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心学(也叫惣学) 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规律;人组成社会时也是物质的,同样具有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二者通过解决矛盾、协调作用,就会不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物心学认为: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的一部分与物质发生纠缠时,那部分主观精神世界就是物质,物心学称其为惣,惣具有规律,人自身可以按照惣的规律获得发展。
惣是为了方便将物心两个字合二为一,在《荀子·不苟》里惣的释义为:总天下之要,治四海之众。这个释义很好的体现了惣的特点和用法,惣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惣最巅峰的用处就是政治。
发展:获得更大的质量。
物心学认为:任何物质都有规律,规律是物质程序性的设定,一旦触发某种条件,必然返回某种结果,它可以被遵循、把握。比如 人饿了要么吃饭,要么就饿死。
物心学认为任何物质的质量都包含两个部分,1、物质的相对静止时的质量 2、物质的相对运动轨迹
物质的相对静止时的质量,它包含两个部分:1、物质各部分的相对静止时的质量,2、物质各部分的运动轨迹
所以,物心学认为发展包含三个方面1、物质自身的运动轨迹增加,2、物质内各部分运动轨迹增加3、组成物质的各部分增多
物心学认为物质具有两种趋势,一、惯性趋势:保持自身在惯性系统中运动轨迹不变,使自身持续存在的趋势,二、积极性趋势:让增加自身质量更大,防止自身被毁灭的趋势。物质同时具有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不可能完全主导一个物质,两种趋势辩证统一于物质。
根据两种趋势,物质的运动轨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质维持它在自身所处的惯性系统中持续存在的运动轨迹,这个运动轨迹被称为惯性运动轨迹。二是物质为了获得更大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运动轨迹,这个运动轨迹被称为积极性运动轨迹。二者被辩证统一于物质自身,物质也同时具有两种运动轨迹,(比如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公转轨迹既是地球处于太阳系这个惯性系统中相对太阳的惯性运动轨迹,从46亿年前到现在,地球远离了6.935×108 m,那么相对46亿年前的地球,现在的地球积极性运动轨迹就增加了π*(6.935×108)²m 。)
惯性系统:物质的惯性趋势较大,积极性趋势较小的环境。无论一个物质在惯性系统中的惯性趋势有多大,只要这个物质还存在,总有一天,这个物质都会在积累到足够的积极性趋势后离开,并去往下一个能为它重新提供较大惯性趋势的惯性系统。(比如,正在发射的火箭相对地球而言就具有较大的积极性趋势,等火箭燃料耗尽并到达了太空后,火箭就会在太空中形成较大的惯性趋势,此时火箭的积极性趋势就会减少,直到重新坠落会地球表面)。
整体:物质作为一个整体时,物质各部分会有规律的相互影响,某一部分对其他各部分的作用越大,该部分在整体的主导性越强,各部分的相互作用越大,该物质的作为整体的整体性越强。整体要相对来看,从太阳系的角度来看,各行星是一个整体;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各大陆板块是个整体;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人的各个器官、系统是一个整体。
物心学认为对一个物质产生作用既是对一个物质进行影响并获得影响后的返回结果。
物心学补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一部分?
总的来说,物心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了: 人除了社会性是物质以外,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不以社会性为主导的部分也是物质,它可以被把握,也值得被把握,在不违反社会性的前提下,人应该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
物心学强调批判的学习,所以遇到看不懂的就往后翻;同时物心学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所以本书前半部分方法论多,世界观少,各位物心学者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就可以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本书后半部分。
物心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计算机学(计算机的虚拟性与人心及其相似),心理学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