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松茂很重承诺,他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为李志行整理资料,最后将结果交给了志行,没有要一分钱,尽管有些人员其实是他花钱请来的。
李志行非常感谢,但现在先做事情最重要,如果不能成功建厂,也辜负了项松茂的辛苦。
项松茂提供的结果比较完备,除了李志行要求的内容外,资料中还添加了各种药品的建议产量、以及一些药品的主要原料成分及产地,这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
李志行看着资料不住点头,不过他又从名单中划去了不少药品,例如鱼肝油之类的保健药,他目前只想做最必需的。
随后,李志行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田钟岐,那就是想借此机会,在中国建造一所西药厂。美国那边的事情,想让田钟岐负责。
田钟岐接到这份电报后,非常不安,因为这件事情实在太大!涉及的资金估计会上百万美元,他实在惶恐,赶快回电表达表示了自己忐忑的心情。
李志行也知道这是强人所难,但他实在没有办法,他不想再派人去美国,加上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考察,他觉得田钟岐人品没有问题,只好赶鸭子上架了。
所以,李志行又给田钟岐发了一封长长的越洋电报,讲了这件事情对中国医学进步的重大意义,而作为一个有志青年,田钟岐不能畏手畏脚,应该勇敢自任!
同时表示,自己将在美国留学生中成立一个专门小组,来运作此事。但挑大梁的只能是田钟岐!因为这不但是信任,而且是对田钟岐尽快成长的巨大期望!
至于过程中的决策,他将亲自跟进和指导每一次谈判。“我会在大洋彼岸的祖国,一直用殷切的目光注视着你,为了汉堂,为了祖国的四万万同胞,你一定要成功……”
田钟岐收到电报后,非常感动,饱含热泪遥望着祖国的方向,痛下决心,一定要做好此事!不辜负李先生的重托。
很快,李志行在留美学生中成立了一个临时小组,该小组以田钟岐为组长,其他组员分别是2名医学专业、4个机械专业、2个经济专业的学生。
志行将修改后的资料发给了田钟岐,让田钟岐安排不同的几个人,同时在美国展开询价。
与此同时,与伍斯特医药公司开始谈判,两名李志行指定的学生全过程参与谈判,这两名留学生1名学医,一名学经济。
那些学生们一接到命令,立刻热血澎湃,让自己来参与这么重大的事情,东家这是多么信任自己呀!于是便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了战斗。
在经过几天焦急地等待后,伍斯特医药公司的代表,终于等到了田钟岐的约见。
在按田钟岐的要求,来人做了一系列严谨的灭菌工作后,开始进入谈判室。
严谨的灭菌要求,并没有让美国人感到不满,他们反而因此对田钟岐十分尊重,并偷偷将田钟岐的一套灭菌的程序,引进到公司,作为公司会客的最严格标准。
田钟岐作为主谈,开门见山,说:经请示,老板认为美国此时正处于瘟疫的迫害中,而老板对美国人民怀有特殊的好感,所以,“神丹”不必涨价,仍维持1美元即可。
美国人本来做了加价的准备,此时一听,差点惊掉下巴!莫非在遥远的东方,还有着一位素未谋面的国际友人?不,在那个遥远的国度,并没有自己的朋友。
于是美国人急切地让田钟岐说出他幕后老板的条件。
田钟岐拿出了一份名单,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意思。就是我方需要在中国建厂,工厂需要能够生产名单上的药品,而这些药品的配方、技术、以及工厂建设和开车指导等一揽子事情,需要由伍斯特医药公司提供。
作为好处,工厂所有设备可由伍斯特医药公司代购,但价格必须至少低于市场一般价格5%。另外,伍斯特医药公司若同意此条件,我方将每月至少提供40万颗药丸!为显示诚意,可立刻先交付10万颗药丸作为首批货物。
田钟岐的话一说完,伍斯特医药公司的代表惊呆了,这个条件完全没有想到!再一看名单,这里面有很多专利药品,即使伍斯特医药公司自己也要付专利费,他们根本无权转让!
中国人胃口真大!但给出的条件也实在诱人!这么大的买卖,简直是一项世纪交易!
伍斯特公司的代表惊呼之后,不顾谈判的忌讳,当场就开始讨论。
田钟岐和另外两个同学,则一言不发,静静地看着美国人讨论。
最后,美国人冷静地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田钟岐是不是真的可以代表背后的势力?第二,那个势力是不是有相应的实力?这个实力包括两点,第一,是否有这么多钱建厂?第二,是否能生产出田钟岐所说的那么多丸药?
这早在李志行意料之中。于是田钟岐说了一个银行户头的名字,又让伍斯特公司的代表们参观了他的储物房。
这个银行户头,是李志行通过汤普生,在纽约花旗银行开设的特别户头,已经存进去了200万美元。当然,这需要伍斯特医药公司去进一步查证。
可10万颗丸药,此时就在田钟岐的储物房里!如果伍斯特医药公司同意刚才的条件,签订协议后就可以交割。
伍斯特医药公司的代表呆呆地看了半天,此事他们无法决断,他们需要马上向总经理汇报!
伍斯特医药公司连续3天都没有答复,原因是他们的高层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对于田钟岐提出的条件,几乎没人支持!
相反,激烈反对的人很多。他们认为,中国人这是异想天开,哪有建一个工厂就想生产所有医药的?
而且,公司若按中国人的要求做,这本身就是违法的!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强迫田钟岐交出丹药的配方,否则就动用关系没收田钟岐的丸药。
只有极少数高层觉得,可以做一定程度的让步。
因为,让对方交出配方的做法,无异于天方夜谭!丸药是在中国生产的,难道现在到中国去逼迫中国人交出药方?另外,没收田钟岐药丸的方法亦不可取,既然得不到药方,那么这事情本身就不是一次性买卖,这种做法是自断前程。
总之,伍斯特医药公司无法决策。
但李志行不想跟他们旷日持久,他指示田钟岐开始寻求与美国其他大制药公司进行接触。
于是,田钟岐的小组立刻行动起来。
就在田钟岐积极寻求与美国另一家医药巨头----美国联合制药公司接触的时候,有两个美国人不请自来,一个中年人和一个老人。
田钟岐接待了他们,中年人介绍说自己是伍斯特医药公司的董事长强森·伍斯特,而那个老人则是他的父亲,詹姆·伍斯特,他们是来谈合作事宜的。
待搞清来人身份后,田钟岐非常惊讶,立刻找来了另外两名谈判小组成员,因为这是李志行规定的纪律。
老伍斯特并未客套,美国的疫情每天都在肆虐,他没有闲时间,所以直接提出了一种合作方法。
那就是他将成立一个新公司,由该公司来与汉堂合作,包销丸药,并提供制药工艺、代购工厂设备、建厂和运行指导。此公司可以向汉堂的药厂提供50万美元的投资,并占有30%股份。
此外,该公司不能提供李志行要求的所有种类的药品,但可以提供大部分。
说完,小伍斯特拿出一份名单给田钟岐看。
田钟岐听完皱了皱眉,药品多少先不说,一个新公司如何保证有能力提供上述的服务?
老伍斯特笑了笑,说出了他的办法。
办法就是可以由田钟岐、伍斯特医药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公司,签订一份三方协议。
协议中标明:伍斯特医药公司向新公司提供服务,而这种服务恰好满足田钟岐的要,这份协议比较模糊,可以公证,但非必要不能公开。而新公司和田钟岐再签一份协议,这份协议中将明确写出新公司向田钟岐履行的各项条款,也就是李志行要求的所有服务。
田钟岐三人商议了一下,表示立刻向国内汇报。伍斯特父子说愿意等消息。
李志行收到田钟岐的汇报,觉得这根本就是一个掩耳盗铃的办法:美国人已经动心,但因为李志行狮子大开口,要大规模仿制多种专利药品,他们怕伍斯特公司日后成为西方药业的众矢之的,所以,绕了个大圈子,成立了一个新空壳公司来干这事。
李志行想了想,将被美国人划掉的一些药品,又重新加了上去,尤其像德国的606、阿司匹林、防疫血清等,一个也不能少!
因为根据情报,美国在欧战期间,已将大部分德国药物专利强制失效,现在德国又已战败,出卖德国技术,对美国人基本没多大风险。至于出卖其他国家的专利技术,虽然有风险,但美国人未必不敢干!
而对于李志行来说,则什么都不用怕。感谢左宗棠的远见卓识,中国现在就是仿制药的天堂!有这条件,李志行立志要做“药神”!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还是拉美国人下水!
那么,这样做符合美国人的道德标准吗?
呵呵,在偷专利这方面,美国人能有什么道德标准?他们最初的很多技术,就是从欧洲偷来的,现在连强制作废的手段都用上了,还谈什么道德?美国人不愿意做,无非是觉得好处不够罢了!
于是志行和桂萌生商量了一下,他想快刀斩乱麻,所以直接下了重药,很快给田钟岐回了电。
田钟岐又约了伍斯特父子来谈,这回很快达成了协议。
因为志行开的条件是:不需要老伍斯特掏钱,直接给他10%的分红权。所谓分红权,指不能干涉公司的管理。另外,将丸药的供应量提到了每月至少100万颗,机器仍旧由老伍斯特的新公司代为采买,但汉堂的人要参与,以确保低价。
老伍斯特一推定音,同意!按老伍斯特的说法,他是个悲天悯人的人,死神每天都在美国人的窗外徘徊,顾不得所谓的风险了。
这笔“世纪大交易”,就这么谈成了。
对老伍斯特来说,这笔交易预期的巨额利润,几乎可以再造了一个伍斯特公司!
而且,这个新成立的K公司,完全是自己的!而伍斯特公司,可是很多股东合营的。
另外,他没有花一分钱,就成功在中国上海有了一个桥头堡。而他的老对手----美国联合制药公司,是趁着德国战败,又花了上百万美元的代价,才入主了德国在上海的科发公司,在中国有了一席之地。
老伍斯特得到的好处,既有现成的,也有长远的。
这就是冒险的好处!
美国人效率很高,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新公司“K公司”的注册,以及各项文件签署。第二天就取得了中国“破疫神丹”的进口许可。
第三天,这种“中国神药”的广告,就出现在了各种媒体上。
10万颗丸药顺利交接。同时,10万美元也打到李志行在花旗设立的特别账户上,这个账户的存款由200万美元涨到了210万。
伍斯特公司对“破疫神丹”投放市场早有准备,只是现在被老伍斯特一把摘了桃子,所以水到渠成,立刻在市场上拉起了抢购风潮,10万颗丹药只卖了不到10天。
K公司的定价是每颗2美元,但最后黑市价格被炒到了10美元甚至更高。
李志行安排紧急发货,将陕西现存的60多万颗一次性发了过去。
至于要建设的药厂,李志行和桂萌生亲自选址,完成买地。然后,哥俩做东,宴请王祥生和项松茂。
数日不见,项松茂十分关心办厂事情的进展,当听志行说这事已经成了七分之后,项松茂非常惊讶:不过数日而已,这么大的事情,就基本办成了?
项松茂十分好奇,就追问志行,但志行只是微笑着说了个大概。
其中有些关键事情可不能告诉项松茂。这位是个药业的行家,尤其是自己“破疫神丹”的事情,项松茂要知道了,估计很快也能造出来。
但有一点,那就是绝对不能在项松茂面前说谎!
因为,李志行想用项松茂。
项松茂听得语焉不详,王祥生却一句也不问,因为他明白这涉及到商业秘密。很快,项松茂也察觉了,于是有些尴尬的止住了话头。
但过了一会,项松茂还是忍不住,又开口问道“正之,你方才说已经做成了7分,那剩下的3分是什么?”
办厂这件事可是中国医药界的一件大事!项松茂浸淫药业数年,实在是感兴趣。
李志行笑了笑,说道“世澄兄,剩下的3分么,有一分半在一个外国公司手里,要看他会不会依法履约;另外么……,却在国内。”
项松茂听后,急急问道“正之,你说外国公司能不能履约,是不是他们已经答应了,但你怕他们反悔?”
“正是。”
项松茂想了想,说“这个真不好说,毕竟我们没有反制洋人的手段。”
李志行笑了笑,说“也不尽然,我还是让了一部分长期利益给外国人,如果他们看好中国市场,则履约的可能性很大。”
“哦”,项松茂若有所思,然后又问道“那你说的国内的一分半的是指什么?”
这次,李志行却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先亲自给王祥生和项松茂斟了一杯酒,然后说道“怎么样?两位老哥,有没有入股这个工厂的想法?我可以给二位优厚的条件。”
桂萌生也微笑着看向王祥生和项松茂。
“哦,正之你是缺钱?”项松茂恍然大悟地说到。
不过王祥生却笑意很浓,以他所知,李志行应该不缺钱才对。于是便问道“志行,你的工厂大概需要多少钱?”
“现在还没有详细的预算,大概200多万吧。”
王祥生一听就明白了:李志行根本不缺钱,这是想邀请两人上船!但在开办纱厂的事情上承情已深,这次虽然这小兄弟仍是一片好心,但作为老哥,这种人情却不能再受。
于是王祥生就拱了一下手,说道“你们有此心,哥哥我先谢过!但药厂我不懂,就不投资了。”
这也在意料之中,于是志行兄弟俩一起,微笑地望向项松茂。
项松茂却比较尴尬,他资本本就不大,最近又在筹集开办“天津五洲大药房”,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来投资。于是说道“正之,我现在实在帮不上,不过我可以设法劝说几个朋友来投,但估计资本也不会太大,你不可奢望太高。”
“世澄兄,你也知道,这个工厂一旦建成,将对中国的药业产生重大影响,要说天翻地覆也不为过!难道,世澄兄真的不想参与吗?”李志行又笑着问到。
项松茂红着脸说,“这个我岂会不知?正之你若能做成此事,在华人西药业几可封神!我致力于医药数十年,岂能不想参与此盛事?但实在是财力有限,惭愧惭愧!”
李志行闻言忽然哈哈大笑,说道“世澄兄,你可知,我刚才所说国内的一分半指的是什么?”
“这个……,究竟是什么?”
李志行忽然哈哈大笑,说“这一分半,正是世澄兄你呀!没有你世澄兄这位行家,我的工厂就算建起来,事情也做不大!所以,我们兄弟二人想请世澄兄帮忙,来担任工厂的总经理,我给10%的红利,请你切莫推辞!”
志行说完,桂萌生马上举起酒杯,走到项松茂身旁,说“来,项先生一起饮了此杯,我们就算协议达成!”
项松茂闻言惊得要站起来,说“这如何可以?”
可这时李志行也已端起酒杯,走到项松茂身旁,兄弟俩将项松茂死死摁在椅子上,志行笑着说“世澄兄若不答应,我们兄弟俩就这么一直站在世澄兄身旁。”
项松茂惊慌地无所适从,连说“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
这时王祥生却笑着说“世澄,你不了解正之的脾气!当年,就是他在我的客厅坐着不走,强行要我投资纱厂,我的产业才得以起死回生,后来又获利颇丰。这两兄弟都是赤诚之人,他们也是看中的你本事和为人。我的意思,你就不如答应他们。”
“对,祥生大哥说的对,项先生这次一定要帮我们兄弟俩!”桂萌生接着话就说。
李志行又说“世澄兄,我若做不成功此事,只怕以后华商中再无人愿做了,世澄兄莫非愿意眼睁睁看着中国人一直被洋人欺负?”
项松茂闻听此言,想了想,红着脸大声说“罢罢罢!正之既出此言,我来当这个总经理,但10%红股我万不能收。”
桂萌生却笑着说“项先生此言差矣,咱们在商言商,药厂的产品以后还需要五洲这颗大树来销售,你若不收,我们实在不敢将药厂开下去。”
王祥生一听此言哈哈大笑,说“萌生说的没错,在商言商,世澄你应该收了,让他们放心。”
最终,项松茂举杯站了起来,说道“既然如此,项某就接受了,此后绝不负二位所托。”
众人哈哈大笑,一起碰杯,一饮而尽。
有了项松茂这等人物的加入,兄弟俩都放下了心。李志行马上将建厂的事情交给项松茂,悠哉乐哉,单等“封神”!
封神?说的有点太牛逼了吧!
嘿,还真不是。原本历史上,直到1936年,上海华商制药厂的总资本也不过约856万,而且原料基本依靠进口。李志行一个厂就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你说他算不算神?
……
李志行一闲下来,陈利生马上就来邀请,仿佛一只伺机已久的豹子。可怜李志行,只好跟他到厂里去看他的自行车。
志行一看之下,却半天没有说话。
因为他对这辆自行车不满意!原因是陈利生仿制的自行车,过于追求廉价,市场定位也不好。
话说陈利生先对自行车市场做了调研。当时中国市场上的自行车,主要由日本、英国、德国等几个国家进口,每年进口额度约不到30万元。
应该说,这个市场很小。但由于陈利生和李志行都看好自行车市场的发展,所以陈利生决定仿制自行车。
进口自行车的销售各有千秋,价格差距也不大,每辆约30块大洋的样子。其中德国、英国的稍贵一些,因为质量好,日本的因为质量差,稍便宜一些。
但陈利生认为,日本自行车会后来居上!因为日本自行车在不断追求降低成本,进而引起价格降低,从而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客户。
陈利生分析之后,决定也走这条路。而且,他有信心和日本人拼一拼。
但降低成本,必然导致自行车不耐用、无法承重等缺陷。结果,陈利生造出来的自行车小巧美观,但明显不结实、不耐用。应该说,陈利生的自行车,符合城市里一些富人的需求。
但李志行见识过自行车这种产品强大的的生命力,后来的中国号称“自行车王国”,每家都有一辆自行车,其功能需求远不是小巧美观就能解决的。
见志行半天没有说话,陈利生有些紧张。
李志行望了望四周,叫了一个正在一旁干活的工人过来,问道“假如你有了一辆自行车,你最希望用它做什么?”
这个工人是个年轻小伙子,名叫于大江,他先向李志行恭敬地敬了个礼,然后笑着说“可是,李先生,我没有。”
“我是说假如!”
但这个于大江仍是嬉皮笑脸地说“自行车太贵,我没有。”
志行不得已,咳了两声,掏出了两块大洋放在于大江手上,说“现在你有了。”
这个于大江马上向李志行又敬了个礼,说“报告李先生!如果我有辆自行车,我会先用它驮着着我老婆去逛街。”
周围的人都笑了。
李志行接着问“还有呢?”
“不上工的时候,我可以用自行车把乡下的蔬菜运到城里卖。也可以帮我家街上的粮店运粮食,赚点零花钱。”
“还有呢?”
“我还可以到街上去拉活,自行车虽然没有黄包车舒服,但速度肯定比黄包车快,我可以只收黄包车一半的价钱,因为我比黄包车夫省力。”
李志行盯着于大江看了一会,忽然问“你还希不希望,假如你有辆汽车?”
这个于大江一愣,马上说“不,尊敬的李先生,厂里发的薪水已经挺高了,我一家生活的也不错,我不应该有这样不切实际的梦想。”
李志行挥挥手,让于大江继续去干活。
妈的!还算这小子见机快,否则已经被李志行当场开除了!
等于大江走后,志行和颜悦色地对陈利生说“利生,你看,载人是自行车的基本需求,但自行车其实可以运货。还有,于大江要去乡下运蔬菜,就要考虑路况的问题,下雨天链条传动会不会被泥阻塞?骑快了泥水会不会摔倒身上?他会不会赶夜路?我们是否需要给自行车装头灯……等等?你看,我们不能把自行车单定位到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上,其实它也可以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工具……”
陈利生听了一会,终于明白了。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李先生,我这就将原有的设计废弃掉,重新开始设计。”
李志行却笑着说“不用,之前的也很好,适用于城市里的富家公子和阔小姐消遣,这也是市场呀!不过自行车最广阔的市场,却是在平民大众身上,你瞄准了他们,就没有哪个外国产品能和我们竞争。”
“但这样成本会上升很多,价格上是我们是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的。”陈利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没关系,尽量控制造价,若实在太高,可以采用赊销,和缝纫机一样。我们有这个资本!另外,若还不行,我们也可以采取租借的方式,租借业务可以在很多城市开展,汉堂也可以再发展出一块很大的生意。”
不错,这就是日后在中国大肆开花的共享单车!呵呵。
陈利生豁然开朗,对李志行露出崇拜的眼神。
李志行笑了笑,又问起刚才那个于大江的情况。
陈利生说这年轻人是上海本地人,干活比较老实,就是脑子活,喜欢总提些问题和开玩笑。
李志行让把于大江从车间调出来,去搞市场开拓。
指导完陈利生的自行车,李志行有些自我陶醉,一会想着自己在药业封神,一会想着自己骑着自行车,在山野间欢快的飞驰,仿佛吃了周星驰做的撒尿牛丸,飘飘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