮三十门,肃靺弓八百张,带刀自发火枪三百支,重型火枪一千支,旧式火枪一千支。成为最有战斗力的地方驻军。
而殿前军、宁阳军、侍卫亲军、永晋行省和兴京府等地的驻军的换装和更新及训练则仍在进行之中。而作为马绍承最精锐的天雄军、天威军则基础较好,到隆凤十四年秋季训练基本完成。五千人的军队全部淘汰了旧式火枪,配备清一色的苏威兰国式带刀自发火枪总计八千支,肃靺弓一千张,轻重火炮一百二十门,重型火枪两千支,储存神臂弓三百张。而这支精锐则分由海达锋、高绍晖统率。海达峰是狄羯人后裔,但已经汉化,不过勇猛异常。高绍晖是一步步打起来的,稳重且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