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喜事儿。张倩本家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定好日子,年前结婚。
这四位都是打工一族,有一个弟弟是在市东区的北市场做生日蛋糕,娶的是当地的妹子。另一个老老实实跟着本家的长辈出海打渔,娶的也是打渔的妹子。两个妹妹是在南广电子厂上班,认识了五龙县的小伙,双方父母一商量也都赶一块成亲了。
彩礼只是意思意思,三万两万的,有那个喜庆劲儿就行了。
这要是真是按照乡间那习俗,要给十万多。
普通人结婚,钱不多,却很喜庆。
李勇和张倩,年前光喝喜酒就可以了。张倩的二叔可就忙了,两家男的,都找张倩的二叔当证婚人。
还要去接亲。
俩女孩子那边,还要去送亲。送新客,乡间最贵重的仪式感满满的高光贵宾。
实话实说,结婚这事体,乡间的仪式要比城市喜庆得多。
乡间有自己的吹鼓乐队。
李勇跟乡间的小子一样挤到人堆里看那些乐手排练吹拉弹。张倩的二叔从乡里别个村子里找地人,平时都不在一起,不是后些年间城市搞起来的纯商业化的那些人,不管在哪家都一个调调。
民间自发的,有点独特韵味的东西,才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地。过度的商业化,连婚礼主持人也是那些套话,参加一次两次就索然寡味了。
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可能一生只有一次,只是花钱请人流水线式地操作一次商业模式的婚礼,太没劲。
从传统里找好东西。
找人抬轿。张倩给那两家举行婚礼的本家出主意。张倩知道邻近和那个镇上有抬轿的轿夫。
唢呐在前,贺喜的人都在村口迎着,轿子来了,都跟着轿子走。
这就很有继承感。
文化局和史志办的也都出谋划策了。
值得特书一笔的是,这两个普通的打工人的婚礼有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参与,不普通了。
老传统的味道出来了。
传统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被人忘到脑后,只想着弄什么新潮,穿婚纱,走红地毯了。
村里两个小伙的婚礼,一个订在腊月二十四,一个订在腊月二十六,两位妹子出嫁的日子订在了腊月二十八。
吃席的话,有几天是重合地。
姜老太太和小蓉也要去吃席。小蓉这几天可欢了,不用做饭了,想去哪家就去哪家,别的哥哥姐姐家里那好吃的,都堆满了炕。
小蓉就跟回到东北老家一样,卧在大炕上吃各色小吃。
李勇被张家庄的看成了本家人。可能,也是图吉利,两家迎亲的都把李勇拉上了。
李勇很认真地穿上了西装,打了领带。
还让张倩好好看看,哪地方不周正。
张倩的二婶是地道的乡间人,不太爱说话,收拾家干活却很利索。李勇张倩他们这一家子人来了,最忙的就是二婶了,炕上炕下,吃的喝的,都摆置得很象样子。
衣嫂跟二婶熟悉,两人配合得很好。
张倩的大哥家,一家三口,孩子六岁了,可以自己玩自己地,嫂子和大哥要去帮邻居结婚的事儿,帮着切菜烧火烧水。
已经在城里有点儿根基的弟弟,有点儿那样的派面了,只管接待客人,烟啊茶的,坐在炕上,蛮象那么回事儿。
在外面混的就是不一样。
张倩的弟弟要跟着李勇一起去外村接亲地。
这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啊。
腊月二十三早晨,鞭炮开始响了,年味儿比昨天浓了。
按照胶东习俗,腊月二十三小年,要吃祭灶面条(我小时候,按照年月算,我能记起来的是上学的时候,76年77年那会儿,家里平时是没什么好吃地,每天地瓜干子稀饭咸菜,几乎就没什么油水,盼过年盼地,都能在炕上打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的面条,我妈会赶很细的面条,卤是有好多猪肉地,白菜芯切得也细,还有鸡蛋罗索,这顿面条,印象特深,就跟过年吃的肉丸饺子一样)。
家里家外都要摆上供祭的馒头,用胶东话说是枣饽饽,大地小地,还要给每一个人做岁饽饽。
张倩的二婶和衣嫂提前两天做好了,家里的那个大家伙式,全是摆的馒头。二叔在正门二门和内门上都插上了香兜,院子摆上了天地之位,灶台上摆了灶君之位。进门正间的北面摆了上案板,把张家的祖谱给挂上了。
过年的大年夜,同辈儿的是要来磕头拜祖的。
要不说忙年呢。乡间的女人,从腊月二十开始,做馒头做各种小吃,要一直忙,要忙到过年这一天,包好大年夜的饺子。
乡间的男人,当然就要摆置各种东西。最主要的就是鞭炮,还有春联,蜡烛,吃的东西,猪头猪蹄,鸡,鱼,凡是集上有的,只要手里有钱,都要海海地往家里买。
不只是自家吃,主要是显摆。
后些年,乡间的显摆已经要看家里买了什么车,买了什么名贵的表,穿的什么牌子的衣服,看大件了。
炫富其实也没什么错,只是看你,用来炫富的钱是怎么挣来地。
有句话叫,富而有德。
德不配位的话,弄来的钱,可能过不了几年就飘走了。
带着十八条人枪的徐家两兄弟,在港城炫枪炫徐家的大威风,看谁不顺眼,就要崩死谁。那德性,靠着不正当的路子靠邪恶起家,还真不行。
他们其实也没得瑟几年,没等老子进去,他们先栽了,一家子死的死跑得跑,这样的活法,应该是最悲惨的一种。
做人先立德。张倩的二叔可是紧记着。
有了地位发了财,要知进退。
家里的老大提过,想到城里发展发展。二叔摇头,你是老大,守着自己的本份,钱哪有个多,养活老婆孩子的钱够了,就可以了,不要想太多。
张倩的二叔一起初是想给老大在市里买套房子的。在市里生活,文明哦,孙子上学条件也好。可又一想,张家的这个老根在不能丢,就把买房子的欲望压下去了。
老大老实本分,到了城里也干不了什么,天天坐吃山空,吃老本儿,不是正路。
在老家干点活儿就挺好。
这次张倩回来,二叔越发觉得自己的想法对。人不能忘本。
树高千尺也得有根。
张倩的二叔快活成国学先生了。
二叔陪着姜老太太吃饭,就讲起了家里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儿。能管好一个家,也是有本事的男人。
家长里短,杂七杂八地,也处处透着世事学问。
二叔知道,自己这一家,是遇上了李家这棵大树。有这大树罩着,张家会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