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原文]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这是三国演义给出的长坂坡战后赵云的技术统计。
作为一部描写烽火连天、群雄纷争年代的长篇小说,战争一直是主旋律,但对于武将个人的战斗表现作出统计却是独一无二的。
最初几次读书到此,对小说里记录砍旗夺槊这些动作不甚理解,认为无非是为了刻画赵云英勇无敌形象的需要。
后来又读了几次,越读越迷惑。
试想,乱军之中不集中精神冲阵突围,去砍什么大旗,明显不务正业。况且毕竟在战场上不是闲庭信步,就算视周围敌营兵将如草芥,留点力气最后喊“翼德援我”的时候底气更足一点不好吗?
更可气的是夺槊,设身处地想一想,对手再不济,劈手夺他的槊也要比一枪捅死他要凶险的多,还夺了三条,那要费多大周折,这仗打得太花哨了吧。考虑到当时可能还抱着阿斗这个孩子,赵云有意在大军中进行才艺展示的可能性也不大。
随着以后陆续读到了许多分析战斗场面的文章,渐渐的感觉到老罗在这儿的描写有学问,用很显浅易懂的技术统计其实入木三分的刻画了赵子龙智勇双全的艺术形象。
我们来分析一下,“赵云怀抱幼主”,以这种战斗状态出战注定了赵云不能逞匹夫之勇,击败、牵制、示威、诱敌都不是战斗目的,保持有效战斗力,保证自己生存,保护幼主逃命才是人间正道,这种情况下,能跑则跑,杀人成次要的了。
而且还要“直透重围”,说明当时的环境异常凶险,逃脱没有捷径,恶斗意味着消耗和死亡,几场闪击,速败和秒杀挡路的敌人冲开缺口跑路是最理想的情况。
赵云在令人窒息的战斗氛围中显示出优异的心理素质和极高的思维水平,迅速做出了最准确地判断。以赵云的武艺和智商,理论上最理想的情况出现了,赵云劈波斩浪式的前进,敌人潮水般的两边退开。
但曹操的军队岂是吃素的,严整的军纪、高昂的斗志证明了剿灭群雄的实力,迎着单枪匹马的赵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叠叠无穷无尽。
换了张飞的性格说不定大喝一声力战而死;
换了关羽说不定会在曹操惜才张辽劝说之下提出三个条件后投降;
换了马超说不定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丢下刘禅,趁敌军争抢混乱之机逃脱;
换了黄忠看看招架不住,即将力竭之际遇寻觅而来的子龙将军解围,子龙亲自护送出阵......
扯远了,绝境中,作为刘备首席保镖,赵云体现出他性格谨慎、处事细腻、眼光锐利、行动果断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综合起来用了0.01秒的时间在大脑中作了数据分析和处理,瞬间让赵云发现了曹军的的要害——大旗,正是由于高处旗帜的指挥,使赵云打到哪儿,曹军就涌到哪儿,根本无法破围。
于是,赵云调转方向,去砍大旗了。曹营随即又竖起一面,又被赵云砍倒。后来的结果大家已经知道,曹军雷达失灵,丢掉了目标。
赵云的突围过程异常艰苦,“杀死曹营名将”就有“五十余员”,更不用说普通士兵手刃了多少。就算赵云是大力金刚,天神下凡,他的枪也受不了这样强度的拼刺,与这么多人的铠甲和骨骼软磨硬碰,鲜血腐蚀,就算不断,枪头枪刃也早就磨损了,恐怕连皮革都戳不透。
当年曹营首席猛将、武力担当的典韦在丢了双戟的情况下,又把步卒的腰刀砍缺了,只能光荣就义。但赵云的武商明显高出典韦不止一个档次,兵器磨损了不趁手怕什么,咱是有绝活的,空手夺白刃,拿来主义,敌人就是武器库,戳断了再抢,抢完了就戳,戳断了又抢,一共抢了三条槊,可见战斗场面多么惨烈。
这儿要说明一下,槊和枪是同一类型的兵刃,曹操在赤壁夜宴的时候就曾从侍卫手中取槊吟诗,可见当时的槊是与枪一样常见的武器,在三国有可能指的是同一种,赵云用来十分顺手,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赵云只夺槊,而不夺刀或者双节棍。
三国演义将长坂坡之战赵子龙的表现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一番,一举奠定了他超一流武将的地位。这最后这短短三十六个字的战后技术统计才是点睛之笔,蕴藏子龙将军的大智大勇,武力排名若算上临阵机变,其他超一流武将恐怕只能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