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回: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就是引导读者自己思考故事情节,因此做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每个人对三国人物和事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引发后人对三国的探讨和研究。
书中隐藏了许多罗贯中密码(借用达芬奇密码的说法),看似无明显意义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却已对引起过无数人争论的话题作出了简单的解释,让人去破译。
《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这句话明确指出,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注意冷艳锯是加了引号的,有重点提示的意思。此后,这三个字通篇再没被提及,于是这里出现了青龙偃月刀的别名就特别耐人寻味。
大家都有一个常识,刀和锯是完全不同的物品,作用也差距甚大,这里指出冷艳锯的名称,作者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其实是明白地指出了,青龙偃月刀就是一把大锯!
它兼有刀和锯的特性,类似于我们吃牛排用的西餐刀。刀锋的一侧是光滑犀利的刃,另一侧则是错落尖锐的锯齿,如果关羽不是左撇子,锯齿应该在右侧,便于发力,关于这点不赘述,读者自己可以体会。
罗贯中对此没做任何描绘,他很清楚小说不能写成科普读物,况且出于塑造人物形象地考虑,写实手法会影响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将跌宕起伏变成平铺直叙,高明的老罗不会这么干。但我们用来分析小说中发生的战例就变得相当有趣了。
曾经困惑过无数人,至今还在争论的关羽的武力问题原著上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和高度,我们所质疑的是关羽武力表现的极端不稳定性,可以把搅得曹营人仰马翻的颜良、文醜轻松秒掉,也可以跟后来被张三爷顺手戳死的纪灵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这点尤其被关黑们所诟病。
武将的武力很难来量化,有风格相克、交战背景、地理环境、体能状况、武器性能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关羽的武艺很有特点,爆发力极强,除了数十合将管亥劈死之外,其他丧在关二爷手中的武将基本没走过三合。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只要是挺过三个回合的,除了管亥基本都活下来了。
这说明关羽上手就有一个必杀技,也就是对冷艳锯特点的正确使用。
书上说,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关羽本身也是重量级体形,经常把马压瘦了,曹操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把从吕布那里俘获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
这就注定关羽武艺是走的力量型路线,迎头就是一招力劈华山。
骑兵作战躲避极其困难,对手用兵器格挡在所难免。这正中关羽下怀,本来青龙偃月刀就是要冲着对方兵器去得。瞅准了对方的兵器,顺势将刀锋向锯齿的一面偏一下,便会从头到尾锯了个瓷实。以青龙偃月刀的自重和关羽的冲击力,就算是铁杆的兵器也被锯断了,没了兵器的骑兵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说关羽选择青龙偃月刀的重量是大有学问的。
然而事情总有正反两个面,这个必杀技一旦在前三合被对手识破玄机,或者对手是敏捷灵巧型的,懂得卸力,青龙偃月刀的重量就转化成劣势了,无法形成连续的、凌厉的攻势,伤敌困难也就成为必然。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用来解释关羽匪夷所思的战绩。
演义中关羽第一次试刀就劈了五万黄巾军的统帅程远志,程远志的“早吃一惊”和“措手不及”生动的描绘了他在刀柄被锯断时的复杂心情,好歹也是个方面军统帅啊,一刀没了。
十八路诸侯征董卓时,董卓手下猛将华雄连斩诸侯数员劲将,一时风头无二。袁绍不由感叹颜良、文醜没在,不然哪轮到华雄猖狂,可他没说张郃、高览不在,河北四庭柱不会都不在身边吧。曹操方面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李典也都在,却没一个敢出声,都被华雄镇住了。
关羽当时只是个马弓手,名不见经传,便是后来也轻易战不倒上述几人,凭什么温酒斩了华雄。
也是用的这手绝活。
估计华雄身首异处的时候,手中拿着被锯断的兵器,死不瞑目。
初期的关羽锯法尚未运用娴熟,成功率不高,所以有了数十合才斩了数万黄巾军统帅管亥、三十合使得纪灵大叫少歇这样的疑问战例。
别忘了关羽是有文化的,熟读《春秋》路人皆知。
此后关羽潜心钻研,攻克了几个技术难关,终于游刃有余的使用“冷艳锯”。一合斩荀正,未数合斩车胄,这才有了后来的辉煌时刻。
在关羽的艺术生涯中最出彩的当属斩颜良、诛文醜。
颜良曾经二十合击败魏营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使曹营诸将栗然。如此强大的武将,与关羽对阵时,即使关羽赤兔马快,又疑似要投降,在关羽正面出刀的同时,颜良还是会做出反应的。结果也是被锯了个措手不及,颜良对这样的情况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在武力不落下风的情况下武器断了,当时就傻了。
关羽锯完了对手的武器后青龙偃月刀是在缩回的状态,顺势前递将颜良刺于马下,原著中一个“刺”字用得很传神,真实地再现了这一著名的战斗场景。
随后赶来的文醜急于为颜良报仇,又连败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徐晃,气势如虹。但是原著中他与关羽战不三合就“心怯了”,要“拨马绕河而走”,而不是且战且退,武力前后差距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战不三合之后,即使文醜的铁枪没断也被青龙偃月刀锯成了三节棍,让一个超级武将还没来得及领教对手实力就要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换了谁也都崩溃了,结局不难想象。
经过了许多次实战检验,关羽的用锯技术在过五关斩六将时达到了艺术人生的巅峰,除了不三合斩孟坦,其余五将都是一合拿下, 效率惊人。
关羽成名后,他的冷艳锯绝技逐渐被天下人所熟知,与关羽对敌的武将都会相互提醒:注意了,他扛的是一把锯!
即便如此,关羽炉火纯青的用锯技艺还是让他在斩蔡阳、杨龄、夏侯存的时候顺利得手,但在与夏侯惇、黄忠、庞德、徐晃这样的名将对决时,却也没能讨到便宜。
而关羽与名将对决时也从未落过下风,超一流武将的地位不可撼动。
相对于智商,关羽的武商也许是武将当中最高的。武将的实力几乎恒定,但最终的武力取决于武商的高低。
就拿张飞作比较,三英战吕布是张飞先上。谁都知道吕布武力天下第一,跟他打一定是上实力最强的,这一点关羽有清醒地认识,所以没抢在张飞前面挑衅吕布。
后来张飞数次找茬要跟吕布打架,关羽都默不作声,也是因为实力的缘故,因为没有张飞那样叫嚣的资本。
天性骄傲自负的关羽曾在曹操面前夸奖张飞比自己强。
后来诸葛亮在与马超对阵的时候要搬来关羽,一举激怒了张飞。
这几件事都充分说明哥俩对相互的实力是有共识的——张飞强于关羽。
然而,在武将单挑的战绩上,关羽不弱于张飞,统兵对决方面比张飞强很多,究其原因,关羽的武商使他的武力攀升到了强超一流的惊人高度。
关羽的武商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形象包装。在三国武将当中,关羽的形象非常时尚异类,青巾绿袍,凤眼蚕眉,红脸长髯,不单体现个性,更有一种慑人的气势。红脸是不是自己涂的朱砂不知道,但眯着眼一定是故意的,徐晃回身射箭的时候关平喊了一嗓子,关羽的眼就睁得又大又圆。
这种形象给人感觉超级自信,捉摸不透,精光内敛,威风凛凛,让人未战先怯,气势上输了三分。
二、 名声炒作。利用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投降时提出三个条件,耸人听闻,抬高身价;与秦宜禄的夫人杜氏传出绯闻,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中心,提高知名度;明知荆州是战略要地,诸葛亮不可能让他进川,还执意要去找马超比试武艺,仿佛张飞搞不定的人,自己倒可以试试,明显误导人们对他的武力判断,逼诸葛亮说出关羽超群绝伦这样违心的话;不受五虎大将封号,故作姿态不与老卒为伍,显示自己的武林至尊地位和巅峰状态。
这些动作使他在临阵对敌时,威名上又占三分先机。
三、 业余充电。熟读《春秋》,尽管常年只看同一本书,但对素质的提高和文化修养的完善也是很有帮助,平添了一分气质,使对手自惭形秽,自卑心丛生。最高明的是点灯开门夜读书,一手持卷,一手绰髯,一代儒将的完美pose将长久的印在敌人的脑海里,长期的心理压力转化成心理障碍。
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美操作方式。
四、 设计武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量身定做冷艳锯,先进的理念、正确的方法、隐藏的技能,使武力上升了不止一个级别。
综上所述,与一般的武将相比,关羽的武学艺术登峰造极,场外功夫更是出神入化,明显玩弄其他武将于股掌之间,后人认为其他人很难超越他的境界和成就,尊其为“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