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尚书左仆射萧瑀被罢官了。
算起来,这是萧瑀第三次被罢官了,长安城里的居民甚至没有当回事,觉得迟早圣上又会收回成命,重新请回老大人的,毕竟两人可是儿女亲家呢。
萧瑀这个人刚直不阿,与魏征不遑多让,第一次罢官就是因为他和另外一位大臣陈叔达因为意见不合,在朝堂上争论了起来,被刚刚即位不久的陛下以不恭之罪罢官。
没多久,陛下想起萧瑀的好处,知道他也是为了江山社稷,又请他官复原职,还加封了太子少师,又将公主嫁入萧家当媳妇。
前段时间,兵部尚书李靖带兵征讨突厥的时候,杀了突厥颉利可汗的妻子、隋室的义成公主。因为义城公主对萧皇后有过救命之恩,听闻她的死讯,让萧皇后悲痛不止。
作为萧皇后的弟弟,萧瑀上奏弹劾李靖不该滥杀无辜。此事多少出于私情,而非公心,让陛下有些不满,就免了萧瑀御史大夫的官职,转任太子少傅,不能再参议朝政。因为此事,萧府上下都有些愁云笼罩。
今天,有个黄袍道士拿了萧氏族长的名帖前来求见。门房看到是萧氏族长的名帖,不敢怠慢,连忙让人进去禀告,心里却在嘀咕:【族长怎么请了个道士来见国公爷?】
不用去上朝的萧瑀自然是在家中的,虽然又一次被罢相,但这一次他的心情轻松了不少,不像第一次罢相后,他觉得自己为大唐尽心竭力,却因为据理力争而被罢相,心中愤懑,大病了一场。
拿到名帖后,萧瑀便让仆人快请来客进来,自己也出门去迎接。
原来萧氏族长是个谨慎之人。王效找他帮忙向萧瑀举荐易柒,族长不好推拒,只好用萧遥给的传音符先将此事告诉了萧瑀,让他有个准备。
萧瑀收到传音,得到来人是自家庶弟过继给了王氏的孙儿,王效的师父。因为涉及两大世族的关系,而且易柒又是修仙之人,萧瑀虽然身居高位,也不敢怠慢。
易柒看到萧瑀亲自出来相迎,心中也有些得意,将仙人的派头拿捏得更足些。
萧瑀走到中庭,看到仆人领着一位黄袍道长进来,一脸欣喜道:“易仙师光临,让老朽的寒舍蓬荜生辉啊!”
“国公爷客气了,我对您也是久仰大名!”
两人寒暄了一番,在花厅入座看茶。萧瑀问道:“易仙师,不知来京城是为了何事?”
易柒捋了捋不长的胡须,故作深沉道:“我夜观天象,发现文曲星暗淡,故来京城查探。”
萧瑀当然也知道状元郎离奇去世的案子,也有些唏嘘道:“状元郎实在是可惜了,也不知道抓住了凶手没有?”
易柒疑惑道:“莫非国公爷不知道昨日的消息?”
萧瑀解释道:“仙师有所不知,老夫近日被陛下免了御史大夫的官职,不再参与朝政,如今赋闲在家,已经多日没有出门了。”
听到对方已经罢相,易柒大失所望,就连吹牛的心思也淡了,只是客套道:“原来如此。状元郎是被一个厉鬼所害,我昨日已经施法让厉鬼转世投胎去了。”
萧瑀惊叹道:“仙师果然是大能,不知仙师前来,可是有俗事需要老夫出力?”
易柒原本是希望萧瑀向当今陛下引荐他的,但萧瑀已经罢相,找他引荐岂不是起了反作用,于是按下此事不表,敷衍了几句,就告辞离去了。
萧瑀送到门口,看着对方飘飘然的背影,眉头紧锁。
虽然王效已经过继给了王家,但毕竟是自己的侄孙,现在竟然拜了这样一位喜欢钻营,捧高踩低的师父,将来出事,只怕会连累我兰陵萧氏。说起来,这次幸好自己已然罢相,不然也不好拒绝在陛下那里引荐他。
想了想,萧瑀连忙去书房提笔给族长写信,请他尽快传信给萧遥,查清这位易柒道长的来历,莫要牵连了萧氏。
从萧府出来后,易柒也有些沮丧,没想到这京城的高官说罢官就罢官了,如今自己找谁去举荐呢?王效说过他们太原王氏也有一位长辈在朝中为官,最近被任命为侍中,可惜王珪老大人与他们这一房关系较远,不好相托。
难道自己来京城一趟,昨日又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却都白费了吗?易柒有些不甘心。
易柒在萧府门口徘徊的时候,有一队骑士簇拥着一辆马车经过,车中之人看到萧府门口有一位黄袍道士,也有些疑惑,心中暗道:【难道萧瑀那老儿最近走背运,想找位道士改改风水?】
他低声吩咐仆人去打听一下那位道士的来历,也没有停留,几十名匹马在长街上行走,只有整齐马蹄声,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军队。
易柒也好奇地驻足观看,心道:【若是上次进攻伊吾城,他们五百人若是也能像这般整齐,就不会被天山逐一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