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时候,有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梨子和栆相比,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
老医生很耐心地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比如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
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
老医生好奇地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
这个人得意洋洋的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比如吃梨子,只在嘴里嚼,不咽下肚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
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吃梨子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不嚼而咽,却很难。而且你那样囫囵吞枣,没办法吸收枣子营养,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听到这些话那个人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故事感悟: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囫囵吞枣是一种顽固不化,应为学习者忌。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