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见恨晚”来形容我和吴丽娟的相识,可能还有点贴切。
对于我这个少年天才,她早有耳闻。培养和发现音乐人才,固然是她事业的方向,但在她心中,又何尝不是有一个穿着礼服、站在舞台上高歌的梦想?
她问了我好多关于创作的事,关于何雅成名的事,我就当作是一次美好的回忆,毫无保留地讲给她听。我也讲了些自己的成长故事,讲了自己对流行歌曲的理解和体会。
她听得很认真,频频点头,这让我很高兴,看起来,她并没有美声和民族唱法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是我们能够谈得投机的前提。
她也讲了些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她希望自己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歌者,希望现代音乐能逐渐地生根发芽,希望百灵鸟歌唱团能兼收并蓄,不管是美声、民族还是通俗唱法,都在小小的县城里,成为一个标杆。
我们的交谈,是如此的欢愉,以至,她忍不住地向我露了一手。她清唱了《沂蒙山小调》,又意犹未尽地唱了《茉莉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听得我们三人也算是如痴如醉了。这专业出身的,毕竟不一样,声音底子好,唱功过硬,感情也到位。
“吴老师,您该去参加一些歌唱比赛!”
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看得出,她可能希望我与她有一些合作。
“嗯,小风,你说得对,只是,我并没有什么原创歌曲,我一直坚信,只有好的原创,才会有生命力!”
她也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这也没错,原创,才是艺术始终保持鲜活的良方。必须得承认,何雅今日的成就,与她歌曲的原创属性是分不开的。
我表示认同地点了点头。
“对,原创,未来的音乐出路,必然是在承继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所以,小风,如果,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得到你一些帮助!”
她说得很诚恳,这让我无法拒绝她或许的功利。
“行!”
我简短而爽快地答应了她。
只是,如果真有一天,她也站上舞台,唱起我的歌,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影响她今生的命运?而那个在前世里被连篇累牍报道的艺术家,还会不会出现?
一切,在我们相遇的这一刻,似乎就开始在变。当然,如果能让一切更好,我想,我何乐而不为呢?
“吴老师,其实,风哥不仅词作得好,歌也唱得好呢!”
这时,憋不住的马小红,终于又来发起助攻了。
这,是我没曾计划的。
我爱唱歌,也自认为音色不错,但爱好太多,我还没将它放在前面,也没计划这辈子走这条路。不然,这么久时间,我都没跟杜秋丽、何雅、Beyond、方晴他们联系,而且,还谢绝了《流行歌曲》编辑部的多次约稿。要说来,那次《七子之歌》与何雅的同台表演,早就让我已为大众熟知了,我要走音乐的路,或许,比一般人要容易。
“是吗?小风,那你得唱来听听哦!”
果然,这助攻起作用了。
吴丽娟朝我嫣然一笑,作出一个优雅的手势。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清了清已有些干的嗓子,摆出一副大腕儿的架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