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建设与守护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307字 发布时间:2023-01-12

隆凤四年正月初,马绍坤得到了马绍承关于任命自己为汉宁行省总督的命令,也就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总督生涯,此时他只有三十一岁。

对于这位王室宗亲出任汉宁行省总督,众人都是服气的。虽然很年轻,但没有贵族派头,而且勇武善战,也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是一个绝对的统帅之才。

从正月到三月的时间里,马绍坤一面慰问将士和安抚百姓,一面也在思考该如何稳固这里,也就是消化这里,将此彻底转化成晋国的地方,成为晋国继续开疆拓土的前沿基地。

为此,马绍坤决定采纳徐武成的建议,因俗而治。汉人商旅百姓用汉法治理,渤文尼莱国的原有人仍然暂行沿用原有办法。等待时机后全部推行汉法,这样最为稳妥。但是在文化和教育上,则以软硬兼施的办法让土著人学汉语和用汉文。软的办法是用拉拢、分化的办法来收买头目,以他们的影响力让他们学汉语和用汉文,当然自己也学一些常用的当地语言,让他们起榜样带头作用。而硬的办法就是绝对不许反抗晋国的统治,否则武力解决。

而为了推广汉语、汉文为中心的汉文化,马绍坤从商旅大族中和军中眷属中抽取能干的和文化较高的,在各地遍设学馆。当然这些人很有限,为此,马绍坤从正月就开始行文给周晓光,让他从兴京府及南洋多招一些先生来教学,而且待遇从优。马绍坤将引入教师教化民众学习汉文化视为是当务之急,他说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让这里的人心向晋国。

另外在经济上,广泛调查了这里的物产情况。这里除了港口贸易外,也有很多的物产,而又以榴莲糖、米酒鸡、鲜笋、野猪肉、海鲜、热带水果最为有名。如有果王之称的榴莲,味道酸甜的蛇皮果,气味芳香味美可口的山竹,鲜甜多汁的芒果,口感清脆的杨桃。另外就是南部边界地方有木材,都是硬木,可以做弓弩,做枪托和造船之用。同样也有许多野生动物,如犀牛、红毛猩猩、长鼻猴、马来熊、云豹、儒艮、野牛、长吻鳄、绿海龟、玳瑁等等,都比较珍奇。

对于这些野生动物,马绍坤决定不要进行太多的狩猎,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可以狩猎一部分,作为肉食品,同时也可以作为珍玩上贡海山洲和朝廷,这也是有作用的。而对于糖类和水果等,马绍坤决定进行专卖。将百姓种植的特产,以相对较高的价格统一收购,然后运往纳福岛一带高价出售一部分换取必要的生活必需品。而更多的则是运往南洋属地和海山洲再进行适当的包装,这样无论是就地出售或者是销售到燕朝内陆,因为是稀有物产,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另外至于木材这种可军可民的物资,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为了保卫汉宁行省,所以在沿海地方,建设造船务和作坊,吸引各类人群来干活,同时从海山洲、南洋属地和西洋招募工匠,进行兵器的生产和各类船只的制造。

除此,就是货币的问题。马绍坤以强硬的手段在这里通行晋国的银币,而且以晋国的标准雇佣工匠在宁京府、安远州设立厂所来制造铜钱和晋国的银币,来统一这里的货币。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马绍坤还曾将外贸得来的其他国家的银币统一起来,或者溶化铸造,或者是运往南洋属地换取晋国的货币。

至于东部和南部山区的土著居民,尤其是凶悍的达雅克人,马绍坤则采取积极防御的办法。他在隆凤四年二月初就派一些熟悉当地风俗的人前往部落地带,带话给当地的大小头目,晋国愿意与他们和平相处,并约定在每年的固定时间进行贸易。晋国保证不会干涉他们内部的事务,不会对他们进行主动征讨,双方划定界限并互不干扰。如偶有越界人员,则派人交涉妥善处置,不可随意妄杀。

对于这些,达雅克大部分部落在隆凤四年五月前就明确答复愿意与晋国地方官互不干扰,并进行商品的交换贸易。

虽然大部分部落做出了这样的保证,但是马绍坤并不全然放心,在邻近地带仍然部署了数千军队和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作为防御。秉持的办法依然是积极防御,提前戒备,但不主动挑衅。

而关于与两个邻国苏禄丹国和渤文尼莱国,马绍坤也进行了安排。与苏禄丹国是友好的,维持局面即可。并加强贸易联系,同时,晋国还向其出售了一批武器。而关于渤文尼莱国,马绍坤下令边界地带进行积极防御,不做主动挑选,并派人致书国王,要求边界地带进行互市。同时,马绍坤还有一个计划,即他以汉宁总督的名义与渤文尼莱国和苏禄丹国的国王进行会盟,商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如此,晋国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来进行建设和发展。

马绍坤的重点放在了宁京府、安远州,而安海州和古晋港,马绍坤则授权王仲方和黄屏森可以便宜行事,毕竟距离较远,事事请示根本不可能。重大事情尤其是涉外和军务上报总督府。不过,马绍坤特别给安海州的王仲方下令,让其在岛上要大力营建城防和仓库,储备足够的淡水、粮食和兵器。一定要储备可以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足够半年作战所需的物资。当然为此,马绍坤每个月都要派船给安海州输送大批作战所需物资。

安海州是个岛屿,主要的生计来源是贸易,收取过路费。古晋港,也主要得靠外贸进行生存,所以职能是比较单一的。而且两地的官员都挂武官衔,军政一体,有很大的自主权,其实也只能如此。

隆凤四年下半年开始,马绍坤的规划开始全面铺开实施。马绍坤让手下的人放开大胆的干,他不抓太细的,只看最后的结果,并勇于照顾下属,协调各方的矛盾。他自己主抓的主要是军务以及涉外事务,另外就是不断行文给南洋属地,要求增加对汉宁行省的支持,从人员到兵器,再到经费,再到生活用品等,几乎是无所不包。当然,也给自己的哥哥上疏,要求增加对汉宁行省的拨款和支持。

而除了这两项外,马绍坤最在意的就说修建城池了。这些南洋诸国不乏骁勇之辈,兵器也颇为犀利,但有两个最致命的弱点。首先就是粮食极度依赖外来运输和购买,其次就是城防。

马绍坤明白要靠现有的人耕种和收获,根本短期办不到,反而会贻误许多大事,故而在粮食方面,大力从粮食富裕的兴京府、永晋行省一带和南交等国购买,并广建仓库储存。另外就是大力兴建城防。目下没有战事,就动用军队来修建城池。只要有坚城,则既可以保境安民,也可以等待援兵。而宁京府的城防,主要作用则是守护性质的军事防御作用。为此在原有亚庇城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在城上修建角楼、楼撸、炮台。在城外不远的险要之处以及邻近部落地方也都兴建城池。同时让邻近苏禄丹国和渤文尼莱国的地方也择要建城,只要有城池,汉宁行省就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总是依靠南洋属地也不现实,故而马绍坤默许手下尤其是水师将领对附近的海盗尤其是大股势力强横的海盗进行征讨和扫荡,夺取他们的财富。同时对没有交保护费的商旅,不管是谁的,统统的没收其财物,以此来弥补汉宁行省建设所需要的费用。

对于弟弟做的这一切,马绍承知道的较慢,但是却是明了的,也是大力支持的。从隆凤四年开始,马绍承下令每年从市舶司、内库中拨银二十万进行对汉宁行省的支持。除重大征讨作战外,许其可以便宜行事,并可以代表晋国与周围的邦国和西洋列强进行协商。可以说,马绍承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小弟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和高度的信任。

隆凤五年,燕朝重开南洋贸易。这对于晋国,对于南洋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晋国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几年南洋海禁期间,有不少燕朝商民已经成为晋国之民,大部分是宁海国之民。如今这些人也有很多想重新返回内陆。对此,马绍承思之再三,决定允许他们返回,但仍然保留他们的籍贯。不过内心不愿意他们返回,私下让官吏劝说不要返回。因为燕朝的海禁之策经常是朝令夕改,回去了再出来就难了。不得不说,许多人也有此担忧,因而也有些人留了下来。

虽然有这样的担忧,不过重新解禁,对晋国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而马绍承因为将执政的重心都放在了南洋事务上,对燕则倾向于维持态度,不挑衅不生事。不过有一个核心的诉求,即要求朝廷允许海山洲的船只可以在缴纳税银后直接前往沿海各口岸通商,而不必再经过思宁州西面的海隆县进行转口贸易。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还增加了风险,有极大不便。虽然商民经常无视于这一指定航线,但是这毕竟属于违禁的路线,朝廷不断要求遵守原有指定的对渡贸易与航线。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马绍承言辞谦卑地上奏,甚至提出必要时候可以多纳一些钱,甚至可以不在思宁州驻军。如果无法改变这种局面,那增加几个对渡口岸,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妥协局面。

这个奏疏上奏到朝廷后,张衡辅、隆达安等部分官员同意,因为可以充实朝廷府库税银,但是朝廷经过在皇帝几年的改革下,赋税逐渐充实。此时对这些小钱还真是不在乎,故而在思索了很久后,皇帝仍然下令按照之前的方法办理,拒绝了马绍承的要求,让马绍承很是失望。

既然朝廷无法同意马绍承的请求,那么马绍承自然就不会从思宁州撤军,反而以保护商旅和打击海盗的名义增加了在思宁州和岚山岛的驻军和战船,作为一种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反抗。

隆凤五年、六年、七年,晋国整体上是平稳的。海山洲虽有些小灾,不过影响不大,地方官及时安抚,也没有闹出民变。而南洋属地则粮食大丰收,以至于粮价极低。而为了避免谷贱伤农,户部、市舶司下令从南洋属地大量收购粮食运往海山洲一部分赈灾,一部分通过贸易卖往内陆,大部分则以相比平价较高的价格卖到了汉宁行省,以充实汉宁行省各地的粮仓。

到隆凤七年底,汉宁行省的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尤其是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安远州和大力经营的宁京府,是发展的最好的。安远州人口达到了十万人,宁京府府城地带也增加到了十几万。附近两个县也有了三万多人。而这几年弄的最好的则是城池了。安远州的城池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近一倍,城内可容纳两万多人。宁京府城也扩大了,并且在沿海地方修建了炮台。而作为重要小岛的纳福岛和巴安岛,则扩大了码头,并修建了炮台,安装了一些大炮,停靠战船。具备了防御附近邦国进犯的能力,即使是西洋进攻,也能够抵抗一段时间。

在军队方面,安远州常备军三千人,宁京府各地常备军七千人。另外马绍坤这几年与部落关系良好,双方互换生活用品,并援助部落武装以弓弩、箭矢,还有一些火枪。教他们伐木造山寨。而部落人有一些思想开明的也开始学汉语,用汉文,穿汉族服饰。

马绍坤还以自己的俸禄雇佣了一支总数一千人的部落兵,作为自己的私人卫队,也是总督府的亲兵。由有作战经验的军官调教训练后,战斗力极为凶悍,而且全部用最新式的装备。

可以说在内政方面,这几年建设的还好,而涉外方面也较为平稳。但是马绍坤希望与渤文尼莱国和苏禄丹国国王会盟的要求,两国国王则没有拒绝,却也没有同意,而是处于了一种搁置的状态,这让马绍坤有些不满,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还是发展好内部为先。

在较远的安海州,安海州在王仲方的治理下,成为了附近岛屿中实力最强的,成为了一个军事要塞。该岛幅员较广,加上平素商旅往来众多,有不少货栈仓库等,因此不仅有很大的建设空间也有较好的建设基础。岛上常驻居民已达六万多人,常备驻军七千人,军队营房和官署房舍共两千余间。另外有战船三十余艘。其中西洋全装重型帆船三艘,中型战船七艘,还有快船、运输船等。商人的商船及渔民的渔船等不在其内。在东西两个平原地带建设了规模颇为可观的城寨和房屋,作为外围防御之用。而在中间海拔较高之地建成了防御中枢。初步建成了护城河、羊马墙、主城墙、里壕和里城等五道大型纵深防御工事。城墙、护门墙、炮台、码头、排栅、营房、护城河、拒马墙、羊马城、壕沟、烽燧、驿站等各种设施也都是应有尽有。虽然城防整体是东方传统式样,却也大量参考了西洋棱堡的特点。即降低城墙高度而增加厚度,同时形成大量的交叉火力。

除此附近还有铁匠铺、作坊等用于生产兵器、铁器等。并有一些客栈、商铺、饭馆等居民的生活设施。而在中部的山区附近,修建了多个秘密仓储,用来存放各种生活和军用物资,粮食等生活用品折二十万石。而储存的军用物资更是非常之多,且冷热兵器都有。尤其以弓弩居多,有弓弩上万张包括重型的三弓床弩十张,箭簇八十万,三飞箭、火箭车等上百及箭簇数十万,各式火枪七千支,棉甲、纸甲、藤甲等三千余,刀枪等两万件,大小火炮一百余门,火药数千斤。除此还有守城所用的各种器械、车辆等。另外利用东西方贸易交汇的便利之处,购买了镔铁刀上百柄、反曲弓上千把和箭支数万和鄂图曼枪械上百支。而且还蓄养了百匹战马和几十头大象,作为骑兵。

当然这些庞大的储备,光靠一个岛屿不可能大量生产,主要还是从宁京府及南洋还有海山洲运来的。也有一些粮食是从北方邻近不远的大城国购买来的,因为这里距离较近。庞大的储量也可见晋国对此的重视程度。虽然冷兵器依然很多,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个小岛无法生产大量的火炮和弹药,万一用完了,就需要靠冷兵器的弓弩。数量优势是一个起码的优势,如果没有数量优势也就无法支撑作战了。

而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建成这样庞大的各种设施和储备,所需的耗费和人力都是非常大的。光靠安海州根本不可能,为了完成这些。马绍坤从汉宁行省定期派人前往支援,并从南洋属地高价雇佣工匠、民夫前往修建。三年里,派往参与动工的人员前后总计达三十多万人次,花费上百万。当然在中途遭遇海浪而亡命的人也有数百人。

除此之外,王仲方奉命在此开设市舶司的税关,派水师经常巡弋附近海域,对过往船只进行收税。税率定为值百抽五。每年都能收取不少的税银。在隆凤五年时候,一年的税银就有六万多两。

除了石塘岛外,王仲方还协调古晋港的黄屏森在南部的苏比岛驻军设防,军民约有千余人。另外在石塘岛北部的劳特岛修建了简易的码头和房屋,有军民数百人常驻,并定期巡视,常备快船数艘,作为前沿的斥候之地。

王仲方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隆凤三年给马绍坤及马绍承的上疏中还有更大的要求。他说:石塘岛地接南洋、西洋交汇之处,居大城国、渤文尼莱国与苏拉岛诸邦国之中,乃枢要之地。而其幅员乃浙东飞扬岛四倍,物产、海运便利,足可征募军民三十万守之。如有十万之军民,臣可保周围无人敢觊觎;如有三十万之军民,则可以此攻略四方;若有五十万之众,则可以此为基,南下占领苏拉岛,彻底掌控两洋枢要,获利无法计数。

很明显,王仲方是想要将石塘岛建设成一个如当年飞扬岛那样的庞大基地,不仅能够独自进行防御,还可以以此攻略四方。

这个建议得到了马绍坤的同意,马绍承也同意。从隆凤五年就开始将每年燕朝所给的边防经费中抽出三万两专门给安远州。并从内库、宫苑府库中也调拨经费共五万两来支持。并下令从隆凤五年开始,将一些囚犯和被贬的官吏发配、流放到该岛为劳力以增加人口,还赦免过一些死囚到安远州。甚至还协调燕朝,从燕朝得到了总计两千多的囚犯充实到安海州。

比起石塘岛的军事要塞而言,古晋港主要以商贸为主。当然在对海方向,也修建了炮台和营房、库房等。但是这里更多的还是民用的设施,这里河流纵横,小船能穿梭其上。不过从隆凤五年开始,黄屏森也在汉人商旅聚集的地方修建城池,整体以居住为主,却也考虑的军事防御的作用。黄屏森在给马绍坤的上疏中建议古晋港为通商要地,枢纽之地,虽暂非我土,但此地汉民甚多,我不得不负保护之职,故此地不可放弃。请用租借之法,将此地事实纳入我晋国版图之内。

黄屏森是这样上疏的,而且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在商馆区附近修建城池和营房,储备物资。同时吸引西洋人来此贸易,并整修道路和疏浚河道,不时还私自征收赋税。明显是要将此打造成晋国在此的国中之国。对于这些,渤文尼莱国经常制止,黄屏森则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一方面很少强硬对抗,而是很快就答应,但私下不是不配合,就是换一种方式对抗。或者是采取进三步退一步的办法。总之是采取蚕食和渐进的办法来扩张权益。

晋国在加巴隆丹岛和附近的势力日益稳固,这让渤文尼莱国是有所不满的,而且邻近的德利、锡克、柔弥等邦国尤其是柔弥国最为紧张和不安。因为这里距离他太近了。然而他们都不具备实力抗衡晋国,因为只有尼兰国拥有和晋国抗衡的实力。而尼兰国也确实感到不安,因为这里确实距离柔弥国很近,而柔弥国实际上和尼兰国的保护国差不多。另外就是石塘岛距离尼属满喇波也较近,尼兰国担心晋国会进攻满喇波,进而夺取尼兰国在此的特殊利益,这才是根本。

隆凤八年二月开始,尼兰国东方公司驻满喇波的总督莱芙尔在最高层的指示下与附近友好的柔弥、得利、锡克国的高级重臣议事,核心问题就是进行一场对晋国的有限的攻击作战。作战目标是拿下晋国控制的石塘岛,并劝说渤文尼莱国出兵攻取晋军控制的古晋港部分地方。

这个计划得到了尼兰国的盟友柔弥国的同意,最后决定是由尼兰军将领洛拜尔挂帅。尼兰军出兵一千人,柔弥国出兵两万人,得利国出兵两千人,锡克国出兵三千人,算是象征性作战。其实他们两国对此兴趣不大,只是屈从于尼兰国的不得已做法。总计两万六千人的庞大兵力来攻取石塘岛附近岛屿。战船总计上百艘,其中尼兰国战船六艘,其余主要是柔弥国的。

虽说尼兰军出兵最少,但装备最好,实力最强。其次是柔弥国。而各国达成的协议是如果攻取成功,石塘岛由较近的柔弥国控制,但是允许列国在此居住和贸易,并不收关税。

可以说尼兰国为了石塘岛,实际上也是下了血本和做了让步的。毕竟尼兰国在东方总计的常备雇佣兵只有万人。

从三月开始,各国就开始了准备,计划在秋季的九月中旬开始发起进攻。

这个计划是高度保密的,知晓的人很少,所以直到邻近九月,晋国也并不知晓。而也就是这几个月,尼兰国不断派人与渤文尼莱国接触,希望其出兵配合攻取古晋。但是渤文尼莱国也知道晋军的实力,不愿意轻易冒险。但是尼兰国也不好惹,最后各让一步。只要尼兰军能迅速拿下石塘岛,渤文尼莱国一定出兵进攻古晋地方。

在有了这样的保证下,尼兰国于九月初已经准备就绪,并进入了开战前的最后集结阶段。而在这最后的阶段里,渤文尼莱国对黄屏森经常性的蚕食行动不仅没有反抗,也没有抗议,而是默不作声,甚至还多了一些友好的态度,表示一切都好商量。这让黄屏森感到了怀疑。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人,直觉告诉他这是反常的,而且极有可能是大战来临的征兆。

为防万一和确保完全,黄屏森于九月二日开始密令古晋驻军进入紧急状态,下令商旅不得随意出海避免被劫掠,同时在商馆、领馆地方加强注意。并给商民发放兵器予以自卫使用,同时紧急招募商民众的健壮之人。还高价雇佣密谈行贿官员和打听情况,并雇佣与之交好的部落人员从军。

除了自身加强守备外,当日,黄屏森就派人紧急通知王仲方驻守的石塘岛,让他小心应对。因为如果进攻晋国,不仅是一个古晋,恐怕还会有整个汉宁行省地方。他除了做好准备外,同时立即上报汉宁行省总督马绍坤,一场大战就要来临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