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说说小段和小丘之间的事儿。
童年时的兄弟,从落难相逢,到桑园村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学习,形影不离地生活了一年多,当时的感情很好,和亲兄弟没有差别。在一般的故事里面,童年伙伴倘若长大再相逢,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最初是如何想的,似乎二人一直有着甚为紧密的关系。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二人渐渐地变成路人了。
写得慢的好处就是我有足够长的时间来慢慢揣摩每个角色的心理。小丘和小段其实从一开始就有着显著的性格差异。小丘内敛,小段外放,小丘坚强能忍而小段乐观活泼。其实作为孩子来说,小段恐怕更容易讨人喜欢些。但小段好玩儿,读书比小丘差多了,所以黄先生肯定是偏爱小丘的。但因为是孩子,只要有感情在,相处总是融洽的,日子快乐地一天天过。
分别了许多年,二人再次相逢的时候,差别就真的很大了。小段跟天师在山习武,被照顾得很好,也学到了一身不错的武艺,可毕竟成长环境非常单一,师出名门辈分又高,他的心理一如当年一样的单纯,意气风发。他的生活也没什么经济和心理压力,除了想在江湖上能有一席之地自由施展,没太多别的念想。小说里我处理得有些差强人意。因为不想生出太多的枝节,小段的很多事情我都只是一笔带过了。而小丘经历过许多人事,为母亲报仇而不得的伤心事一直压抑在心里不得解脱,所以根本不想混江湖,而是正儿八经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小心翼翼地为自己开辟一条生存之道。
二人相逢时,小段已是个颇具名声的侠客,而小丘却是小段看不惯的官僚阶级。只此一条,倒还罢了,虽然道不同,也不必太介怀,毕竟感情还在呢。可最大的问题却出在,小段发现,小丘不仅仅读书读得学有所成,还有着复杂的过往,武功受一代高人指点,想必不在他之下。相形之下,他这个所谓‘侠客’,实则没什么真正的建树。
这里就隐隐地道出了小段的心胸狭窄。也许在小段心中,小丘一直就是那个身体不大好,道理懂得多,经常闷声大发财的多心眼,而他则是那个除暴安良光明正大的大侠吧。直到再见面才知道,原来这个体弱多病的兄弟如今已然大变了模样。写他的冷淡,我想说,他疏远小丘,不单单是道不同,而是潜意识里面的排斥,可能还参杂着一点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嫉妒。所以那时指责他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客观因素在次,主观上不能接受事实而不愿去探究真相才是更主要的因素。
若说小段对小丘有没有情分,一直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丘那样纯粹。小丘此人心有九窍,人前白脸黑脸都是游刃有余,狠毒辣手起来也不含糊,但是,若是对人有真感情,那倒是不参杂质。小段则有些相反,心思不多,直来直去,但感情却是要纠结于境况的。在春霖山庄见面时,他已经知道,小丘的处境很困难很危险,这时候他的态度就缓和了许多。将心比心,他自己真活得很自在,实际上比小丘有福气多了。
再一个转折点,就是杭州大会时,当时小丘刚死里逃生,官场前途尽毁,被迫混黑道,生活依旧艰难,而小段则在经历过之前许多场合后才真正看清自己的实力,并明白,他做不了大英雄,平静安稳的生活才是最终归宿。这时候,二人的关系就趋于平淡自然了。我没有做太多的描述,之后也没有再交待小段的事。我想,多年之后怀旧且一厢情愿的小丘肯定还惦记着小段的,而小段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偶尔想起幼时兄弟,曾今的不快和纠结早就烟消云散了吧。
小时候的友情多是基于封闭环境下那种近乎于亲情的单纯情感,而长大后的友情靠的更多是性格上的吻合。小丘和无为的兄弟感情就和小段迥然不同。无为也单纯,两人也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共同生活。不同的是,无为理解小丘的想法和心态,虽知道兄弟和自己不一样但一直都以无差别心对待,而小段却无时无刻不看见兄弟和自己的不同并认为差别是重要的,是本源的。所以,小丘和无为才能做得一辈子的兄弟。
少时的情感最是单纯美好。倘若小丘和小段不是在幼年相逢,那一定是完全做不了朋友的。这两人的默契度,还不如小丘和那个贪生怕死的滑头陆长卿呢,更不用提樊瑛,祁慕田之类的。
岔开去说些别的。
第一章原本不叫做“桑园旧友”,但因为桑园村对于我而言,是个一语双关的词,承载了不少对于过去的念想。我的人生中有一个真实的桑园村,和一个真实的桑园旧友。
我是个极端怀旧的人,某年某日独自一人跑去故地重游,那桥还在,虽然早已变了模样,桥两边的景象已经沧海桑田了,看得我只会傻笑。只有那条河和河边的两棵老树还在。桑园村原本是小时候居民区后面一条小里弄的名字,那里有纵横交错的狭窄小巷,井边的老树昏鸦,和小巷里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之前还幻想,不知那块旧路牌是否还在,结果跑去一看,自然是早就没了。灰溜溜出来,打回现世。
庆幸,我的桑园旧友和小段不一样,没他那么纠结小心眼,是个可爱的姑娘。不相为谋有那么点儿,疏离的缘由没那么的令人糟心,所以,我还是抱着一丝念想,希望这感情能够延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