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漂在青凤(九)
书名:风雨丽人路 作者:燕笑语 本章字数:3002字 发布时间:2023-01-04

天空飘着细雨,齐莹不知自己该到哪儿去?思前想后,她call了卢运军,说了自己的情况,难以启齿的话终于还是被她说了出来……卢运军在电话那头二话不说:“来吧!”


齐莹落泪了,卢运军是个男孩子啊!在她走投无路之际,是一个男孩子“收留”了她,泪水滂沱,模糊了她的眼睛,雨越下越大,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夜幕降临了,齐莹一边流泪一边叫了辆车,司机是个小伙子,很好心的帮齐莹上楼拿了东西,回望“星汉纸品”的厂牌,看着五楼那间曾经给过她梦想和欢笑的小房间,齐莹又落泪了……


这是1994年的12月19日,青凤还是初冬,但齐莹觉得这个冬天特别冷……


卢运军在单位门口等了齐莹很久,齐莹的车子一到,他就帮着把东西卸下来,放在那间空着的原本是要放杂物的小房间里。


卢运军又搬出一张行军床,对齐莹说:“你住卧房,我住小房间。”


齐莹坚决不肯,已经麻烦他这么多了,怎么可能再让他住小房间呢?


一夜无眠,早早就起了床,出了门。天很冷,骑着车子在整齐而干净的星光大道上,看着和她一样匆匆赶去上班的人们,齐莹在心中暗问:所谓的都市生活就是这样的吗?这就是她一心向往的都市生活吗?


齐莹仍第一个到报社。忙碌了一天,也只有在工作中齐莹才能忘记自己的处境。


22日是冬至,晚上下班后,报社里的同事都回去了,空荡荡的报社里只剩下齐莹一人。她拿出一袋快餐面,准备用开水泡泡。


电话响了,是卢运军打来的。


“今天冬至,你回来吃饭吗?”


“今天我要加班,不回去吃饭了,已经在报社吃过了。”齐莹谢过了他,有股暖流从心底流过。


加班到很晚,回到卢运军住处外边,正准备用钥匙开门,忽然听里边有人在说话。 “……傻小子,知道你同情人,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很多街头街女都这样,装样……”好象是卢运军单位里的几个男人。


“她和那些人不一样……”这是卢运军的声音。


听着听着,齐莹真想掉泪……她知道,这儿只是过渡,她必须尽快想办法搬走。


那些日子,她借住在卢运军那间几平米的杂物房里,下班后不多的时间里,她读那些励志向和心理学的书。在书中,她开始重新理解自己的处境——生活中的磨难,会是一种财富。


阅读让她感到充实,也让她汲取了力量。读累了她就沉沉睡去,等待第二天的重启。


12月底,收到两封来信。一封是《冀中青年》杂志的编辑齐东晓的来信。信中写道:


人生在世的确不容易,你的体会目前可能比我更真切。我不敢想象我处在你的情况下,是不是会比你更好。所以,在今天我就要在目前条件下,尽力施展自己的努力。以求得更坚强的生活支持。明年的考试是重要的。也是有改变人生轨迹的可能的。不知上天会怎样安排我的人生之路。


如果能如愿以偿,我也许会失去即将到手的住房和目前还比较安适的生活,但我不后悔。能有机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哪怕失败,我也很高兴。


生活会教会人很多东西,学生时代的许多想法也许随着环境的变化渐渐淡去。但我认为,只要拥有热情,虽死无憾。这些年来,我失去的很多,因为自卑。所以不愿再错过机会,也决不会第二次去体验自卑。你是一个有主见的姑娘,有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认输。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真希望明年会如愿以偿。到时我们一块儿庆贺。


虽然你目前可能比较困难,不过,我相信,只要你坚持一、二年,情况一定会有改变。


希望能经常收到你的消息。”


 

另一封是凡一民大哥发自平城的信。


信中写道:


“接到你的电话有点‘意外’。不过我想你能想到我,我已很满足。昨日的朋友已悄悄地离去。时光洗刷的日历情谊,或泛黄或漂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求永久,但求曾经拥有。这是某个时段流行的一句话,但心里难免一丝惆怅,知己难求,何以致远。


  我渐渐地把自己的心绪靠拢,也许我注定向往着一份淡泊,与世无争。这样想着,我是无法与现在的社会并肩而行了。我还是走我的路罢了,我将认真地成个家,以停靠我的心,在不久的将来。平城可能不再有梦(《中国青年报》有文“平城有梦”),我也已很现实,但我仍需一位有梦的朋友,祝你梦想成真。”


 

两封信抚慰了齐莹漂泊无助的心,让她重燃起对未来的希望。齐莹为拥有这样的朋友感到欣慰。


心情忧郁,但几乎没有多少时间令她多想。1月7日和8日青凤将举行95冬季人才交流洽谈会,她想尽力做一搏,她想找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至少是能提供住处的单位,不想再如此漂泊不定了。


哥哥从深圳给齐莹寄来了400元钱,200元齐莹留着,200元齐莹拿着,到医科大学交给了哥哥的女朋友。把钱交给哥哥的女朋友的时候,她眼圈红了,齐莹眼圈也红了,哥哥在深圳处境并不好,工资也不高,两人也和齐莹和刘春一样,相隔两地。两地相思的个中滋味齐莹再了解不过了。


12月31日晚上,和刘春通了长话,两人聊了一会,互道新年快乐。然后齐莹和师兄严勇在星光大道的大钟前迎接新年钟声,大街上聚集了不少和他们一样迎新的年轻人。新年钟声敲响了,人们纷纷击掌祝贺,齐莹在心中祈祷着来年能好运。


1995年来了。


1月6日早晨上班,齐莹发现报社里多了个30多岁的男人,她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中午的时候,程青竹找她谈话了。


“两个月下来,觉得你不适合做编辑,希望到下个月试用期满三个月之后你能离开。”他倒也不拐弯抹角。


“我这里需要的是能给我带来实效的人。如果要待着也可以,但是工作要调整,就是专职拉广告。”想必他当初这么爽快地让她进报社,是早就想好几个月之后如何安排她的工作的。


早上齐莹看到的那个30多岁的男人就是接替齐莹的编辑工作的。齐莹心中也已经动了要离开的念头,200元的工资,也没住的地方,确实没什么好待的,让她专职拉广告,这个想都不要想。


她不认为自己不适合做编辑,她现在的画版已经不错了,连最挑剔的老尚,也说她“画得基本上过得去”;她编发的一篇文章,还被《北京周末报》转载了。她也不过只做了两个月的编辑而已。


报社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背景,美编的丈夫是美术出版社某个部门的负责人;第四版编辑刘月的丈夫是电视台的。柏敏的丈夫是州直一家单位的,现公派在美国,她本人是她丈夫单位的领导介绍来的。老尚虽背景不明,但肯定也有动不了的关系。只有她,最好拿捏。


她没有为自己辩解,默默地离开了办公室。


培根说过: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毕业半年的经历告诉她,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没关系,只要自己不否定自己,永远相信自己,那便没有什么东西能打败你。


1月7日一天,齐莹拿着材料跑了人才交流会。好几家媒体都在招人,《青凤青年》杂志、《青凤少年报》、《青凤电视报》,都是招聘的形式,不解决住处。


齐莹想找那些能转关系能调入的单位,看了两天,只有远郊的两所乡镇中学要招语文老师,但她不甘心去。


最后,她把材料递给了《青凤青年》,负责招聘的是编辑部的主任,他听说齐莹读师专时曾参加过《青凤青年》举办的作品点评会,还在《青凤青年》上发表过诗作,很感兴趣,对她说:“回去等好消息吧。”


8日,齐莹继续跑人才交流会。她看到市鸿利电风扇厂要招2名文科公关,牌子上写明这是家国营工厂,试用期满可以调入。摊位前站着好些咨询的人。


齐莹凑上前问:“工厂有住的地方吗?”


“我们有职工宿舍。试用期满会解决住处。”


“试用期多久呢?”


“一个月。”


“这是我的材料,我觉得我符合你们的招聘要求。”齐莹说。


招聘的人是工厂人事科的负责人,他看了齐莹的材料,很感兴趣,“你先填个表。”


齐莹填好了,他说:“你回去等消息。”


齐莹想:这就叫“天无绝人之路”。


她不想再过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了,只要是能调入,能解决住处的单位,她都愿意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雨丽人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