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章以后 物心学称物质为物,主观精神世界为心。
(一)惣(zong三声)是什么?
惣是心里的物,惣具有物的特性,也具有心的无穷变化,惣包含人的个性,也包含人的社会性。
(二)惣是怎么形成的?
当心与物产生纠缠时,心里的一部分会随着物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心里的一部分就是惣,惣与所纠缠的物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惣主导自身按照规律作用于所纠缠的物时,作用次数越多,惣与所纠缠的物越整体。
(三)惣的结构
惣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动力,2、反馈寻收器,3、建构器,4、方法 论,5、内景,这五个部分互相联系,也互相作用。
1、动力
(1)动力会推动惣去主导自身,动力越强的惣越容易主导自身。
动力越强的惣越容易主导自身的根本原因是:动力越强的惣质量越大,在与其他惣争夺自身主导权时,越有斗争优势。
(2)动力会推动主导自身的惣去获取物的变化,动力越强的惣寻收物的变化次数越多,对物的纠缠也越强。
(3)动力会使主导自身的惣去影响物的变化,动力越强的惣,对物的变化的影响越大。
2、反馈寻收器
惣的反馈寻收器,会寻收与之纠缠的物和物所处的惯性系统的变化情况,物和物所处的惯性系统的变化情况会通过建构器搭建在惣的内景中。
举个例子:人的眼、耳、口、鼻、皮肤等都可以用来直接感知变化。
物心学按照计算机中线程的调用方法将惣寻收反馈的方式分为两类,一、轮询,二、回调。
一、轮询,使用轮询的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查询物的变化,间隔时间太长,惣就不能把握物的规律,间隔时间太短,惣就会消耗太多动力。物心学根据惣把握物的规律多少,将轮询分为两类,(一)、惣把握物的规律较少(二)、惣把握物的规律较多
(一)、惣把握物的规律较少时,会根据时间节点持续的寻收物的反馈。
(二)、惣把握物的规律较多时,会根据物的规律寻收物的反馈。
二、回调,在惣对物的规律有所把握以后,反馈寻收器会在物的周围安放一个报警器,报警器会提醒惣物发生了变化,惣去查看变化记录时,会对物的规律进行新的把握。
有些报警器甚至还能记录物或物所处的惯性系统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和发生变化的原因。
报警器的安放尽量不要影响物的惯性运动轨迹,也不能影响物自身的变化。
举个例子:监控摄像头,女朋友的闺蜜,催还款的短信等都可以视为报警器。
3、建构器
建构器会将反馈寻收器提供的物的规律、物的运动轨迹、物运动过的场景搭建在内景中,也会将内景中新增的内容搭建在惣的其它部分中。
建构器只有一种搭建的方法,那就是批判的吸收。它只搭建自己能理解的一部分,能搭建的内容必然与原有内容产生联系。
物心学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建构器按照以下三点将要搭建的内容与原有的内容产生联系。
一、物自身的规律与之前所搭建过的物自身的规律是否具有相似性。
二、改造物的方法 论和与之前所搭建过的改造物的方法 论是否具有相似性,物的寻收反馈方法和之前所搭建过的物的寻收反馈方法是否具有相似性。
三、物所处的惯性系统与之前所搭建过的物所处的惯性系统是否具有相似性。
这三者的相似性越强,搭建的内容与原有的内容产生的联系越强。
4、方法论
在惯性系统中,越能普遍使用的方法使用时出现错误的概率越低、效率也越低,越具有针对性使用的方法,使用时出现错误的概率越高,效率也越高。归根结底,越能普遍使用的方法越能维持事物的惯性趋势,想要让具有针对性使用的方法使用时出现错误的概率降低,就要让针对性方法进入自身的惯性系统中,从而导致针对性方法普遍的使用。
物心学认为最普遍、最好用的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条唯物辩证法,物心学补充了第四条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于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在关系,一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一、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负,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等等)。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质量互变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量是指衡量事物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或具体形式;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变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的变化,是一种飞跃,往往表现为突变。
质量互变规律,即从量变到质变,是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即量变)慢慢积累开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即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经过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无限地发展下去。因此说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例如,冰、水、水蒸气之间的随温度变化而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看成量变到质变的例子。
三、辩证否定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因此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状态,而是一种更上层楼后的“扬弃”。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
四、速度越大质量越大
在物心学中,所有的速度都是相对速度,所有的质量都是相对质量,一个物的速度越大会导致它的质量越大,归根结底,更快的速度会提供未来更长远的运动轨迹。(接下来的新章节会详细讲述第四条唯物辩证法)
5、内景
内景是物、物的规律、物的运动轨迹、物所处的惯性系统的存储地,内景会剥离物的规律、物的运动轨迹、物的惯性系统,再通过把这些内容重新组合就可以推演出物可能具有的规律。
推演出来的规律正确率较低时,惣会改变方法论和反馈寻收器,直到内景推演出来的规律正确率变高。
推演出来的规律正确率较高时,惣会将成功的喜悦作为新的动力补充到动力器中。
根据冯忠良的心智技能三阶段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物心学将内景的建立分为三个阶段
1、定向阶段,惣在该阶段会判断物、物的运动轨迹、物的惯性系统是什么,内景通过判断结果将具体内容放入内景。
2、作用阶段,惣在该阶段会改变物、物的运动轨迹、物的惯性系统,并以此来寻收物的规律,寻收到的物的规律会被放到内景中。
3、推演阶段,惣在该阶段会重新组合物、物的运动轨迹、物的惯性系统,并以此来推演物的规律。
举个例子:
A在最初使用筷子吃饭时,会发现筷子有两只,往返于食物和自己的嘴之间,筷子多数出现在餐桌上。
A在使用筷子一段时间后,发现筷子不仅可以夹菜,还可以扒米饭,夹包子。当地面上有个垃圾时,A为了避免弄脏自己的手,用筷子把垃圾夹到了垃圾桶里,此时A的母亲看见了这一幕,揍了A一顿,并告知A以后不准用筷子夹垃圾。
当地面上再次出现垃圾时,A想了一下,这次母亲不在,用筷子夹垃圾应该不会挨揍,于是A用筷子把垃圾夹到了垃圾桶里,结果吃饭的时候A想起使用过这双筷子夹了垃圾,顿时就不想继续吃饭了,此时A终于明白,自己确实能用筷子做其他事情,但筷子还是夹食物的好。
(四)惣的三种状态
1、形成状态
形成状态的惣虽然纠缠于物,随物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惣还没有对物进行作用。
2、作用状态
作用状态的惣不仅纠缠于物还会对物进行作用。
3、隐退状态
隐退状态的惣无论是否对物进行作用都不再纠缠于物。
举个例子:
A发现B长得不错,于是A加了B的微信好友并A决定追求B。
A在追求B最初时,A除了睡觉每隔五分钟就联系B一次,问B:“干嘛呢?”,A企图以此来获取B的动态,此时B对A耐心不够,看到几十条消息才会抽空回一个,渐渐的A发现B在某个时间回复他消息的速度最快(比如吃饭,睡觉前等),此时A就等B吃饭、睡觉前多找B聊天,果然这时B回复A的速度就快多了,这时A多少有点心虚,不太清楚B喜不喜欢自己。
A在和B聊天的过程中推断,B应该在吃饭或者躺在床上的时候比较开心,那B应该喜欢吃饭或者睡觉,于是,A决定邀请B吃顿美味佳肴,果然,B应邀和A吃了饭同时还聊了之前没有聊到的内容,A根据和B新的聊天内容推断出B的其他习惯、爱好(比如玩游戏,跑步,看书),于是A又邀请B一起玩游戏,跑步,读书等等,果然B都一一答应了下来,此时B回复A的速度和次数都变多了,A也不会每隔五分钟就联系B一次,而是根据B的爱好找合适时机进行聊天。这是A就比较放心了,B应该是喜欢自己的。
A在和B的多次相处中发现,天一下雨,B就要吃火锅,天晴了B就要跑步,突然有一天A发现B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天一下雨,B也不吃火锅,天晴了B也不要跑步,于是A买通了B的好友C,经过询问A得知B最近身体不舒服,于是A在B身体不舒服这几天没有去联系B,只是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几天后,通过C的小报告,A得知B的身体已经恢复,于是A照常邀请B吃饭、跑步、打游戏,B也都答应了,这时A还会根据C的小报告推断出B的情况,A再根据B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行为(比如B要买衣服,A就找B逛街;B遇到困难,A就帮B解决)。此时A已经心里有数,B基本上要被追求到了。
A为了追求B学习了做饭、在自己家里购置了跑步机。眼看天就要下雨了,于是A就告诉B:“我会做火锅,超好吃,你要不要来我家尝尝”,果然B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A那里吃了火锅,这一尝,果然味道不错,于是从那以后B一到下雨就往A那里去,渐渐地B的很多爱好、习惯都在A那里进行,A和B也就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
最后,A在和B的相处中发现B性格不好,具体体现在1、不顾他人感受只想宣泄自己的情感2、暴躁易怒3、对自己不信任,经常贬低自己。于是,A虽然会回B的话,解决B的问题,但是A对B这些的事都不再尽心尽力,B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A和B也就分开了。
在物心学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惣来解决,惣最初的状态就是与之纠缠的物本身,惣最初的内景就是预想中物被作用后的样子,在物呈现最终的结果之前,谁也不知道具体的作用过程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子,但是当你开始搭建这个结果的时候,这个结果的过程就会一点点的具象化。
举个例子,我想要找个对象的时候,我不知道谁会成为我的女(男)朋友,我只知道她(他)应该要长得好看,身材好,性格好,但当你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就知道我喜欢的人的长相应该就是你的长相、我喜欢的人的身材应该就是你的身材、我喜欢的人的性格应该就是你的性格。当你呈现出其他的模样时,我又会将其搭建在内景当中,于是,我要喜欢的人,又加上了你的其它模样。
提个问题:
A用筷子的例子中 物、物的运动轨迹、物的惯性系统是什么?A对物、物的运动轨迹、物的惯性系统是什么做了哪些改变?A推演出了哪些筷子的规律?
在A追B的例子中,A纠缠于B的惣中的动力,反馈寻收器及其报警器,方法论,内景建立的内容各是什么?内景推演了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