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张其锽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7285字 发布时间:2023-01-09

胡景翼被任命为靖国军总指挥,整理部队。

此时,因看不见陕西革命的前途,加上陕西遭受饥荒,“主客军都饿极了”,滇军叶荃奉唐继尧的命令,早已撤出陕西,靖国军第6路军卢占魁也跟着叶荃走了。

叶、卢两部经陕南往四川时,活捉了陕南镇守使管金聚,后又放了。

卢占魁的部队基本都是骑兵,在四川水土不服,加上匪性不改,又在四川作恶,被民团攻击,部队损失严重,后来索性将部队交给了四川当局,自己跑到南方找孙中山去了。

先前靖国军第1路军郭坚,和第2路军樊钟秀已投靠许兰洲。许兰洲出陕,第2路军樊钟秀因部下多是河南人,陕西并非乡土,也跟着走了。

留下的第1路军郭坚又被刘镇华拉拢。

其部下郭英夫、王钰,不愿归顺刘镇华,拉了一部分人出来,成立了靖国军第7路军。

所以,陕西靖国军此时只剩下了第3路曹世英部、第4路胡景翼部、第5路高峻部和新编的王钰、郭英夫的第7路军。

同样,之前段祺瑞调来,帮陈树藩的各路人马也走了。皖系一败,大家就相继撤出。

李志行开了3天流水席,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扶老携幼,皆来吃饭,日日围在新城。来晚吃不到的,就讨一些宴席上的剩菜残汤。

李志行一直不在关中,不知道关中饥荒这么严重。此时就皱着眉头看,觉得自己大宴三天的做派,简直像个“狗大户”。

其实陕北灾情也很严重,只不过李志行坐了黄河火轮顺流而下,没看见而已。

一旁的冯春霖默默地说“校长,今年以来,关中没下过一场透雨,灾区五十多个县,极重的有二十五个县,比较严重的有十八个县,稍微轻点的也有十几个县,饥民总数估计得有二百余万。耀县、淳化、富宁、高陵等县之灾民,或扶老携幼,赴甘肃以乞讨,卖老婆卖孩子,自杀的也不在少数。我们因年初就开始屯粮,情况要好些。”

李志行听后皱着眉头问道“现在粮价怎么样?”

“一石麦子(约120斤)已经达到了21块多,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在涨价。饥民有吃糟糠、豆渣、油渣的,也有吃食草根树皮树叶的,但还是有人饿死。”

平常一石麦子只有3块多大洋,已经涨了7倍!一般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志行听完,默默无语,回去召集汉堂高层开会商讨,最后决定开仓赈灾。同时,请陈佳伦组织人紧急往南方各省采购粮食。

另外,请程名恭设法组织失地灾民,北上绥远去开荒。灾民们提老携幼到甘肃去,只怕也没有活路,甘肃也有灾情呐!自己在绥远和沿黄还囤积了一些粮食,估计能支持一阵。

调灾民去绥远,其实也是个大战略。

志行以后要在绥远扩兵,粮食安全是个大问题,调关中人充实绥远,不管是对以后的粮食安全,还是以后的局面稳固,作用都很大。

李志行电令赵琦在绥远购置土地,安置灾民。

本来,民国对原属蒙古地区的土地开垦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允许私自开垦,但蔡成勋既然要走了,想来可以钻一个空子。

正开着会,胡景翼来找,也是借粮。靖国军也饿得不行,三原情况尚好,其他各县的将士吃也吃不饱。

志行不得不拿了一部分粮食给胡景翼,又赞助胡10万大洋,说自己准备组织人到南方买粮,希望靖国军自己也想想办法。

胡点头说是,之前于右任就曾向孙中山求援,但彼此都很穷,甚少有帮助,这番有了钱,自然抓紧购粮。

等开完了会,李志行将冯春霖单独留下,单独分配给冯一个任务。

“春霖,从现在开始,你组织人去到灾荒严重的各县去买地,越多越好,我会通知桂萌生给你提供专门款项。”李志行看着冯春霖说道。

冯春霖闻言一惊,但马上说道“是,校长!春霖一定完成!”

“嗯,去吧。”

冯春霖行过礼后转身就走。

等冯春霖走到门口,李志行又说“回来!”,冯春霖又转身回来,肃立于李志行面前。

“你就不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趁饥荒买地?”,李志行盯着冯春霖的眼睛问到。

冯春霖干脆地答道“校长做事,自有深虑,春霖只有坚决执行!”

李志行盯着冯春霖看了一会,忽然温声说道“春霖,你可知为何刚有一季不收,人们就要卖儿卖女,远走他乡?”

冯春霖思索了一会,回到说“是因为家无余粮。”

“那你知道,为什么大家会家无余粮吗?”李志行继续问道。

“这……,是因为穷!”冯春霖回答到。

李志行却说“穷当然是原因,但根子却在大家喜欢种鸦片上!都种鸦片,自然无粮,平岁尚可用卖鸦片的钱买粮,可一旦遇到大面积灾荒,那点钱根本就不够用,所以很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现在,你明白我买地的用意了吗?”

冯春霖十分羞愧,他误解尊重的校长了!马上激动地说“学生明白!校长想通过控制土地,减少鸦片种植!”

李志行笑道“对!大面积减少鸦片种植,才能保证关中的粮食安全。才不至于一遇风吹草动,老百姓就卖儿卖女。春霖,你很聪明,以后凡事多看本质。好了,去做吧。”

“是!”冯春霖的声音比上次响亮了许多。

后来,李志行动用了770万元,在关中收购了80万亩地,在绥远收购了100万亩荒地。并且又在豫西收购了40万亩地,因为河南灾情比陕西还严重!豫西很多地方,一亩地地价竟然降到了2块钱。

经过组织,关中有4万多灾民去了绥远,租种汉堂的土地。汉堂提供种子和农具。

租种的政策是,前3年免租,从第4年起,每亩交收成50%的粮食;从第8年开始减少到40%,第11年开始减少到30%,若连续租种15年以上,土地永远归耕种者所有。

这个条件前所未有的好,因为此时地租一般都在收成六成左右,汉堂提供种子和农具,收的却比一般地主少,还可以递减,何况最后还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所以灾民无不雀跃。

关中和河南的政策类似,但只免租1年,因为都是熟地。

三者共同的要求是,不允许种植鸦片,而且地租只收粮食,不要银钱。

此时的李志行,事实上已经成为了隐形的超级地主。

之所以说是“隐形”,是因为冯春霖在购买土地的时候,全用了别人的名字,很多用的是汉堂旗下的各个铺子的,还有个人。例如程名恭,就被冒名买了两万亩地。可怜程名恭并不知道,他居然是关中有名的地主。

安排完这些,志行拉了两车粮食去会友镖局,他怕镖局的人饿着。但其实志行多虑了,背靠汉堂,饿着谁也饿不着镖局。

高三老爷子一见志行,就说“我这个小徒孙不错呀,一转眼就成将军了!”

李志行得意地束了束枪带,说“那当然,也不看看是谁的徒孙?你这个徒孙可给你带出来了一大堆少校、中校的重徒孙呢!”

高三笑着说“你厉害,你厉害!但也不要光打仗,有时间也回来转转。”

志行连忙答应了下来。

……

这几天事情太多,冷落了乔大少,这一闲下来,志行就陪乔大少逛。

乔大少参观了志行的各个产业,惊讶地说“正之,敢情以前上学的时候,你就是陕西的超级大财主!可怜我多吃你几个火烧,心里还要过意不去!”

志行笑了笑,他真正的资产并不在这里,而是桂萌生正在操作的各项投资和现金,那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过李志行很谦虚,并不显摆,他带着乔大少穿过三原老城的大街小巷,最后来到一座破庙门外,走了进去。

里面有几个乞丐,一见来了两名军官,身后还带着卫兵,吓得不行。

志行让他们不要惊慌,笑着说自己是彭盛的朋友。彭盛现在是好几个县的丐帮帮主,这些小乞丐们自然知道。

忽然,有一个小乞丐喊起来“我想起来了!你是李东家!”,其他几个乞丐立刻热情起来,这是自己的老板的老板!

志行和大家聊了几句,拉乔修远坐在窗下的一块砖地上,乔大少嫌脏,志行便从旁边抓了几把稻草给乔大少铺好,然后一把拉他坐下。说“瑶圃,我到三原县的第一晚,就睡在这个地方。”

“什么?你睡在这里?这不是乞丐窝么?”,乔修远惊奇地大叫。

“是的,我当时就是乞丐。我在这里生了病,玉琨、萌生,还有老魏他们救了我……”

李志行给乔大少讲了自己的故事。

这是乔大少想也未曾想到过的传奇,乔大少被惊呆了。乔修远说“正之,没想到你吃过这么多苦,没想到玉琨和萌生也吃过这么多苦。”

李志行笑了笑,拉乔修远起来,又走了很长一段路,到了一所大宅子门前。没错,这里就是志行从庙里搬出来之后的家。

志行掏出钥匙打开锁,带乔修远走了进去。

这里自老魏搬走后,就再也没有人住,但老魏却经常回来打扫,所以家里很干净。

“瑶圃,我睡在这个炕上,当时胡景翼刚从日本回来,就和我住在一起,我俩晚上一起聊天……”

“我以前在这院子里教学生财务,也在这里教玉琨和萌生练拳……”

李志行向乔修远一件一件介绍自己的过往……

等李志行走到后面的一个屋子,他用手爱惜地摸了摸门上的锁,又摸了摸糊着纸的窗棂,却没有介绍。

乔修远跟在后面,李志行轻轻地摸了一下自己手腕上的那个伤疤,动作隐蔽,不让乔修远看见。

两人就要走出院门,乔修远忽然问“正之,那个姑娘后来去哪儿了?”

“嫁人了。”

乔修远再也没问,说“正之,咱俩在台阶上坐一会吧。”

于是乔修远主动掏出手绢,帮志行擦了擦石阶上的尘土,两人在门口的台阶上坐了下来。

李志行看着远处,不再说话。乔修远也不说话,静静地陪志行坐着。

良久,志行站起来说“走吧。”,两人便离开了这所留着李志行很多回忆的房子。

……

临离开三原,志行、乔修远、老魏、刘东山一起,在志行家喝了一顿酒。

老魏非常高兴,早就亲手准备了猪头肉片,拌上雪白的葱丝,用烧过香油的热锅激醋,浇在猪头肉片上,立刻一股米醋的香味扑鼻而来,老魏的猪头肉片简直是三原城一绝!

老魏一会劝志行多喝,一会又劝志行少喝。

李志行一瞪眼说道“唉,老魏,你个老家伙,听说你和东山两人隔三差五喝酒,为啥不让我喝?”

老魏笑着说脸说“没不让你喝。来,喝!喝!”说完自己先端了一杯“滋”的一声喝了下去,红光满面。

“我说老魏,你干脆跟我去绥远,那里的羊肉可肥了,还没有膻味!我再封你个官当,美不美?说不定还能讨个媳妇!”

老魏佯装愤怒,骂道“你个家伙!净说胡话!”,然后又说“你在外面干你的事,不用操心我,我走了东山咋办?”说完满脸慈祥。

是的,老魏不想走,他也不想去给志行添麻烦。

乔修远很喜欢这种气氛,与大家喝了个大醉。

……

李志行和乔修远一路向东,到洛阳面见吴佩孚,吴正在洛阳练兵。

洛阳地形,西连秦岭,东望高岳,北依邝山,南对伊阙,历史上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qú)”之称。

吴佩孚认为“豫省地处京汉、陇海两路之中部,为直、鄂交通之咽喉,皖、鲁两省之膀臂,实军事上必争之地。”,“今欲统一中国,无论练兵或作战,洛阳都是上选。万一对外有事,京、津、沪易受威逼,必要时也必须迁都来此。……若武汉,虽可锁钥长江,给毅献匕,然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抑且汉口租界成国内之国,洋船内驶为腹心之患,……非统帅之所宜居也”。

所以,吴佩孚占据洛阳,“据形胜之地”,为自己扩张实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地理条件。

话说洛阳本有现成的练兵场地。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曾把这里作为行宫和退守之地经营,在北邙山南麓,伊水东岸,耗费库银l00多万两,建造了一处练兵场,附设几座军营、教室、住房等各种房屋5000多间。

吴此时已被任命为“直鲁豫巡阅副使”,正使正是曹锟。

一被任命,吴便迅速在洛阳建起使署,有计划、有步骤地练起兵来。他的巡阅副使署下设八大处,即:参谋、军需、执法、军械、政务、教育、交际、副官等8个单位。

吴将老袁留下的西宫的营房修缮一新,并且准备将其房子至少扩大一倍,所以此时的吴大帅,正在大兴土木。李志行在包头的“大兴土木”与吴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至于吴大帅怎么练兵?大家却不知道,因为他不许参观。据说老吴得到了昔日成吉思汗训练“怯薛军(蒙古禁军)”的秘籍,正在依照秘籍,大练神军。

李、乔二人到了公署,副官让二人稍候,因为吴大帅正在学英语。两人暗自感叹,吴大帅真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一会,吴佩孚进来,两人先恭祝吴大帅荣升!然后志行拿出献礼,却是一张两万大洋的支票,老吴一心强军,生活简朴,每天还在吃粗米淡饭,给银票最合适。

吴佩孚果然很高兴,摆摆手让副官收了,然后请两人饮茶。志行忙拿出那个建立空军的计划,给吴佩孚看。

吴看了看,就请志行讲,志行将计划的重点说了一遍,最后说“大帅,长期讲应注重航空工业最重要,短期讲需要尽快建立北京与库伦之间的航线,以备不时之需。”

吴佩孚点点头,若有所思,问大华公司可否参与国内航线建立?他会支付费用。

志行一听,立刻站起来,说“大帅,大华总共有4架飞机,我可以拿出2架来参与此事,为了国家的空军建设,为了大帅的伟业,绝不收钱!”

区兰彬本就依照志行的吩咐,在准备开辟航向,已经准备了不少措施,现在能搭上吴佩孚这趟车,进度会快不少。这事既利于国家,又对公司有利,自然可以干。

李志行这个态表得好,吴佩孚立刻赞许,感叹了一声,拍着志行的肩膀说“我手下要多几个你这样的人才就好了!但一下抽走两架飞机,大华只怕要垮台,你虽是我的部下,我却不能这么做。”

志行立刻说“能为大帅效力,志行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吴佩孚哈哈大笑,说“我吴佩孚又不是个贪得无厌之辈,志行你有爱国之心就好,我岂会让你倾家荡产?你抽1架就好,钱我还是要给你的。”

李志行不再矫情,便干脆地回到“多谢大帅体恤!”

吴佩孚又问是否现在就可以开始?

李志行考虑了一下,说“可以,但这牵涉到测量、征地、机场建设等很多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有个懂行的人统一调度。”,他想推荐秦国镛。

不料吴佩孚说“你可派人到保定与敖景文联系具体事宜。另外,你说的那个买飞机的调查报告,也先交于敖景文。”

原来直皖大战后,直系对飞机并不是一无所获,事后在南口的仓库里发现了3 架“亨得利·佩治”大型飞机,这本是中央准备开辟“北京-库伦”航线用的。马上被曹三爷派人弄到了保定,准备建立空军,派敖景文总领。

谈完航空的事情,吴又问二人“你们对外蒙的情况了不了解?”

志行在外蒙有情报网,所以比较了解,于是就说“据传,白俄在外蒙大举侵犯,形势十分危急!”

乔修远说“大帅,目前俄、日两国都欲将外蒙据为己有,且都诉诸武力,目前是俄、日、我三国角力,中央若不加强外蒙驻军,只怕外蒙危矣!”

吴佩孚闻言点点头,又问道“17旅现在有多少人?”。

志行一听忙说“卑职的第17旅之前是榆林加强团,约有近4000人,后来接到扩编命令后开始扩编,当时已经招了2000多人。最近又招了2000多人,但西北今年大旱,无法谋生者很多,日日围在军营想要投军。卑职的想法,是是否可以再多招些?”,说完看着吴佩孚等他说话。

吴听完之后皱皱眉头,说“华北5省2区遭灾,灾民已超过2000万,中央已经在组织救灾。你们既已招了8000多人,也罢。但兵贵精而不在多,我先拨给你1500枝步枪,你们尽快训练,形成战力,不要涂糜国家粮饷。”

李、乔二人立刻敬礼说“一定加强训练,绝不辜负大帅栽培!”

乔修远趁机将那份9000人的编制拿出来请吴佩孚批准,吴看了看,也就批了。

吴的确给李志行面子,许是最近送礼送的好,许是吴有意培植第17旅作为对付外蒙事故的武力,许是吴本来就比较欣赏李志行,反正吴批准了。

要知道,吴麾下混成旅的编制,超过9000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比这个编制多了几百人而已。但冯的资历很老,吴佩孚做旅长的时候冯就已经是旅长了,这是李志行不能比的。

至于吴之前手下那些嫡系旅长,现在都是师长了。直皖大战胜利之后,曹、吴手下所有的旅都后扩编为师。

当然,这个李志行更不能比。

获得批准,李乔二人喜于言表。

吴看着二人笑了笑,又问到李志行家是否在陕西三原?志行回答说“是”。

吴又说:听说陕西靖国军的总部,就在三原?

志行一愣,回答说是,然后又说自己近两年很少在三原,但靖国军中很多将领也有相识。

吴听后笑了笑,吩咐副官“去请张先生来!”

一会,进来一人,戴着无框的眼镜,一脸儒雅,却是一名将军,李乔二人急忙行礼。

吴也起身相迎,那人微笑着回礼,然后兀自坐下。

吴佩孚笑道“张先生,今日请你为我打一卦,问西方事。”

那人笑着说“好。”,然后便从衣内掏出3枚铜钱,在手中摇了摇,撒在桌上,连续做了六次,然后说“雷地豫:太公插下杏黄旗,收妖为徒归西岐,自此青龙得了位,一旦谋望百事宜。上上卦,大吉!”

吴佩孚一听哈哈大笑。

不料乔修远却突然出言说道“雷地豫分明是中中卦,为何却是上上卦呢?”

吴佩孚和那位张先生闻言一愣,两人齐看着乔修远。

志行一看不妙,连忙说“修远,不懂算卦,胡乱说话。”,心里就埋怨乔修远这二货多嘴。

乔修远也自觉失言,脸马上红了。

不料那位张先生却看着乔修远,笑着说“看来这位小友也懂卦道,只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刚才我起卦之时为辰,辰阳土,此卦下坤上震,厚土生雷,大地回春,中中卦却变化为上上卦。”

吴佩孚听后,微笑着点头。

李志行一句也没听懂,乔修远这二货却听得入神,又来了一句“那依先生所言,起卦的方位也会起作用了?”

“当然,我刚才取了西位庚辛,金曰从革,金于土雷皆相宜。”张先生又笑着说道。

“哦……”乔修远似乎还想再问。

吴佩孚忽然说“方位尚可细分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皆有所示……”

我靠,吴大帅也加入进来了!于是,这老少三人,展开了极其高深的学术讨论,有人提问,有人作答,有人补充……

李志行看得目瞪口呆,他一句也听不懂。

最后,李、乔二人很幸运地被吴大帅留了饭。饭桌上,三人继续讨论,乔修远谦虚好学,吴大帅和张先生一副孺子可教也的神情,谈得非常畅快。吴佩孚爱屋及乌,连李志行也夸赞了一番。

吃过饭,张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李志行代交给陕西靖国军的胡景翼,李志行略一思索就接下了。张先生又亲自将两人送出公署,见者无不惊讶。

两人走出公署后,李志行问道“那位张先生是谁?”

乔修远说“我也不知道,只是这位先生实在高深,对打卦已经研究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李志行没好声气,说“我看吴大帅也不弱。”

乔修远连连点头,说“正是!正是!我看大帅的功力与那位张先生不相上下。”

李志行看着乔修远的样子,问“你啥时候学过算卦?你不是一直在西洋留学吗?”

“有所涉猎尔!”乔修远摇头晃脑地说道。

“我看吴大帅这这里,以后就你来。吴大帅与你谈得来。”

“可以,我也觉得今天还有些疑问没有弄清楚。”乔修远的思想似乎还留在那场讨论里。

李志行看着乔大少的样子,忽然说“瑶圃,我规定,以后不许你在军营里算卦!”

“啊?....奥!”

其实二人不知,这位张先生名叫张其锽,乃是吴佩孚的第一谋士!曾在湖南与吴对阵时,阵前会晤,一见相知,义结金兰。

张其锽乃是民国一位奇人,其对命理、星象之类的术数研究极深,有“张铁口”的叫法,也有“小诸葛亮”、“小刘伯温”的叫法。据说,他后来对自己和吴佩孚一生的大事,包括寿数在内,都算的极准。

而且其人博学多才,北洋军界有这样一句话:徐世昌是水晶狐狸,会做人;徐树铮才气纵横,但是跋扈;善权术、有学问则以杨度、张其锽为最。

吴佩孚对其极为敬重,从不直呼其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