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天早上,我们便出了旅店,开始四处查找林 斌的下落和消息。
“老板,不知道这城里有没有一个叫做林 斌的人啊?”
廖老疯子半靠着老板的摊铺,向他询问道。
老板诧异的看了一眼廖老疯子,但好像并不是因为他的穿着打扮,而是因为眼前这人的嘴里居然能说出林 斌这个名字。
愣了一阵子,老板很快就反应过来,连连点头说道:“倒是听说过这么个人,不过...你们几个找他有什么事情吗?”
廖老疯子灵机一动,一副悲痛的样子说道:“实不相瞒,我们是林 斌老家的人,他妈妈已经快不行了,估摸着就是这几天的事情,所以,我们才这么着急找他。”
老板听了廖老疯子的话,摆了摆手,笃定的说道:“那你们肯定是认错人了,林 斌早年间就父母双亡了,天下间叫林 斌的不计其数,兴许你们要找的那个林 斌和我知道的林 斌,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呢。”
听见老板这话,我好奇的追问道:“老板,听您话里话外的意思,好像很了解这个林 斌啊,难不成您和他认识?”
老板点点头,接着说道:“不光是我认识,全城的人都认识,提起这林 斌,那就没有一个不竖大拇哥的。”
“哦?老板您不妨仔细讲讲?”
廖老疯子眉头一挑,倒是被这老板的话勾起了兴趣。
我们出门的时间比较早,因此这会儿大街上也没有什么行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做什么生意,这老板四下看了一阵,见没有行人往来,左右他闲着也是无事,便搬来几把竹凳,开始给我们讲起了林 斌的故事。
“要说这林 斌呐,那小子还真是个痴情种,啧啧!”
老板一边说着一边感叹道,似乎极为佩服林 斌的人品。
“这话又是从何讲起啊?”李五在一旁好奇的问道。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这事情还要从林 斌进了城之后开始说起。”
见我们一脸期待的看着他,老板也来了兴致,讲起故事来那叫一个眉飞色舞。
却说故事的主人公林 斌,原本长在城外一户人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做的都是挥汗如雨的事情。
在这夫妻俩生下林 斌的那天,不知从何处来了个云游道士,那道士一见到刚出生的林 斌,便直言这孩子有文曲贵气,将来是个做读书人的料子。
老夫妇俩一听自然是喜不自胜,紧巴巴的拿出些银钱赏给道士,那道士得了钱,便满心欢喜的离去了。
其实这道士也不是什么高人,无非就是个跑江湖的,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他哪里知道这林 斌到底有没有文曲贵气,将来能不能做读书人,无非就是看见这户人家喜得贵子,借着道士的身份,上前说几句好话,讨个彩头罢了。
说者无心,可听者有意,道士随口的一番话,却在这老夫妇俩的心中埋下了一枚种子。
打那以后,老夫妇俩开始拼命干活,省吃俭用,给林 斌攒下一笔读书的钱。
虽说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甚至还可以说得上是贫穷,可是老夫妇俩却从来没有亏待过林 斌,吃穿用都是力所能及的最好,而且他们从来不让林 斌做任何的农活甚至是家务活。
林 斌也曾想过帮父母做些什么,可都被老夫妇俩拒绝了,理由就是林 斌的手以后是要拿笔杆子,拍惊堂木的,可动不得这些乡下的器具,长此以往的溺爱,这也造成了林 斌骄纵的性格。
就这么过了几年,眼瞅着林 斌到了读书的年纪,老夫妇俩拿出了大半的积蓄,打算给他找一个学堂,拜一位先生去读书。
在那个年头,读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的书籍都在那些大家族的手中把持着,穷人家里没有藏书,想要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只能找个私塾学堂,请先生教导。
几经辗转,老夫妇俩带着林 斌来到了城内的一家学堂,受了门房好一阵白眼,又说了不少的好话之后,这才能站在门外跟先生说上几句话。
“先生,您看我家这小子,也到了读书的年纪,从小就有个道士说他是文曲星下凡,要不您给瞧瞧?”
老夫妇俩怕先生不收,各种能想到的好话都往自己的儿子身上丢,先生只是捂嘴轻笑着,并未答话。
等这老夫妇俩说了好一通,嘴干舌燥的时候,再也没有什么好话好词,索性将躲在自己身后的林 斌推了出来。
先生大致的瞅了一眼林 斌,微微的点了点头,这孩子虽说还不通礼数,不过眼神灵动清澈,倒是一块读书的璞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反正他也不缺时间,倒不如就先教授着,若真是不成,在将其遣返,想必这夫妇俩也说不出什么毛病。
先生起了爱才之心,索性就答应了老夫妇俩的请求,将这林 斌留在了身边。
当然,最主要的是先生动了爱财之心,他们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虽说做农活攒不下多少的积蓄,可是老夫妇俩长年累月的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倒也十分可观。
交了一大笔的束脩费,这老夫妇俩便放心的当天离开了,而林 斌则是被留在了学堂,跟在先生的身边学习。
至于为什么老夫妇俩不再陪自家的宝贝儿子说说话,那是因为交了一大笔的束脩费用,家里已经剩不下什么钱了,他们要赶紧赶回去,给林 斌赚取生活的费用。
就这样,林 斌在城里的学堂待了下来,这一待,几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见惯了乡下事物的林 斌,突然之间来到城里,自然是看见什么都感到一阵的惊奇,并且很快就爱上了这个新的环境。
而且学堂的同窗好友们也没有瞧不起这个乡下来的学子,反而是热情的接纳了他。
跟着先生短短学了两年,林 斌便一举考上了童生,消息传回到家里,老夫妇俩笑得嘴都合不拢,逢人便夸自家的孩子有多么优秀。
又学了三年,有些心浮气躁的林 斌就参加了秀才的考试,没想到,竟然还真的让他拿回来一个秀才的功名,虽然说名次只是垫底,可是能以如此的年纪考上秀才,也算是殊为不易了。
一时间,林 斌便在这城中名声大噪,前来交往观瞻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