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陆上进攻总体上取得了不错进展的同时,徐武成也开始了自己的海上攻略石塘岛的作战。
五月七日,徐武成出发后,历经十余天的航行,与十九日抵达了石塘岛。
徐武成原以为在石塘岛附近会遇到尼兰军的水师,并做好了战斗准备,但是竟然海平如静,只有几艘渤文尼莱国的小船袭扰。晋军水师很快就消灭了他们,然后迅速登陆了石塘岛。
晋军登陆石塘岛后,按照徐武成的要求,严肃军纪,秋毫无犯。岛上的一万三千多汉人和少数其余土著人都在钱旭杰、顾道顺的率领下来迎接晋军的到来。
收复石塘岛太过于顺利,让徐武成不得不产生了怀疑和警惕。
徐武成对钱旭杰说:“这里怎么没有尼兰军?”
钱旭杰:“大将军,前年尼兰军是攻占了这里,但是这里留守的兵力很少,最多时候不过百余人,少的时候十几人,一般只有几十人。而这些人在大军到来前,我们已经全部做掉了。”
徐武成:“原来如此。”
钱旭杰:“多年来,这里就是我们汉人的地方,不图今日复见我汉家人的官军啊。”
徐武成:“本帅奉晋王之命前来收复此地,以彰显我汉家声威,也是为了保护我汉族黎民百姓。此后这里重回我汉家怀抱,一切如故,百姓、商人仍然正常贸易。而且将在这里设置关卡,可对往来商旅征收一定的赋税。”
顾道顺:“这正是我等的愿望。”
徐武成:“本帅将请示晋王,收到的赋税大多自己留用,少部分还是得上缴朝廷的。”
钱旭杰:“那是当然的。”
在这里休息了几天,徐武成、王仲方还是感到比较安全的。但多少还是留了个心眼,多年的从军生涯让他们的警惕性都非常高。同时也打听了附近岛屿的情况以及海况。
也就是在这几天里,徐武成视察了岛上的房舍等情况,岛上居民的住宅、仓库、货栈和码头都比较齐全,略微改造一下即可扩大容量。徐武成也打算在这里兴建几个军营和武库,储备粮食、兵器。并将商馆改为官署。
六月一日,在海况良好的情况下,徐武成决定留下三千人和战船、商船二十多艘由王仲方镇守此地,自己率主力南下攻略苏比岛,并相机进攻渤文尼莱国富饶的西部地方。
六月三日,晋军徐武成主力顺利拿下没有多少人的苏比岛,岛上只有不到数百人的渤文尼莱国土著和一些汉人。
徐武成担心他们作乱,或者泄露消息,对这些土著人进行了全部屠杀。
拿下苏比岛后,徐武成留下百余人和一定的粮食镇守此地。
六月七日,徐武成率军从苏比岛南下。
离开苏比岛之后,围绕是向东南方向攻击渤文尼莱国富饶的西部地带,还是继续南下攻取尼兰国的巴爪岛北上石塘岛之间的汶岛或者务里洞岛一事上,徐武成和手下一些将领发生了争执。
徐武成希望继续南下攻取汶岛或者务里洞岛,这样可以切断尼兰国北上的必经之路,而且这里据称有铁矿、锡矿和香料。如果成功,收益极为巨大,但是风险也极大。而手下将领多数主张遵照马绍承、马绍坤的命令来攻打渤文尼莱国西部地方。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徐武成力排众议决定继续南下攻取务里洞岛。
六月九日,经过两天的航行,晋军来到了汶岛和务里洞岛以北数百里的海域,但是越往南走,天气是极为炎热,而且风浪起伏不定,晋军是首次来到这里的海域,对风向、海浪完全不熟悉。
徐武成的手下很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以及风浪,徐武成也有些不适,为此他觉得看来要拿下这两个岛屿是极为困难的。而且虽然自己兵力较多,但是沿途会损耗太多的粮食和饮水,即使到了附近海域,也会地利不熟而被围歼,自己的这一万多主力和战船、商船可是晋军之精锐,如果全军覆没或者有所损失,那罪过可就太大了。
想到如此,徐武成果断下令返航,不要继续再往南,万一遇到尼兰军水师,虽然兵力占优势,但是也难保万一。
返航是逆风,但是索性沿途只有少量尼兰国船只袭扰,并不是主力,在击退几艘后,徐武成不敢再恋战,不顾一切代价向北推进。
六月十三日,船队抵达了原来的苏比岛附近海域。
十五日,晋军向东准备开始进攻渤文尼莱国西北方向的海域,准备在附近最合适的古晋港登陆,然后伺机向东向南推进。
在附近海域的作战中,渤文尼莱国派出了自己的水师主力大小船只七十余艘与晋军作战。
晋军占据了兵力和火力的优势,不过渤文尼莱国水师熟悉海况、风浪、地形,而且船只十分小巧灵活,不断袭扰晋军。晋军也是疲于应付。
虽然疲于应付,但是晋军火力优势巨大,海战持续了不到两个时辰,晋军就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十六日,晋军主力登陆古晋地带,得到了当地汉族商旅的欢迎。
在古晋沿海的浅滩及浅近纵深地带,徐武成、苏怀承、程河挺、黄屏森、梁彦清等各将领率军凭借兵力、火力优势,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灾难发生了。
渤文尼莱国故意将晋军放了进来到浅近纵深地带,然后这里的伊班族、卡扬族、尼亚族等土著人和渤文尼莱国军队不断配合,利用晋军不熟悉地形的缺陷,还有丛林的地形,不断袭扰者晋军。
从十六日到二十日,晋军在浅近纵深的丛林地带遭到了持续的袭扰,虽然他们用的都是非常低劣的兵器,但是神出鬼没。晋军登陆的近万人,在四天的时间里就损失了一千多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武成被迫下令全速撤退到港口附近。
进来容易撤退难,但是求生的欲望也是无穷的,到二十三日,晋军总算是撤离到了古晋港口附近。依托港口附近的工事、房屋和晋军的火力优势进行坚决抵抗。
晋军退守到港口附近后,渤文尼莱国军队也开始谋求反扑,并集结了各族部落及官军三万多人疯狂向晋军驻守的港口附近进攻。
从六月二十三日到七月二十三日的一个多月里,渤文尼莱国军队疯狂进攻,但是在平地、沿海和工事附近,晋军有优势,而且有汉族商旅的物资财富支持,进攻不利。损失了上万人,晋军则损失不到千人。
虽然晋军在守城作战中有优势,但是物资也逐渐匮乏,所以停战言和是唯一的结果。
除了物资匮乏外,渤文尼莱国军队也并非一无是处。该国精锐部队也装备了先进的火枪,还有精良的反曲复合弓和非常锋利的曲剑。
渤文尼莱国军队装备的火枪比较杂乱,有一部分是自制的,也有一些西洋式样的,还有很多是来源于西方鄂图曼帝国的火枪,虽然不及晋军装备的西洋和仿照西洋火器精利,但是依然有着不错的杀伤力。而晋军也缴获了不少渤文尼莱国的兵器。晋军对其复合弓、曲剑和一些火枪很感兴趣。
复合弓用枫木和羚羊、犀牛等角和筋、胶等制造而成,不同于东方的传统弓箭样式,富有弹性,可设数百步。如果遇到好的射手,可设八百多步,但这是个例。这种弓虽然射程远,但是箭头较轻,其穿甲能力不如晋军装备的弓弩。而曲剑实际上就是弯刀,用天竺精良的乌兹钢锻造,是一种结晶花纹钢,异常的坚韧与锋利。在战斗中几乎从不断裂,刀锋锐利无比,可在空中将丝绸一分为二而毫不费力。习惯上汉人将其称作为镔铁钢刀,在中土是非常珍贵的宝刀。
而晋军的弓弩一部分是继承大卫国式样,另一部分则是燕朝的肃靺弓。而且经常使用重箭,虽然射程不很远,但是在近距离尤其是百步以内是能够射穿铁甲和铁板的,威力不容小觑。而为了克服神臂弓和肃靺弓射速较慢、射程较短的缺点,弓箭手往往采取抵近射击、精准杀伤的战术。在此次的守城作战中,因为是守城,反而发挥的较为利落。远距离上,渤文尼莱国的火器杀伤度不够,而到了近距离上,晋军以各种轻便火炮攻击,然后弓弩齐射,给敌军以极大杀伤。
八月初,渤文尼莱国西部总督苏丹登加致书徐武成,要求晋军撤出沿海地带,双方恢复之前的态势,至于东部的局势,维持现有局势停战。
徐武成原则上是同意的,但是要求必须将东部晋军占领区正式割让给晋国,同时要求将古晋地带也割让给晋国。
当然,这样的条件,苏丹登加也不可能接受。
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双方继续小规模交战,也互有胜负。
晋军城防坚固,但是物资逐渐匮乏,渤文尼莱国军队兵力占有,但是很难迅速破城,双方成为了僵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程务挺、黄屏森建议基本上可以答应渤文尼莱国的要求,赶紧撤退为上,否则军心思变。
其余人也同意,徐武成最后致书苏丹登加,同意东部地方停战,双方遵守停战协定,不再逾越现有的控制线。晋军可以撤离古晋港,但是希望晋国在此设领馆,驻扎五千军队以保护商旅。
苏丹登加基本上也同意,但是不希望晋军驻扎。不过渤文尼莱国国王卡隆庭最后决定同意晋国的要求,可以让晋国在古晋设立领事馆,并驻扎军队。但是要求兵力不得超过三千,不得随意走出领馆和商馆区域。如果不答应,将不惜一切代价作战到底。
徐武成思考后同意,然后双方在古晋前沿正式签约。
八月十八日,晋军开始逐步撤离古晋地带,留下黄屏森率领三千人驻守古晋港附近以保护商旅和进行往来贸易。
渤文尼莱国国王最后为何同意了晋国的要求,一方面是确实也打不下去了,另外的考虑就是尼兰国对渤文尼莱国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能借晋国的力量平衡制约一下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八月底,晋军除留守驻扎部队外,全部撤离到船上开始返回安远州。黄屏森被徐武成任命为署理驻古晋港领事兼驻军统帅。
同时,八月底的时候,东部的晋军和渤文尼莱国军队也划定了界线,就此停战,停战的控制线成为了实际上的边界线。
九月中旬,晋军全部撤回安远州一带。
就这样,持续约五个月的作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而这几个月的战况和最后的结果,马绍坤在得知后也同时上报了在兴京府的晋王马绍承。
马绍承在十一月的时候得到了最后的全部战报。
这几个月里他一直关心着前线的战事,并在八月的时候来到了天雄州,方便做应急处置。直到十月份才返回了兴京府。
此战虽然没有达到期望的最高限度,但却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毕竟晋军已经在东西两面构成了对渤文尼莱国的夹击之势。马绍承对于徐武成中途不听命令多少有些恼怒,何承海本来建议严令制止,但是马绍承最后还是没有下令,他知道一方面距离太远无法遥制,另外就是他内心是赞同徐武成的建议的。不过马绍承也是一个务实的人,他知道依靠晋国现有的国力尤其是水师和地理上的条件只能是在南海相邻的海域有优势,但是仍然无法击败尼兰国取得控制南洋和西洋之间咽喉要道的能力,只能是在加巴隆丹岛上争取更多的地盘来积蓄实力,然后再另做他图。
而渤文尼莱国虽然损失了东部的大片土地,但是最核心的西部沙拉越地方却得以保全,这里有百万之众,是赋税来源之地。而东部地方,相对是次要的,渤文尼莱国依然是加巴隆丹岛上的强国之一。
而对于尼兰国而言,不希望晋国强大威胁到自己在周围这几个大岛的利益,尤其是巴爪岛、苏拉岛和满喇波,这是尼兰国目前在此的核心利益,绝对不能触碰。因为这几个地方是尼兰国控扼东西方航道的咽喉,必须死守。至于加巴隆丹岛上的几个邦国混战,尼兰国目前没有什么太大兴趣,虽然密切关注。而目前的情况看,加巴隆丹岛上晋国虽然实力进展很快,但是根据尼兰国的判断,晋国也很难再有突破性的进展,应该会巩固现有的地盘。而且其余诸国相互斗争,也有利于平衡。
很明显,尼兰国在目前也无力全部占领周围这几个大岛的情况下,让彼此之间混战,而不至于威胁自己的贸易,尼兰国对几个小岛和部分地方的易主是不感兴趣的。所以在晋军攻取了石塘岛、苏比岛、古晋和东部大片地方的情况下,尼兰国依然是作壁上观。对一向与其友好的渤文尼莱国也只是表示了道义上的支持和援助了少量的军械,就再也没有做什么了。连对晋国的谴责也没有,和上次巴望岛之事上的积极完全是大相径庭。
虽然徐武成中途不听命令,但是好在知错能改,没有什么致命的损失,马绍承也没有计较。而对于林涵秉、王仲翔的表现,他是非常欣赏的,也是寄予厚望的未来之将。
十一月十七日,马绍承下令:
徐武成改任安远州知州,加总兵衔;
将石塘岛、苏比岛及附近岛屿改设为安海州;
以王仲方为安海州知州,挂总兵衔;
黄屏森为晋国驻古晋港领事,加副将衔,节制军务;
王仲翔为安远州同知,加副将衔。
至于,新占领的地方,马绍承在和何承海、周晓光等人商议后,也决定变更名称纳入晋国版图经略之。
石塘岛、苏比岛一带已经改名为安远州。而攻占的渤文尼莱国东部沿海地方东西较长,南北较窄,人口近十万人,必须设官署兵将等守护之。这已经是共同的意见了。
十一月二十日,马绍承下令:
新设之地改称为宁京府,以亚庇为新设之地的中心所在;
西部之保佛地方改为宁汉县,东部之古达茂律改为宁华县;
纳闽岛地方改为昭海县,三县和安远州均隶属于宁京府;
宁京府和安海州之上设总督府,由汉宁总督节制,为晋国之海外行省;
以刘子廷为宁汉知县,以程务挺为宁华县知县;
免去马绍坤之南洋宣抚使,改任为汉宁总督兼宁京府府尹,加开府仪同三司衔。
为何由马绍坤来出任晋国的海外行省总督,很明显,还是看重了马绍坤的能力、声望,可以节制的了一堆骄兵悍将。而且因为新地粗安,各地方官手中都手握兵权,需要一个宗室中较有才能的人来管束。
同时,马绍承还允许汉宁行省三年内可不纳赋税。
汉宁行省邻近东西方交会之地,必然也要在这里设市舶司。而涉外贸易的地点设在安海州和昭海县。
隆凤三年最后的一个多月和隆凤四年的春节,马绍承也就在兴京府度过了。也在这段时间里,了解了南洋的现状。而他在兴京府的警卫,刘玄洽、刘妙然夫妻专司对马绍承的警卫。
刘玄洽夫妻对马绍承的生活都很熟悉,而且特别感恩。不久前又将他们的长子外放为宁华县知县。
刘玄洽本来对儿子外放知县,有一些意见。
但是马绍承有自己的考虑,在腊月的时候,专门破例给刘玄洽夫妻交底,说:“子廷一直干的都是武将,守备是五品,知县是七品。不过南洋的官待遇和品衔要高,文又比武高。只要他好好干,会有前途的。”
这话已经挑明了,二人也就放心了,顿首叩谢。
也就是这段时间里,马绍承深感南洋暮气太深,故而提拔了一些年轻人充任地方官,来洗涤一下暮气。如以徐海波之子徐通成出任永晋府知府,徐功成出振武州知州,以陆儒湘之子陆成海为广宁府通判。
隆凤四年二月五日,马绍承、何承海等从兴京府启程,北上返回海山洲。
返回的路途依然是走海路,从兴京府这一带到海山洲的这一带海路,沿途都在晋国的控制之下,南海的东部和正南部地方已经均在晋国的控制之下,到处都有晋国的商船,也有其余国家的商船。
马绍承看着这一切,心中有一种自豪感,整个南海已经有约一半的地方为自己掌控。在北部、东北部、南部,晋国拥有者绝对的优势。西南方向也因为有了安海州,晋国也有了立足点。东南方向则和西巴斯鹰国共享,所欠缺的就是自己鞭长莫及的西部地带,而这一地带是南交国的地盘。南交国则是燕朝的藩属国,晋国在此没有据点,尚且无力染指。
马绍承看着也在构思着,他希望能够有生之年将南海彻底控制。虽然没有能力控制尼兰国所占据的满喇波地方,但是如果能控制南海地方,也会有极大的话语权。毕竟西洋到东方贸易的主要对象就是燕朝,而且必须经过南海,控制了南海实际上也意味着控制了西洋与燕朝的贸易。
二月六日,马绍承的船队抵达了兴京府西北部四百多里的海域。
这片海域有一个最大的岛屿,名叫南岩岛,是属于晋国的范围内,但是已经逐渐荒芜。只有渔民出海打渔时候才路过停靠。
马绍承大为不满,下令留下百余人镇守,要让水师随时巡逻,并建设房舍等。何况这里距离兴京府不远,是可以做到的。
二月中旬,在马绍承的船队抵达宁安府西南约八百多里地方的时候,马绍承下令攻取月牙岛。
马绍承为何要选择月牙岛,因为他早已看重了这个地方。而之前未能经营,是因为燕朝还没有实行南洋海禁,如今实行南洋海禁后,燕朝已经很少派人巡逻到此,以至于此岛荒芜。而这个月牙岛,距离宁安府只有八百多里,距离广南六百里。是位于广南南方江口、崖州、保宁行省及宁安府的中央位置,是从海山洲东部大洋进出南海的必经之途,扼控咽喉之地。
月牙岛已经荒废,但是还有渔民在此。晋军上岸后,秋毫无犯。留下一些士兵守护,然后主力开始返回。
二月底,马绍承等一行人抵达了宁安府,三月初回到了海京府。
回到海京府见过父母之后,马绍承即让内阁、枢密院联合下令,要求晋国海山洲、宁海洲、汉宁行省等地的水师要随时定期巡护所控制之海岛,确保不为他人所据。要保护渔民、商船。在岛上插设晋国旗帜,但是尽量不要刺激燕朝。
当然,马绍承也下令先祖时代定下的对过往船只征收保护费的政策依然继续,而且范围跟随晋国版图的扩大而扩大。即任何人要到晋国的南洋地方和西巴斯鹰国、佛鹰国、尼兰国等在南洋的东方辖区做生意,都得向晋国交保护费。之后,就能够得到一面晋国的旗帜和令牌,有此就可以平安航行,否则晋军水师可以武力行动。
命令中有这样的话语:
我晋国以海为家,财富和危难均来于大海。自宁阳府北三岛至汉宁行省之巴安岛、石塘岛,南北数千里,此皆我财赋所出之地。每日渔船、商船往返无数,亦有海盗肆虐。故我晋国不得不时刻警备,保我海疆、护我臣民、护我商船。本王令沿海各地水师随时戒备,定期出航巡护,巡访岛礁,插设旗帜等,彰我声威,维护我之权力。如遇良善守法之民被袭扰,可保护之;如遇不法之海盗和刁民,可行征剿。然不可随意进入朝廷辖区,免滋事端。
如遇良善守法之民,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说必须要遵守晋国的律法,核心之一就是要交保护费,否则晋军不予保护。
这笔收入是为数不少的,每年现在仍然有几百万两。否则晋国也难以支撑多次庞大的远洋作战需求。
马绍承返回了海山洲,但是弟弟马绍坤还留在汉宁行省,并且将开始自己在这个新成立的海外行省的新生涯。虽然他也不愿意离开故乡,但是内心也渴望着建功立业,而要做到这些只有在南洋,还只能是在汉宁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