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以为这段接亲,正常地在新娘子家吃一顿大席,然后回张家庄新郎家里再吃三天流水大席,就可以了。
没想到接了新娘子以后,前面的第一辆婚车朝西走,去了市东区主街。
电视台的采访车跟上去了。
电视台要出节目?
不止是电视台,宣传部跟报社也有节目。
打工者的岁月,一对新人的幸福里程。
说做节目就做节目。
第一辆婚车绕着滨海路跑了半圈儿(不能走回头路,绕半圈儿,由西向南回新郎家),到了新郎新娘打工的那个蛋糕店。市东区北市场挺繁华的地段。
新郎新娘凭着自己的积累做起来地,口碑挺好地。
李勇和老弟张际按照司仪老张叔的安排,站在了一圈人的前面。电视台记者,和报社的吴哥都在忙着取镜头。
摄像机镜头拍了一圈儿,在李勇和张际这儿多停留了几秒。
新郎和新娘按照吴哥的安排,要在蛋糕店里各唱一首歌。
本来是想弄伴奏来着,可新郎新娘不会跟伴奏,就清唱了。
鼓掌,跟来的人都配合司仪的安排,给新郎新娘鼓掌。宾客们有点儿拘谨哦,李勇为了活跃气氛,喊了一声:来,新郎新娘唱你们最拿手的歌。
新郎拿住吴哥递给他的演唱级话筒,自我鼓励了一下,说:“我就是地地道道张家庄的孩子,不会吹拉弹唱,就随便唱一首。”
李勇又喊一句:“新郎先等一等,让新娘先来。”
张际跟着喊:“对,让新娘先来。”
新娘红着脸拿过了话筒,微胖的新娘,清了清嗓子,说:“我也不会唱什么,我唱个,一帘幽梦。”
湾湾那边的电视剧《一帘幽梦》的主题曲。
新娘开始唱了。
别说,新娘的嗓子很好,有那个湾湾的歌星高胜美的味道。用专业音乐人的话说,声音辩识度很好,音准,节奏都不错。
要是放在现在,有直播平台,没准儿,这个新娘,可以红一把。
歌是好歌,词写得好。稍带一点儿感伤:我有一帘幽梦,窗外更深露重。
李勇对这个歌词很有感觉。
新娘唱完一段,李勇领着鼓掌。
新郎唱的《朋友》就一般般了,稍稍地能听出一点儿周华健的味道。
只要唱就行,主要体现打工人的生活。
电视台的记者,从头至尾全录了。
录完这个,第一辆婚车又引领着去了三个地方。新郎新娘卖鸡蛋灌饼的地方,一起赶海打海蛎子的那个海湾,还有谈情说爱的那个出租屋(那个棚子还在,有个打工的租了当仓库)。
电视台录的这些,李勇回去吃大席的时候,给炕上吃席的张倩和姜老太太看了。
用新买的电视放地,一众吃大席的女亲戚,都看得津津有味地。
电视台做特写的节目,比一般的婚礼司仪拍的要清晰得多。专业的人,角度取得也很好。
一对打工的新人,结一次婚,能上一次电视,亲戚朋友都格外的高兴。
到了入洞房的环节,张际闹哄着去闹新郎新娘了。
乡间有讲究,辈份比新郎大的,还有平辈的岁数大的,都是要躲避地。小辈的可以尽情地在新房里闹。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李勇吃得不亦乐乎,乡间的大席菜跟港城市里的厨师做的菜味道不一样,倒是有点小蓉做的东北菜的味道。
吃美味,舌尖上的美味。
李勇的一大爱好。
吃撑了,晚上睡不着觉。
李勇晚上一个人睡。姜老太太怕李勇睡觉不老实,别惊着倩倩肚子里的双胞胎。
张际拉着李勇去兄弟家里打扑克。
胶东这一带的够级。四副牌,六个人打。
李勇能打,牌规都懂。
这又是“与民同乐”。
张家庄的小伙子们闹洞房闹得脸皮厚了,看到城里的领导也不拘谨了,闹哈哈地把李勇推到炕上,就开始整夜不睡的够级。
腊月二十六,第二家的迎亲又开始了。
吃席加迎亲。
新郎新娘都是本分的渔家孩子,距离也不远,不过,跟第一家一样,电视台和宣传部的吴哥都跟了节目,渔家儿女的故事,英姿飒爽,红色革命的传承——新娘的奶奶是一位支前的女民兵,曾经是天马岛的五朵金花,这一次的节目,婚礼的气氛少了一些,给新娘的奶奶英姿飒爽的女民兵很多镜头。
李勇迎完这一家,吃席加晚上的与民同乐的够级扑克,又是两天。
腊月二十八,要送亲了。
两位新娘一起,去五龙县。五龙县的民间婚礼仪式要比市东区多一些。
五龙县是武术之乡,接亲的人,舞龙舞狮子,明显地,要厉害得多,或者说,是更专业。
可能因为同时迎两位姑娘,这两家把酒席办在了同一个酒店里。
宾客好多好多。
五龙县龙门大酒店,虽然不是大城市星级酒店的那架式,可是,透着浓浓的五龙县龙凤呈祥的大气。
李勇对五龙县不陌生,在外宣科的时候,下乡到五龙县,每一次都要海海地喝酒。五龙县又称梨乡,每年都有贡梨送到京城。
又曾经是地委行署。
交通四通八达,把港城和另一个胶东海滨城市青港联到了一起,是整个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
好象市东区跟五龙县有项目要融合,两地的招商局文化局也都参与了。海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出口,两个早就有联合的项目。
婚礼搭台,经济和文化一起唱戏。
胶东人做买卖还是有一套地。
李勇有点儿懂胶东人了。
用实实在在的生意,做大做强,把个人的日子过好。而且,好客热情,真诚欢迎各方宾朋。
五龙县用真诚大气的婚礼文化,搭了一个好台子。
《腾飞的胶东》。这一期节目,讲了两个姑娘的嫁人的故事。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把普普通通的海边的两个姑娘讲得很励志。她们带着她们做好的马步鱼片甜酥黄花鱼嫁给了舞龙的青年。
这一讲,婚礼的仪式感越发得有胶东味儿。
五龙县的婆娘们做得龙啊凤的馒头,不止是吃食了,简直成了艺术品了。馒头要三个人抬。
这也太讲究了。
跟着送亲的张倩和姜老太太也是头一回见这么大个的馒头。
五龙县的民间艺术氛围明显要比港城周边的县市浓烈。五龙县的传统武术是首屈一指地。人间那拳耍得,那整齐划一的劲儿,都差不多是国际范儿了。
无形中,人家这个迎亲接亲的仪式,要高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