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公司的代表法贝尔很快来到榆林,是李志行亲在到太原去接的,顺便带他参观了自己在山西的矿山。
李志行对法贝尔的接待,一如对埃里希一般热情,带他参观了自己的各项产业。
但很可惜,法贝尔的结论和埃里希一样,这里做不了什么。
不过因埃里希的帮助,法贝尔仍然卖给了志行一套小规模的炮弹生产线,并答应派技术人员指导生产。李志行为此支付了120万大洋的大价钱后,设备立刻开始发货。
原来,这些设备竟然就存在上海。
但李志行仍然不死心,他还想获得重机枪的生产技术,所以李志行极力结交法贝尔,使法贝尔对李志行的好感急剧提高。
李志行甚至实施了他的“拉拢”行动。他拿了一张20万大洋的银票,想向法贝尔行贿!
法贝尔先是很惊讶,然后笑着说“詹姆斯,我和中国人打交道已经很多年了。要知道,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向中国的官员行贿。但没想到,今天,你却来向我行贿。不过,詹姆斯,我不会收的。”
李志行看着法贝尔,心里在迅速思考这个洋鬼子是真的清高,还是这只是收钱的“前奏”?
法贝尔仿佛看出了李志行的想法,他笑着说“詹姆斯,其实我和埃里希是好朋友,那套炮弹生产线,就是在他的劝说下卖给你的。埃里希已经跟我讲过你的情况,我对你振兴自己国家的理想十分敬佩,但我是克虏伯公司的高级人员,这关乎我的荣誉!”
这话把李志行说得脸红,没想到今天在这个德国人面前丢了脸,但不能让德国人从骨子里看不起,于是李志行诚恳地说“哦,对不起,法贝尔,我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玷污您的荣誉,我向你道歉!可我想,我的心情你是可以理解的,我的国家太弱了!一直在遭受欺负。是我太心急了!”
没想到法贝尔听后,却认真地说“我的国家现在也在遭受欺凌,我理解你。并且,詹姆斯,你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我决定和你做朋友。”
随后,两人像重新认识一般,法贝尔将李志行当做了真的朋友。他给李志行提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在法贝尔的建议下,李志行又从克虏伯公司进口了一个小炼钢炉和一条小轧钢生产线,这里包括几种特种钢的炼制方法!有一种特种钢,甚至勉强可以达到克虏伯炮钢的标准!
最后,法贝尔说“詹姆斯,希望你能尽快发展,等你有了基础,我们可以考虑进一步合作。”
这样,李志行终于即将拥有炮弹生产能力。
按工程的进程,也许需要一年或更长,但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算是个创举。
志行调了学机械的英国留学生萧骥到榆林,任兵工厂的副厂长,总管兵工厂建设和钢铁厂建设的事。
萧是之前陈佳伦推荐的,在汉堂已经干了几年,表现很好,所以让他先把事情抓起来。
随着军火陆续到陕,志行的队伍被完全武装起来,以前没炮打的吴克仁和王冠英,这一下炮多得不得了,简直要幸福死了!
尤其施罗德M1919 75mm炮,一下有了15门,这可是最好的炮!此时,75mm的炮一般只有师一级编制才有!而且,象施罗德M1919这样的炮,全中国都没有!这两人幸福地连贴在炮管上,摸着炮身怎么也摸不够。
李志行将两人一人踢了一脚,笑骂道“行了!别搁这丢人现眼!你俩可给我把这炮用好了!多练练,别舍不得打炮弹。这玩意是好东西,可也别被当了摆设!”
这两人马上稀眉笑眼,点头哈腰,连声说“老大,你放心!我们保证,以后战场上只要咱这炮一响,就没有别的炮能响!”
“别光顾这个呀!每个连还有4门迫击炮呢!你训练的人到底行不行?”
“行!行!我手下的弟兄个个都是男子汉,个个都行!你们说是不是?兄弟们。”
炮兵们齐声大叫,“报告团长!我们是男子汉!我们一定行!”,喊完后哈哈大笑。
妈的,吴克仁和王冠英这两个货!以前咋没看出来呢?把一帮兵训成了流氓……。
等李志行走后,吴克仁和王冠英两个货竟然又赶紧去摸大炮,炮兵营的其他人,则自觉按职位高低,在后面排起队,等着长官摸完了自己再摸……
和炮兵营一样幸福的,还有骑兵营,因为骑兵营70%都配了冲锋枪,30%配了马枪(步枪的一种),火力搭配。
并且,骑兵营人人都配了一种特殊武器----“蟒枪”!
这“蟒枪”其实就是高老爷子设计的长枪,只是志行让骑兵试过后,又将长度增长了一些,平时折叠起来挂在马背上,一旦子弹打完,则长枪在手,如黑蟒出洞。
这些骑兵,现在都是李志行的徒子徒孙。因为全军的“蟒枪”枪法,都算是李志行教的。
在步兵中,“蟒枪”只是配给持冲锋枪的士兵的,平时像子弹袋一样背在背上……。
“蟒枪”枪身,李志行特地让使用了钢管,这样既坚固,又可以降低士兵负重。整个“蟒枪”连上枪头,全重才2.2kg,并不增加士兵多少负担……。
唯一遗憾的是,志行原本想让刘利生对枪身镀氧化膜,这样在战场上长枪就没那么扎眼,可以减少士兵暴露的机会。但没有实现,因为太贵了!
刘利生汇报说,镀一根至少需要两块大洋。
两块大洋贵吗?
贵!因为“蟒枪”是打算以后大规模装备的武器,两块大洋太贵了!能省一点是一点,毕竟“蟒枪”平时都被藏在布袋里,没那么容易被发现。
步兵每班都配有2杆狙击步枪和4把冲锋枪。每排都设有一个轻机枪班(4挺枪)。每连设一个重机枪班(4挺枪),一个迫击炮排(4门炮)。每营设轻(12挺)、重机枪连(8挺)、迫击炮连(12门)。团级设有炮兵营,炮兵营下设两个山炮连(分别有8门和7门施罗德M1919)、两个迫击炮连(各12门)。
按这个火力配备,营级单位其实就很有战斗力了,甚至可以用来攻城!
这么豪华的装备,全是因为李志行现在军火多!没错,装备完部队,还有很多军火富裕,被李志行秘密藏了起来,等以后慢慢用。
……
虽然部队训练很忙碌,但李志行还是将严重、王冠军、朴成功三人抽了出来,去执行一个特殊的任务。
什么任务?毕业季要到了,去保定军校招人。顺便带上两幅齐白石的画去联络一下清河军校的潘庆云,又该往那里送学生了。
这三人带了两个班的士兵,意气风发地上路。之所以还带了士兵,是因为这次拿的东西太多。
李志行打算捐赠给保定军校每位老师一件军呢大衣,大衣的样式是仿德式的,束腰高领,镀金的大扣子明晃晃的,内衬是军绿色的拷绸,非常漂亮,估计没人会拒绝。大衣的袖口内里,都绣着一个篆体的“汉”字。
没错,这是汉堂服装公司的商标!李志行就是想让老师们天天穿着,成为汉堂在军校的移动广告。
老师们会收吗?
严重先拿了志行的亲笔信去找了尹凤鸣老师,而后尹凤鸣老师带着严重找了校长杨祖德。杨祖德问了问志行的近况,就笑着同意了。
然而,招人情况却不理想。
所谓“不理想”,是只招到了十几个人,而那些日后声名显赫的将领,一个也没招到。
并不是因为志行给的条件不优厚。李志行的条件是:来了就给少尉军衔,拿上尉薪水,先当班长半年,不出大问题即转为排长。
之所以要先当班长,是因为志行从班长起步,深感班长的重要性,只有当过班长才能深入了解士兵的脾性和特点。
这一点成为志行队伍日后招收军校生的一个规矩。
这条件其实挺好的。
也不是因为志行的事业没有希望。王冠军刚毕业一年,已经成为少校营长,严重也是少校,朴成功低点,也是上尉连长。这上升速度在国内也少见。
“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第6期学生里南方人太多,很多学员是被南方政府送来进修的,毕业后自然要回去,尤其是那些广东学员。
另外,此时的南方是革命圣地,很多学生本身就想去。志行的条件虽然优厚,却抵不过这些有志青年对理想的追求。
这是一个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问题。在这方面,李志行还啥也不是。
严重发电报汇报了招收情况。志行叹了一口气,让他好好把学弟们带回来:十几个保定毕业生,也不少了。
……
戴庆这只“猴子”,被李志行送进了留学预备学校。与戴庆一起的,还有两个戴庆的好朋友,一个叫钟高鸣,一个叫高慈航。
话说,志行一直想送戴庆出国去学飞行。但送到哪国去学,志行却一直没找好门路。
按说找老海龟秦国镛和厉如燕帮忙最合适,因为这两人都在国外学过飞行。但志行现在却倾向于送戴庆去美国:美国在腾飞,英法国力都在下降,送戴庆去美国“结结缘”,说不定对以后有好处。
于是,志行又向法兰奇求助。
之前他曾就此事问过法兰奇,可法兰奇说美国没有空军军校。美国空军的历史他也不清楚,所以又想碰碰运气,万一新成立了呢!
结果法兰奇回电:美国现在仍然没有。但又说若志行实在想派人去学,可以考虑到美国的民间航空学校去学习,例如海蒙德斯港的柯蒂斯航空学校。如果去这所学校,他可以帮上忙。
法兰奇在这里没有细说。其实,这所柯蒂斯航空学校,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了,美国军方很多飞行员都是这里的毕业生。还有,美国海军与该学校创始人格伦·哈温德·柯蒂斯关系良好。
说起这位格伦·哈温德·柯蒂斯,乃是美国航空先驱,飞行家,著名飞机设计师,也是美国第一位驾驶自制水上飞机实现水面起飞,并安全降落的驾驶员。他创建了“寇蒂斯飞机公司”,主要制造水上飞机,美国海军是他的重要客户。
那好吧,就去那个什么斯的学校!不过,志行要求戴庆再从在南苑参加培训的汉堂人员中,挑选个“志同道合”的,与他一起去。
结果,戴庆这厮似乎在南苑混得很好,不但在汉堂的人员里找了一个,还拐带了一名南苑军校的学生,名叫高慈航,连同汉堂那名叫钟高鸣的学员一起,带到榆林来见李志行。
李志行见过之后,对其他两人都很满意。但高慈航却是现役军人,有些不好办。但高慈航受戴庆蛊惑,一心想去。
志行思考再三,给秦国镛去了封信征求意见。
秦国镛理解志行想振兴中国航空的想法,就放行了。志行不好意思,又给航校捐了1万大洋。
于是,戴庆带两个被他“蛊惑”的好朋友,一起进入了“报国寺留学预备学校”学习,等美国疫情一结束,就去留学……。
也许是由于猴子这厮的离开,也许是马易尔给坐飞机上保险的主意起了作用,“大华航空公司”的生意竟然好了起来……。
处理完戴庆的事情,过了几天,那个回民小伙子马明经来了榆林,他是来给李志行送翻译的部分《古兰经》的。
李志行接待了他,将自己从英文版本翻译过来的与之比较,并和马明经探讨……。
马明经在榆林住了好几天,李志行总觉得马明经好像有什么心事,就开口询问。
马明经犹豫了一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抬起头大胆地说“李大哥,我想离开一段时间。”
“你要去哪里?”
“我想去朝觐。”
所谓“朝觐”,就是指到伊斯兰的圣地麦加去朝圣。是伊斯兰教为信徒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每一位有经济实力和体力的成年穆斯林,都负有赴麦加朝拜的宗教义务。所有穆斯林,无论男女,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麦加朝觐一次。
朝觐在伊斯兰教中功德很大,先知曾说“举行朝觐或副朝的人,就是等于来探访真主,如果他们向主求助,真主定会准许,如果他们向真主求恕,真主也会准许的。”,“谁在我归真后探访我,同我活着探访我一样。”
马明经自从开始翻译经典,想去朝觐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现在终于忍不住了。
“哦,那你准备怎么去?”
“我想先走甘肃,再经新疆,然后出国,最后到圣地麦加。我打听到以前有人这样走过。”
“哦,这条路可不好走,估计会花费很多时间。”
“可能会需要1年。所以,我想请您帮我照顾我的妹妹。”
“哦”,李志行沉吟了一下,“那你有钱吗?”
“有,我已经积攒了100块大洋,还给仁娜留了些钱。”
100大洋想走这么远的路?也许可以,但必定十分辛苦,也有可能死在半路上!
李志行对这个回民小伙子感觉不错,想帮帮他。所以说道“明经,你其实可以选择另一条路,从上海坐船,大约半个月就能到巴士拉,再有几天,就能到麦加。这条道快得多。”
“可那样我的路费不够。”马明经红着脸说。
“哦,明经,先知曾说:敬畏是最好的路费。只要你敬畏,就一定能得到充足的路费。我这里刚好有一份工作要做,你愿意帮我完成它,来赚取朝圣的路费吗?”
马明经犹豫了一下,最后说“我愿意,谢谢你,李大哥!”,然后向志行行了个礼。
志行交给马明经的工作,是整理自己的翻译稿。李志行翻译的很快,比马明经的进度超了好一大截,马明经整理的时候也可顺便学习。
不过,这已经是李志行翻译之后的作品了。
译经本来就是这样,一旦翻译,就会有不同,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因为毕竟圣人已经离世很久,谁也无法确保自己的解释就是圣人本来的意思。
最后,马明经认真地完成了整理,并提前学会了一些经文。由此,对李志行更加尊重了。
然后,他如愿启程去朝圣了。
志行让西安的段青帮忙照顾马明经的妹妹。有段青照顾,马仁娜断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生活也不必担心。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本有“贫僧”之志的马明经,受到了李志行的干预,坐了着轮船上豪华的“大菜间”,去朝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