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两个活雷锋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9795字 发布时间:2023-01-10

志行请乔修远先回部队,他要去上海搞军火。

虽然他之前的各种枪支存货足够装备近两万人的,但他缺大炮,王冠英的炮兵团还两手空空,吴克仁的大炮也不够,而且他还要买冲锋枪、机枪等强力火器,还有钢盔、电台、望远镜、汽车……等等。

至于张其锽让交给胡景翼的信,志行派了刘二旦亲手交给胡景翼,并叮嘱不要多说什么。因为吴佩孚显然对胡有所图,他不想影响胡景翼的判断。

空军的事情,自然通知欧兰彬去接洽。

乔修远说自己回去想创作一首军歌,并说你看人家吴大帅的部队,军歌一唱,多鼓舞人心!

这个想法李志行完全赞同。军歌对部队的重要性,李志行也很认同。

春秋时,管仲能编一首歌让部队加快行进速度,从而救了自己一条命,你说军歌作用大不大?

但志行叮嘱乔修远,回去后首先要盯着部队训练。也许正如吴佩孚的担心,外蒙的纷乱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乔修远连忙答应,他与李志行一样属于爱国青年。

至于上面所说的管仲编歌曲救命的故事,是这样的。

话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小白,当初与自己的哥哥公子纠争王位,公子纠战败,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与公子纠一起逃到鲁国避难。

齐桓公逼迫鲁国杀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而管仲则被其好友鲍叔牙要回齐国,理由是管仲曾射了齐桓公一箭,准备把这厮押回齐国亲手处死。

鲍叔牙此时,正是辅佐齐桓公的重要大臣。

其实这是鲍叔牙的计策,他和管仲关系很好,成语“管鲍之交”讲的就是他俩的故事。

鲍叔牙与管仲当初商议好,两人各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一人辅佐,任一方取得胜利后,便举荐另外一人。

这是一个对冲风险的高招。

于是,齐桓公继位后鲍叔牙便推荐管仲,齐桓公被说服,君臣二人定下此计,设法将管仲从鲁国要回来。

鲁庄公一听管仲回去也是个死,就将管仲交给了齐军。

鲁国的大夫施伯闻听消息,急忙来找鲁庄公,说:管仲有大才,若管仲回到齐国,齐国不杀他反而重用,必将成为鲁国最大的威胁。

鲁庄公这才醒悟,立刻派兵去追,要求追上后,不管是三七二十一,先把管仲欧了。

不过最终没追上。

因为管仲早料到鲁庄公会很快醒悟,便在囚车里编了一首《黄鹄》之歌,教给押解他的士兵们唱。

士兵们唱了之后心情喜悦,身轻腿快,一天走了一天半的路。等鲁军追来时,齐军早已进入齐国境内。

所以说,管仲编了一首歌,救了自己一条命。

从中也可看到,歌曲对部队的重要性。

……

李志行这一段升旅长、败蔡成勋、收回汉堂厂、解救胡景翼,又获得了曹锟、吴佩孚两位直系首领的认可,可谓收获匪浅。

其实我们的狗娃,也就是桂萌生,这一段时间也可谓战果辉煌!他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超级银行,并他打败了2家外国银行的进攻,与上海本土金融势力“南三行”成了朋友,在上海滩牢牢竖起了一面大旗,成功实现了汉堂从纺织向金融转型的既定战略!

话说从去年后半年开始,桂萌生就按志行的指示,全面退出纺织业股份,这一步很顺利,大约去年年末就完成了。并在退出股份的同时,疯狂购买黄金、兑换美元。

过完年后,萌生更加努力,因为他发现,银元已经开始贬值,去年100银元(规元)还内兑换123美元以上,今年很快就掉到了110,对英镑、日元也是这样。

桂萌生不由觉得,手里的钱每一分钟都在缩水,都在蒸发!必须马上把银元换成黄金!

所以,萌生对黄金的渴求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于一口气又在北京、南京、太原、重庆、奉天成立了5家银行,用来吸纳黄金。

至于银元为什么会贬值?桂萌生不知道,李志行同样不知道。

李志行只知道个趋势,那就是黄金和美元会越来越值钱,白银会不断掉价,他对汉堂的战略规划,也是基于这个思路制定的。

其实真正的原因与一战结束有关,战争期间,大家需要储存贵金属,以便在本国货币不值钱的时候购买物资,或者用来支撑本国货币的稳定。现在战争结束,这些白银被大量释放了出来,所以导致中国银元贬值。

为了实现汉堂转型的既定战略,桂萌生可谓煞费苦心。

自1919年起,他连续在上海以外的城市建立了8家银行,加上上海原有的3家,此时汉堂其实已经拥有了11家银行!每家银行投入了3、4百万的资金作为股本,然后渊源不断地向这些银行输入资金,以收购黄金和套取美元。

兑换美元的工作比较顺利。很快,汉堂国外户头的美元高达9000万。

此时,李志行紧急叫停了这项工作。

因为这种行为,其实相当于中国资本外流,太多了必然打击中国经济。

所以,汉堂这么多钱还是要在中国解决。也就是说,要尽快将本应在市场流动的白银,兑换成不流动黄金,将流动力释放出去。否则,中国经济也将受到影响。

但是基于之前已经提过的原因,兑换黄金并不容易!

最终,桂萌生手里大约还有1亿多元,预计短时间内根本兑换不掉。

怎么办?

哥俩一商量,开银行!这次开一个大的,将流动性尽快释放掉!否则自己就有可能变成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于是,经过精心的筹备,“汉堂银行”在上海外滩挂牌营业。

因为时间紧迫,“汉堂银行”购买了原查理士洋行一座3层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作为办公地点,桂萌生对之进行了翻新,并增设了一个巨大的金库。

与之前汉堂其他银行的低调不同,这次开业典礼非常高调宏大,上海滩工商界名流、银行业代表、租界工部局多位董事、甚至美国领事都出席了典礼,萌生在各个重要报纸上,大肆宣传。

“汉堂银行”一开业生意就很好,因为其资本雄厚----银行注册资金为1500万大洋,实收1500万大洋,这在中国银行界,可是十分少见!

要知道,作为民国“央行”之一的中国银行,设立时注册资本才1000万两白银;另一个“央行”交通银行,设立时注册资本只有75万两。

而此时,“北三行”(盐业、金城、大陆)之首的盐业银行,实收资本才175万元。而“北三行”,其实代表着中国北方最有实力的“华北财团”。

作为江浙财团代表的“南三行”(浙江兴业、浙江实业、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每家实收资本也就几十万元而已。

所以,汉堂银行这个资本,堪称中国银行业的庞然大物!

银行一开业,王祥生、荣宗敬等一些纺织业大佬在就在银行存了一笔资金,作为对曾经的股东的支持。还有一些江浙的银行,在王祥生的牵线下,与桂萌生成了朋友,也存入一笔资金,表示对汉堂银行的支持。

银行业在友好银行开业时存入一笔钱,是当时行业的一种习惯,表示互相支持的意思,这也是萌生这两年在上海滩长袖善舞的功劳。

项松茂带动一批医药界的朋友也存了一笔钱。远在天津的范旭东也特意存了20万表示支持。连杜月笙、洪阿四这些帮会的朋友,也在里面存了钱,这是朋友的情谊。

汉堂实力雄厚,广告打得又不错,上海人最信这个,纷纷前来存钱。自然也有人来贷款,所以汉堂银行一开业就熙熙攘攘,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等开业到第3个月的时候,桂萌生忽然有些警惕,因为汉堂银行的存款竟然已经达到了4300万!

这不正常!汉堂毕竟是个新开的银行,难道上海人的钱已经多到没地方存了?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桂萌生这两年基本都在搞金融操作,对于金融,现在已经是个老手,所以对危险异常敏感。

桂萌生一声令下,查!

结果一查之下,果然发现了问题:有一批没啥交情的公司,每家都存了7、80万,有一家竟然存了90万,加起来竟有700万之多,都是这三个月陆续存进来的,存期都是1年。

这就奇怪了!再查!

结果,这批商户有9家有日本背景,分别属于日本人控股或与日本银行有着密切联系的公司。另外有两家有法国背景。

日本人和法国人的公司?他们想干什么?可能性只有一个,他们准备暗算汉堂!

用什么方法能暗算一个银行?

挤兑和引诱其进行不良投资,都是有效手段。

可汉堂银行并不作投资,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们想设法引发汉堂挤兑。银行没了周转资金,就完蛋了!

桂萌生一想明白这些,不禁一阵冷笑。

不过经过核查,桂萌生也发现了另外一个事情,那就是上海人是真的有钱!

汉堂的存款中,除了王祥生、荣宗敬这些纺织业的朋友存的,再除去这几个心怀叵测的公司存的700万巨款,3个多月时间,散户竟然存了约2400万元!看来,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这话并不是虚传。

其实,汉堂银行开的正是时候。

因为一战到一战结束的这一段时间,正是中国民族资本活跃的时候,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最发达的城市,非常有钱!

江浙财团的“南三行”,年存款已经高达1.6亿。

汉堂银行一开始就以庞然大物的形象出现,上海人最相信资本,所以汉堂有这个业绩也不奇怪。

另外,“南三行”的实收资本总共也不过300多万,年存款却高达1.6亿,可见银行业是典型的以小博大。李志行转战银行业的战略可谓非常正确。

随后不久,好戏开始上演。

来汉堂借贷的商家猛然增多,中外都有,而且短贷居多。之前汉堂就已经贷出去了1600多万,现在很快又放出去了近1000万的贷款。

桂萌生命令提高贷款利率,由之前的8厘提到1分,又提到1分2,结果还有人贷,而且金额越来越大。

最后,桂萌生直接将大额贷款利率调到了2分,贷款才停止。到这个时候,汉堂总共已经贷出去了超过4000万元。

这才三个多月呀,汉堂的贷款率已经高达93%,如果能一直维持这个业绩,那就赚翻了!可这可能吗?

桂萌生冷笑着等对方出招。

出乎意料的是,最先出手的并不是日本人和法国人,而是南三行!

南三行先是以资金短缺为由,取走了最初作为支持放在汉堂银行的存款,约有两百多万。

这本就是别人为了支持汉堂开业,暂存的钱,现在取走无可厚非。

南三行的人还是很客气的,表示实在抱歉等等。

桂萌生笑了笑,客气地说一定会记得各位的支持和情谊云云,让他们将钱提走。

然后南三行之首的浙江兴业银行来借钱,要借100万,短贷,利息很高,其襄理钱文荪亲自出面,说兴业银行资金紧张,希望汉堂能够帮助。

桂萌生想了想,借给了他。并请钱文荪吃饭,说华人银行之间,本有相互提携的义务,还往以后互相帮衬云云。

钱文荪笑容满面,连夸桂萌生虽然进入银行业时间短,却处事仗义,足当华人银行业的一面旗帜!桂萌生连说不敢。

宾主气氛融洽。

等钱文荪走后,桂萌生一脸寒霜,“我就说呢!没有内贼,召不来外鬼!你给我等着!”

然后,来了笔大生意。

原来是法租界工部局一位董事,居间撮合一笔拆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想拆借500万元,期限2个月,利息高达1分5。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是法国在中国最大的银行,代理法国殖民地安南(越南)的国库,也会资金紧张?

桂萌生笑了笑,借给了他们。

不料这种好事又来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也想短期拆借,700万元!期限2个月,利息也高达1分5!

本来银行间拆借是件平常的事,但日本横滨银行是日本对华金融输出的代理银行。之前很长时间,代理日本在东北发行货币及管理关东州公款,实力犹在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之上,它需要向汉堂拆借?桂萌生表示不理解。

但日本人说了很充分的理由,并以教导的口吻告诉桂萌生,说再强大的银行也有拆借的时候,作为一个优秀的银行家,应该让每一分钱流动起来,发挥它的价值。

但桂萌生表示自己资金不足,不愿意借。

可日本人硬是将利息涨到了2分。

桂萌生终于“没有经得起诱惑”,借了。

隔天,忽然传出来汉堂银行资金不足的消息,先是一家小报刊登,很快被其他报纸转载,接着很快传遍了整个上海滩。

于是,挤兑开始了!

桂萌生冷笑一声,他一点也不怕!为啥?因为他有钱!

那9家公司很快提走了自己的700万,宁可违约,不要利息也要提走。

然后是汹涌的散户,在大厦前面挤了半条街,人们焦急慌张,租界不得不出动警察维持秩序。

桂萌生出面安抚大家不要慌,说汉堂银行资金充足,保证大家能拿到钱。

可人们不相信,桂萌生只好让柜台加速办理。

民众的挤兑持续了半个月,每天在汉堂门口排长队,沪上报纸跟踪报道。

但汉堂一切正常,不见任何资金枯竭的迹象,于是有一些民众觉得汉堂资金紧张是谣言,加上汉堂存款的利率又不低,所以又将取出的钱存了回去。

当时取钱的人多,现在存钱的人就多。于是汉堂银行门口出现了奇观,那就是取钱的人和存钱的人都在排长队,被报纸戏称为沪上一景。

时间又过了近10天,人们已经不愿意取钱了。费劲巴拉,取了还得存,取他干什么?

而此时汉堂的放贷业务也开始正常化,按一般利率,不再涨价。

汉堂又活过来了?

南三行的董事们十分惊讶!日本正金银行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高层则是既惊讶又愤怒,竟然没搞死!这两大巨头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有些骑虎难下。

正在这时,传出一个消息,汉堂银行的一个高层人员在酒后吐出狂言说“我们还有1000万的后备资金,哪个不长眼的?还想挤兑我们,真是一张纸画了个鼻子----好大的脸!”

正金银行的高层听后异常恼怒,感情被桂萌生这家伙欺骗了!当然,是也由于自己轻敌。但1000万在大日本帝国堂堂的正金银行面前,并不算什么!我很快就要让你灰飞烟灭!

于是,日本人又拉上了同样不甘心的法国人。

正金和汇理都实力雄厚,一开始就看不惯汉堂招摇,他们绝不允许华人银行出现一个巨无霸,必须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而南三行此时觉得风向不明,而且自己实力有限,所以没有参加。

开干!

这次有啥好招没有?没有!对付银行除了挤兑就得靠政府,不过哪个政府也靠不上,北洋政府现在极其讨厌日本人,而这里是英租界,英国人根本不管。

所以还是故伎重演,不过这次做的很小心,他们派人分7次在汉堂存入了180万。

然后,日本人和法国人就派人开始借款,然后准备挤兑。

但现在桂萌生对大额贷款审查很严,一旦发现可疑对象,就涨价或者拒绝。不过日本人和法国人很有耐心,也出得起涨价的钱,所以又顺利借出了不少款。

可当已经借出1000万的时候,汉堂居然还没有动静。

日本人和法国人很谨慎,没有抽出自己的存款,因为他们判断是因为汉堂最近额外吸纳了不少存款,这完全是由于上次打蛇不死的遗患!

日本人和法国人悲愤的对视一眼,继续干!

当又借出来400多万的时候,汉堂明显看起来紧张了,对贷款的审查更加严格了,并且提高利息。

嘿嘿,吆西,再加一把劲!

结果日本人和法国人通过自己的代理又高息借到了500万!

这时,桂萌生开始“秘密”会晤“南三行”的一些重要人物,其目的就是想筹款,但没有如愿。

这消息自然很快就传到了日本人和法国人的耳朵里,因为“南三行”现在担当的是通风报信的角色。话说“南三行”这些银行,自从一出生,就一直和这些外资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人和法国人很高兴,正准备收网,不料桂萌生似乎又在“北三行”运作到了不少资金,因为汉堂的紧张气氛又消失了,贷款利率也有所下降。

我让你垂死挣扎!日本人和法国人又愤怒地借出来了700万。

这次桂萌生显得十分焦急,紧张与王祥生、荣宗敬等很多中国有实力的资本家“秘密”会面,据悉目的也是筹款。

令人惊讶地是,桂萌生似乎又得逞了!汉堂的贷款又有所松动。

日本人和法国人气愤地咒骂桂萌生为什么垂而不死?又咬着牙借出了400万。

至此,他们在上次挤兑之后,已经从汉堂又贷出来了3000万!不过汉堂还没有动静,也不再去设法筹款了。

是再没有筹款途径了吧?这个中国人肯定是在唱空城计,不管了,开始挤兑!

于是,惊闻“狼又来了”的人们又开始拥挤在汉堂门前,刚消停了一阵的沪上报纸又热闹起来。

结果,又是一场闹剧,汉堂岿然不动。

日本人和法国人恼怒不已,正在想着怎么对付汉堂的时候,沪上金融界突然爆出几个重大消息。

美国花旗银行忽然与汉堂银行联合宣布,双方实现限额通兑业务。接着,是英国汇丰。

然后,南三行之首的浙江兴业银行竟然发生了挤兑!

兴业银行在上海历史悠久,储户很多,消息一传出,整个上海都震动了!大批储户涌向兴业银行,比挤兑汉堂银行时的场景还壮观!

媒体又纷纷涌向兴业银行报道,忙得不行。

不过兴业银行的挤兑只发生了两天,江浙系等的十几家银行、联合上海工商界的多位资本家,联合声明,为浙江兴业银行作保,挤兑风潮才被压下去。

而联合声明的银行里,除了江浙系的之外,有一家竟然是汉堂银行!联合声明的资本家里,竟然也有荣宗敬和王祥生。

这事平息后第二天,“南三行”就宣布,与汉堂银行实现限额通兑,并宣布将与汉堂一起,致力于民族银行业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限额通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银行为汉堂提供部分担保!其他银行先不说,汇丰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金融霸主,他的担保就像给了汉堂一张金子做的名片!

正金银行与汇理银行一阵阵口中发苦,此时不得不怀疑自己是被汇丰和花旗给耍了!还有那个可恨的南三行,他们是叛徒!说不定一开始就是和汉堂合伙的!

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继续收拾汉堂是不可能了。

报复南三行?南三行则极力辩解“我也不知道!我也是被耍了!我后来也是被逼的!”,而与日本人关系最密切的钱文荪,也因为错误引导,给兴业银行造成重大损失,被辞退了。

日本人很气恼,却不好报复,只能承认自己的失败。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桂萌生到底用了啥手段收拾了法国人和日本人,并和南三行成为朋友的?

呵呵,大概手段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只讲在这场银行大战最关键的时候,那几家银行为啥会突然宣布与汉堂通兑?

首先说美国人。美国人是因为他们知道汉堂有钱,汉堂在花旗的账户上有近3000万美金!

此时的花旗远没有日后那么强大。1919年,花旗在全世界的存款大约才9000万美元,在中国吸纳就到了4200万存款。没错,中国人是花旗“最好的朋友”。所以,花旗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十分谨慎、友好。

而到了1920年,仅汉堂一家就在花旗存了接近3000万美元,汉堂成了是花旗在全球最大的客户!

最终,以汉堂存款中的500万美元转为长期存款为条件,花旗答应了与汉堂全球限额通兑。

再说汇丰,在花旗宣布通兑后,汇丰觉得汉堂跻身上海金融界已不可阻挡。而在中国金融界,汇丰最讨厌的其实是日本人!因为日本人一直视汇丰为其最大的对手,对汇丰使用各种手段挖墙脚。

所以,为了打击日本人,在进行了与花旗的类似操作后,汇丰也宣布了通兑。

而汉堂原本在汇丰的账户上,也有2000多万美元。

所以,本来有着联合绞杀华资银行需求的英美,选择了看日本人和法国人的笑话,而法国人本就是日本人蛊惑的,这番尤其气恼。

最后说这个南三行。

此番沪上金融大战,本就是南三行引起的。具体到人,就是那个钱文荪!

钱文荪此人从事金融多年,在沪上银行业的确是个人物,而且与外资银行关系很好,尤其与日本正金银行关系最好。沪上的中国银行,时常需要借助外国人的力量,所以钱文荪便高居浙江兴业银行的襄理,也自视甚高。

当日汉堂银行开业时,他作为兴业银行的代表出席了典礼。

兴业银行本就是南三行之首,他算在客人中地位尊崇,被桂萌生安排在了上位,心中还比较自得。同在一席的,还有荣宗敬、王祥生等几位银行和实业界的大佬,桂萌生陪着他们。

和这些大佬比起来,桂萌生年纪太小,所以桂萌生对大家很尊敬,但除了王祥生与桂萌生太熟悉外,像荣宗敬等这些人却知道桂萌生的力量,丝毫不敢托大,对桂萌生十分客气。一些人竟对桂萌生有些奉承,而对钱文荪却比较敷衍,钱心里就不高兴。

过了一会,一些实业界的人士前来敬酒,第一个纷纷敬了桂萌生,并说了不少奉承的话。有的酒喝多了,竟然说汉堂银行是上海银行业的泰山北斗……,听得钱文荪大怒,但并未发作,草草应付过酒席,便含怒回家。

钱文荪回家后,气愤难平,想来想去,觉得应该打击汉堂,便先拜访了兴业银行的董事长叶景葵,备述汉堂的威胁,然后提议趁汉堂立足未稳,联合其他银行进行打击。

事实上,汉堂的强势登场,已引起了大家的担忧,叶景葵也有些意动。

钱文荪见此,就加紧鼓动。叶便沉吟着让钱去探一探其他几个银行的态度。

有了此话,钱便去鼓动其他几个银行,他本为兴业银行的襄理,地位很高,他出动其实就代表了兴业的意思,于是鼓动成功。

南三行统一行动,打击汉堂。

这事虽因钱文荪妒忌心而起,但本质却是市场竞争的问题,也不算偶然。因为他们隐约知道汉堂实力强劲,为求一击必中,便又鼓动了日本人。

日本人一听大喜!他本视中国金融为自己的禁脔,连先入为主的英国人都想赶走,绝不允许在中国人中出现一个潜在的对手!所以马上答应,仔细问了钱文荪这个“带路党”许多详细情报,想了想,然后又把法国人拉了进来。

之后,便发生了前面描述的沪上银行大战。

岂料在一通穷追猛打下,汉堂竟然不死,美国人、英国人忽然宣布了对汉堂“保护”!而汉堂竟然反戈一击,要挤兑兴业银行!

南三行一下整体慌了!这桂萌生有些深不可测呀!千万不能让他继续挤兑兴业!兴业若倒,对南三行损失不可估量!

大家紧急开会,最后决定与汉堂握手言和。但谁去说和?

为此,这些银行家们费了不少周折,先找了海上闻人虞洽卿,又通过虞洽卿去说服王祥生,然后由王祥生去向桂萌生请和。

桂萌生倒是给王祥生面子,答应停止挤兑,并建议联合发布公告解救兴业。

因为在挤兑这种事件中,其实民众才最可怕,一旦他们停不下来,兴业也有可能完蛋!

虞洽卿十分赞同,立刻组织在沪的江浙财团重要人物开会,商议发布联合声明,并隆重邀请桂萌生一起参加。

虞洽卿此时是全国工商协会会长,也是江浙财团的重要人物,人称“阿德哥”,号召力非凡,大家很快被召集在一起。

会上,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先站起来向桂萌生道歉,说自己识人不明,导致了一场误会,请桂萌生见谅。

桂萌生对此事的态度,阿德哥已经向他说的很明白,人家没有计较这事,还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在平息,他当然得有个态度。

上海工商界的大佬们基本都在这里。大家聚会,皆由兴业和汉堂两家而起,现在叶景葵道了歉,大家都看着桂萌生,看看这个年轻人咋说。这个年轻人,就是最近搅得大上海金融界波涛汹涌的大鳄!

这时,桂萌生起身说道“刚才叶董事长言重了!在这里,我先向大家道个歉!我呢,只是前一阵被洋人打火了,未免轻薄,误伤了自己人,请原谅小子无知!”说完,竟向大家鞠了个躬。

大家对此事多少有些了解。这事完全是因南三行而起,生意场上的争斗虽说不可避免,但勾结洋人欺负中国人,就让人有所不齿!这桂萌生虽然年轻,却度量非凡,不得不让人暗自佩服。

桂萌生接着说道“在座的各位前辈、同仁,汉堂初入银行业,不懂得很多,但今天我可以保证两点:第一,汉堂银行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实业,而不是吸实业的血!以后凡是诸位做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壮大的事,如果资金不足,汉堂一定在能力范围内,鼎力相助!”,说完向在座的工商界人士鞠了个躬。

然后萌生接着说“第二,汉堂在上海设立银行,不是要和各位银行业的同仁抢饭吃,而是想设法将这桌饭做的更丰盛一些。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据我了解,虽然大上海经济繁荣,但中国银行的存款连存款总额的一半都占不上,剩下的很多存进了外国银行。

而外国人收了中国人的钱,在利用这钱的力量,又来压迫我们的资本家,摧毁我们的民族工商业,我看了实在痛心!

所以,我们希望团结所有中国的银行家,将中国金融做大做强,直至有一天,中国的事情能让中国人说了算!”

桂萌生此话说完,在座的很多人已止不住点头。

他接着说“刚才多说了两句汉堂的想法,但今天如何设法解决挤兑才是正题,我先说汉堂的想法,第一,目前汉堂在叶前辈的银行里还有约800万存款,我在这里郑重承诺,这800万一年之内绝不提取;另外,明天将再存入200万元,凑足1000万,作为对兴业应对挤兑的支持!”

桂萌生此言一出,叶景葵立刻站起来感谢,身上却是一身冷汗:桂萌生若真出手,只怕兴业银行休矣!

虞洽卿也立刻鼓掌,说“秋实敞亮!”

桂萌生点头致谢,然后接着说“另外,兴业银行在上海影响很大,储户很多,单凭汉堂只怕无法解决挤兑。所以我建议,在座各位联名,暂时为兴业作保,大家都是中国工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有大家出面,挤兑自然应声而解!”

桂萌生一说完,虞洽卿马上大声说“我看秋实这个办法好!我同意!”

王祥生接着说“我也同意!阿德哥,你写声明,我第一个签字!”

然后,荣宗敬、陈光甫、李馥荪等在座的大佬纷纷表示同意。大家就赶快发了个联合声明,兴业银行这才死里逃生。

晚上虞洽卿做东,众位大佬欢聚一堂,叶景葵敬了桂萌生不少酒,再三表示感谢。

随后,由虞洽卿提议,邀请汉堂银行加入上海华商银行公会,桂萌生任副会长。

萌生谦逊温润,和很多人成了朋友,在酒桌上还谈成了几笔贷款生意。

等回去后,叶景葵立即将钱文荪开除。

此次银行大战,不到半年,汉堂居然贷出去了7000多万。而其中将近5000多万,是被日本人和法国人以高价贷走的。平均1分5的利息,这5000万的收益,就高达到750万!

日本人和法国人,真是两个活雷锋!

至此,日本人和法国人都已经偃旗息鼓,但桂萌生这家伙还会搞花头,他却又主动搞了1个多月“挤兑”。

他请王祥生和刘利生每天派工人来排队取钱,钱是早已存进去的工人的津贴,每人只有一、两元钱。取了又存,存了又取。

在汉堂正常办理业务的人们,看着这些排队的人,像看一群傻子:汉堂的声誉现在如日中天,还费劲巴拉来取钱?没文化,真可怕!

但工人们听不到这些,每天的队伍仍蔚为壮观,所以报纸仍持续跟进。

桂萌生为啥要这么做?因为他觉得这是免费的广告,不用白不用!他甚至还吩咐,为工人准备了免费的茶水和早点,以便鼓舞工人“挤兑”。

经此一战,汉堂银行在沪上牢牢树立了自己的地位,汉堂的大旗迎风飘扬,并且很快享誉大江南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