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的清明节,作者徘徊在镇江的西津古渡边,时不时想起,来此地春游,其实还有个缘由。
当时写故事的时候,写到1458年春天,杭州大会之后,因缘巧合中,小丘小恒无为东方,在镇江碰面了。当时无为本着仗义,东方本着些愧疚送白家一行回祖茔,在西津渡歇脚等待过江,正值万物生长的清明时节。于是,笔头一偏,写了一段闲文。
东方因为身份尴尬便拉着无为出去吃饭闲逛,本是无心,却免不了勾起了无为心中纠结不清的念想。
二人1456年深秋初遇京城,当时的无为虽然学识好武功好,但社会经历极其简单,基本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乡下青年,一下子遇上见多识广,聪明顽皮又有些脾气的富家小姐,立马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无为之前的生活中不曾出现过重要的女性,再者,他是个自幼出家的道士,所以这点点情感起初便不明不白地放在那里发酵了。
东方和一般女孩子不一样,从小当作男孩儿在镖局放养,惯和人称兄道弟。所以,刚认识的时候,根本就没觉察到无为对她有意思。什么时候发现的,估计在去河南找神偷时,隐隐应该有感觉到,但因为自己心大,无为又过于纯洁,所以就这么心照不宣地一直做着好朋友。事实上这二者的关系中,无为注定是受苦的,因为东方自始至终就没有动过心。
作者写着写着,挺替小道士难过,但那有什么办法,入世就是历劫。东方这个劫,无为遇上了就得渡,不渡不成材,好在小道士道行颇深,没有在红尘中迷失了方向。东方当初要嫁人,无为选择远走逃避,逃了很远,却机缘凑巧地又绕了回来,帮助她逃婚。清明时节这段,就是在逃婚之后,东方和家族断了关系,与无为一起行走江湖之际,透视无为内心的又一小节。
之前在华山顶上无为其实已经在本质上想通了,喜欢就喜欢,光明正大,既然无所求,那也不用刻意去回避。而东方此时心中也很明白,所以依旧豁达开朗地与之相处着。二人皆非凡品,若是一方差那么一点儿,这段平衡的关系肯定维持不下去了。
后来,作者笔法模糊地把东方和司马帅哥安排到一起去了。这个司马帅哥虽然也是个心性很纯粹的家伙,但可不似无为那么温厚,所以,估计生活起来少不了磕磕碰碰的,而且作者在没有写出来的后续故事里为这段婚姻安排的结局并不理想。但是,无为和东方的确是做了一辈子的挚友,东方的女儿还成了无为道长的学生,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