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和张倩商量着回昆嵛山那边的老家过年。张倩是想着让肚子里的双胞胎认一下祖,有光宗耀祖的意思。
从名份上说,张倩要是跟李勇结了婚了,最应该认祖的是江西那儿的老家。李家祖上是江西的,李英和苏薇生了儿子,回乡祭祖的场面很大。同一阵营的有头有脸的都参加了,穿军装的最多,光是少将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人。
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大到不能再大的事儿。
这样的祭祖搞得多隆重都行。
血脉的东西,谁不看重。
乡下的人,砸锅卖铁都要生儿子,就是为了血脉。
李勇和张倩一下子有了两条血脉。
张倩的二叔听到消息,可了不得了,整个家族一下子全动起来了。
别的不说,光是鞭炮就订了两三轮车。
家里的老房子赶紧收拾,炉子生起来,要保暖,金贵的血脉一定要保暖,不能冻着。
省机关服务局听到了消息,也紧锣密鼓地准备年货了。
省里一动,港城机关这边,王书记都亲自上手了,给市东区一个任务,市里统一搞一个烟花节,让惠宾楼准备放礼花的队伍。
文化局、史志办把年货的文化活动全提前放在了市东区。
就差把整个昆嵛山全装点起来了。
昆嵛山的民俗大集早早地开起来了。文化事业单位的馆员们直接上阵,摆摊卖民俗产品。民间的秧歌队,舞狮队,每天都演,还有,国粹京剧也下乡了。那位京城的名角,已经准备回乡演剧了。
走进新时代,不忘老传统。
胶东民俗文化年,大概就是从张倩怀着双胞胎那一年开始地。
只能说是大概,胶东这地儿,一代又一代地,留下了不少民俗文化的东西,每年,过年的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集市,都能看出胶东文化的味道。
胶东文化要比红色革命文化悠久得多。
有心人一直没闲着,多多少少地拉了一些赞助,做了一些有根在的,老传统的东西,传统文化没丢完,还是能保持住地,有些还发扬光大了。
不是所有人都只盯着钱,只想着闷声发大财。
腊月二十二,姜老太太、李勇、张倩、小蓉,衣嫂,上了惠宾楼新经理安排的面包车。李勇市北区滨海路这边的房子,张嫂留下,每天打理。
微雨燕也上了车。微雨燕把经理的职位交出去了,现在,是比较清闲了,就等着进友谊大厦的管理层了。
她现在是民俗文化接待组的副组长,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李勇他们这一家过年。
官方搞一个东西,不管什么事儿都要有鼻子有眼。
名义上是文化接待,实际却是给领导家属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
六辆进口的高档面包车披红挂彩地开出了市区,沿途,大红的灯笼高高挂。
最前面的两辆表演彩车上,有八仙过海的神奇演出。
难度跟杂技一样,演员们都吊着威亚飞来飞去地。
壮观。
张倩老家的房子,包括家族里那些人的房子,都收拾得特光亮,洒水扫街,沿途经过的村子都洋溢着过大年的气氛。
明天就是小年了,过小年送灶神上天报成绩。
村里的老先生给张倩的二叔家写了春联。
大门上是最经典的那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横批:修善修德
还有内门的一副: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横批:儿孙满堂
这字写得有根,写春联的老先生是颜真卿的笔法。春联写得饱满圆润,福气吉祥。
这过年话说得,特吉祥。
李勇和张倩都挺有满足感。
李勇感觉挺新奇。
他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在农村过年。文化局和史志办的同志们都有心了,把昆嵛山下张家庄的年味儿给弄出来了。
那些演节目的,都挺会演,内行。
村民都进出出地跑年。互相都乐呵呵地帮一帮。家家户户的过年的味道比往年浓多了。
与民同乐。李勇偷偷地想了四个字。现在的官儿,都喜欢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感觉,喜欢高级红酒,喜欢大把大把地收礼金,喜欢带着孩子去国外过洋节。
围着老百姓的锅台吃饺子有点儿太土了。
李勇和姜老太太却不一样,喜欢农村的味道,他们跟张倩一样,坐到了大炕上。
烧得热乎乎的大土炕。
港城电视台的摄影师给了个特写。胶东风俗文化年,电视台现场直播。还有港台记者也在录自己的视频。
港台那边喜欢一些小而有趣的东西,比如院墙上的拴马桩,那个画了迎客松的照壁墙。
人家喜欢有年代感的东西,新做的大红灯笼只是简单拍了拍。
开始上农家的大锅肉了。
第一顿年味儿大菜,清蒸大牛骨棒。
五头黄牛的量。
整个张家庄,每家的热炕上都摆上了牛肉大骨棒。
微雨燕坐到姜老太太身边,替老太太撸牛骨肉。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老太太是全省人的老太太,劳苦功高,待遇,当然是最高地。
张倩特别高兴,“今年这个年,真热闹,一会儿我看看电视台拍的全村人的镜头。”
“让全国人都看看,咱胶东过年,多有年味儿。”姜老太太也特别高兴,吃了不少牛肉,微雨燕给老太太准备了一些清口的黄瓜泥,萝卜泥。老太太牙口还凑合,还想跟李勇一样,直接咬黄瓜条。
咬了一根,却摇头。咬不烂了,只能用勺子吃微雨燕调好的水果泥。
村子里的村民,喜不自胜的吃,不用花自家钱吃的大餐,刻着劲儿吃。张家庄村民的这年前的第一顿大牛骨棒,真吃出了味道。
有些家,孩子多的,从中午吃到了晚上。
晚上开饭前,又要加年味儿了,先放一阵子的鞭炮。过大年前,预热一下。
市东区的烟花节也要预热一下。
先放一百万的烟花。
各家各户开始亮灯的时候,惠宾楼的新经理领着专业团队,就在村子前的土路上摆开了13门礼炮。
港城的官面上放的烟花,还是很费钱的。
费钱也得放。
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节日气氛的需要。过年,海边不放烟花的话,就看不出开放的海滨城市的荣耀。
放,13门礼炮放出的礼花弹,把昆嵛山下十几个村子都照亮了。本来家家户户都是张灯结彩的,就很亮了。
在空中绽放的烟花,把人脸照得特别亮。
秧歌队打出了喜庆横幅:五谷丰登,普天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