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另外,黑洞星系是证实时空扭曲的另一证据;对于黑洞的存在,官方的解释是极大质量的浓缩,大到可使其周围的时空发生异常的弯曲,即使是光也无法逃逸,这也侧面的证实了四维空间的存在。此时有学生低声耳语了一句,倒是还有另一种解释呢。我知道他们是在说及我的观点——空无理论。我继续说道,当然,黑洞的成因还有另一种解释:重物质在高速运动时,使路径的空间形成了极大的弯曲,弯曲使其范围的其它物质沿这一曲面向着重物质运动的方向超速滑动,包括光;所以黑洞是重物质的轨迹形成的一种空洞,并非有重物质的存在,而这个没有任何物质体的时空,却是一个巨大能量存在的区域,黑是因为周围闪耀着光芒;又由于温度环境,内部所有的“物质”均以波体与粒体的形态存在;但是,这两种解释都会形成同一种效果,即时空扭曲,这便是形成四维空间的条件,但并非一定就形成了四维时空;同时,在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所涉及的系列定论中,都是从简单、明了的细微力量推论而来,并一步步走到四维;此系列定论自发表之日,人类沿着推论的过程,都在一个个的得到证实,而下一个需要证实的便是四维;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美国、大华科学家在探寻宇宙无边界膨胀的动力来源时,偶然发现在30光年处有一片巨大的空间,并无丝毫的物质、能量及波,包括被命名的暗物质,但仍然向外膨胀着,此空间被命名为“冷斑”;这个冷斑具有四维的一切特征,即物质、意识与能量在互相转换,且不易测定出任何物质,即只可预测其可能的特性而非确定的特性;后推测三者并非独立而是统一,并依了“环境”的需要呈现不同的特性,这才造成了区域无休止的膨胀;“冷斑”呈半球状结构,类似于两个球的边缘重叠,科学界称为“微波背景辐射痕迹”,而巴楞士则称为“空中微波带”;只有两平行宇宙交集时,才会在空中留有半球形的“微波背景辐射”痕迹,所以冷斑是四维空间,也是两平行宇宙交集的有力证明,即所有的一切均已波体与粒体的形态存在。
我微笑着说,我之所以提及黑洞与冷斑,是说明时空的扭曲在宇宙中是一种常态,当两个扭曲的空间在同一个界面融合时,四维空间便产生了;并且在四维里,我们无法用三维的思维去分辨,看似虚无飘渺的幻觉,在此却是真实存在的场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物质、意识与能量的互换,这在三维里仍只是想象;其实,每一个星体的运行规律及表现形式,都与这个星体在宇宙间所处的位置有关,因为参照系的不同,其规律与形式也是不同;恰似同为细胞而在人体中的作用并不相同是一个道理,所以大家必须用拓展或前卫的视角,去思维或理解宇宙间的万象,不得只局限在三维里去固化、去凝结,一定要打破意识之有意识的防范;对于四维,目前遗憾的是仍没有证实的办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便会证实,就似当今的科技已完全证实了之前不能证实的引力波一样;自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引力波的特征,到2005年被现代科学证实,整整用了100年的时间;而“冷斑”的发现,也仅是四维存在的初证;但其表现的状态,已为当今的科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我停了一会儿又说,引力波发生在宇宙大爆炸时代,大爆炸已发生了137亿年,此波至今仍振荡在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而已,即在引力波的动荡中,我们也是看不出自己或周围有任何的变化,因为周围的一切与我们一样都在动荡着,而这、从另一侧面一样证明了三维的极度渺小。所以我说,四维不单存在着,而且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当人类真正的穿越到过去或未来,便是被证实的时刻了。讲完后我想,他们应该能懂得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毕竟纯理论的东西,在低维度内是不易理解也不甚透彻,虽有资料说明,人类的梦境便是进入四维留下的印记,也仅是说辞方面的妄判而已。我知道此时同学们最想清楚的是,如何进入四维。所以我又说,可以肯定,当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一目了然之后,人类就会随意的进出四维、穿越时空,这一切会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并一定会实现。我激情澎湃的讲完之后,立即听到了同学们一阵响亮的掌声。
提到进入四维,同学们便闪烁着期盼的光,兴味盎然又窃窃私语,说道,如若进入可是幸运之事,却也违背世俗常规,现实所有的思维将会全部打破。也有人悄悄谈论梦境或梦见的现象。我又说,大家想过没有,你们为什么坐在这里,认真的听我讲述眼下根本不可能证实、可以说是虚幻或虚妄的描述么?同学们面面相觑,停止了窃窃私语,有的还轻轻摇头,都在静听回答。我笑着说,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外天空的领域里,站在祖先创造的平台上,沿着前辈研究的方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平台再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后去发现或创造可以随意出入四维的条件,去实现或观赏看似虚幻或虚妄的时空理论,却是如此的精彩又这般的真实;到哪时,我们将是第一批自由进出四维的人,是第一代人;是我们让人类的智能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并实现质的飞跃;实事就在眼前,只有锲而不舍才能尽早破解,这仍然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此时,我又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待掌声停息后,又是一种异常的宁静。我知道同学们仍想听得更加精彩的说词。所以我说,在三维科学系统的论断中,只有两种最终的答案,是与否,没有第三种结果;但是,在寻得这两种答案之间,存在着千万的说词,这千万的说词都不能简单的以是或否来定论;大家可能关注到了,在相对论里,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之一——引力波,被发现之后,联合国才把2005年确定为“国际物理年”,这是联合国首次为一个学科确定的全球性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也是人类对四维探索表明的一种肯定态度;与对或错无关,与是或否无关,与曲或直无关,是人类对“虚幻”与“真实”的一种态度,就是这种态度,让人类走过了整整100年的时间,100年在人类500万年的历史行迹中,说瞬间是瞬间,说漫长也很漫长,因为100年整整是一代人的尘世之旅。
卿同学又问,那么,如果进入四维,我们还有多少条件需要破解?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做足准备?我说,当然许多了;速度是首要条件,也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条件,运动的速度必须达到光速才行;若以光速运动呢,目前地球范畴内的三维生命似乎不可能完成;另一条件,实现波载体;这可以以运动中的尺子为例说明;在三维空间,运动着的物体其体积或长度不会缩短,即维度特征不变,这容易理解,状态就在眼前,我们已习惯于在低速运动中观察物质及其运动特征,易于觉察所以认同;而相对论的分析对象,是超越人类日常经验的高速运动与广阔无垠的浩瀚宇宙,是针对高维的时空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的解释;狭义相对论认为,运动中的尺子会缩短,即如果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运动,一米的尺子会缩成半米;那么,另“半米”去了哪里?再以超度光速运动,兴许只变成2厘米或1毫米,甚至更短;随着速度的增加,一米长的尺子,最终会变成“点”;那么,爱因斯坦此种预测向人们展示着什么?其实很简单,那便是,物质是可以转化成“点”以波的形式来传递、来运动,这便是“波载体”现象;另一条件是,由四维的生命体带领我们进入,这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最安全的方法,完全不需要达到光速或波载体就可以实现。卿丘晨听后点点头,接着又问,进入四维时间便是静止的?我说,对;狭义相对论还表明,高速旅行会使时间变慢;假定我们制造出一艘接近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遥远的星系,按飞船上的时间计算,来回的旅程仅仅数小时或一天,但在地球上,时光已悄然过去了几十甚至百年;为什么会这样?撇开运动参照系内的钟与依赖的光不说,另一个隐蔽的暗示就是在外天空或在四维时空里,时间为静止或根本就没有时间,只是空间的迁移显现的状态让三维认为有了时间的变化,或空间能量的差异让我们虚幻了熵变的发生;所以,外太空的现象异彩纷呈无所不能,而三维的地球,则完全沿着所谓的时间长轴而缓慢的向前推进,这也是空间差异呈现的一种自然状态。
我继续说,关于地球与太空的时间差,是已经证实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GPS卫星定位系统显示,卫星的时间运行速度每天比地球快约38微秒,所以地面的时间运行速度慢于卫星轨道上的时间速度,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它无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不同空间处的时间存在不同,也反向证明了宇宙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事;所以说,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取决于我们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宇宙中有着无数个时间静止的空间,而人类只是生活在第三维层次、被时间固化的地球上而已;所以,出入四维必须明白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就因被时间固化,才可以推论,地球生存在异常偏僻且又窄小的区域;不能自由的进出四维,只得依靠时空的扭曲,来完成穿越的巨大工程;其实,就算人类到达另一个遥远的时空,我们进行的也并非是时间的穿梭,而是空间的位移,这就是层次窄小的局限;大约一百年前,科学家始终相信时间与空间是完全分开的,直到爱因斯坦推翻了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见解:时、空是相互关联的,时间与空间是可以互变、可以移动、可以纠缠、可以弯曲,才终结了时、空分离说,使得人类有了四维的意识;文明的步伐才向前迈进了一步;另外,针对时间的流动或静止,我们还有另一个概念:虫洞;虫洞是完成时、空纠缠与弯曲,进行星际旅行的捷径,是四维的另一种存在;当双方聚集的能量沉积着向对方塌陷时,就形成了一个贯通的漏斗,两个漏斗的空间便是虫洞,类似于子吾寺山的形状;现代科技已经证实,虫洞是真实的,是弯曲时空可以互通的特殊途径,及空间穿越的时间隧道,是巨大能量的所在;所以,发现虫洞也是我们进入四维的路径之一;但依靠爱因斯坦的方程计算,如果虫洞在地球周围形成,只可能像亚原子那么大,且在几分之一秒内封闭,因为地球及周围的能量非常贫乏,根本支承不起虫洞的延续。
我准备趁机延伸一下所谓“存在”的意义,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我说,时间是三维人类以自身为参照,来感知同一系统内其他物体变化的度;这种感知即无法度量又不能描述,只是视角差异的结果;依目前的智能,凡无法度量且不能描述的事件,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时间并不存在;钟表的度量所反映的只是“它们本身运动的规律”,并非是时间;定位系统也已证实,时间的量也非均衡分布或均值消失;但其长与短可以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即长生不老与稍纵即逝;重点是长生不老,简单的说,是生命体更加久远的感知世界的长度与宽度;这种感知便是“存在”;人类是依靠“意识”用夸克粒子来感知世界或个体的存在,所以,只要把“意识”中夸克粒子导入其他可以接受此“粒子”存在的物质体内,“感知”就一样存在;形象一点,比如把个体的“意识”永久的储存起来,导入极为先进的“计算机”中,这样个体就可以依靠载有有“意识”的“计算机”,来永久的“感知”着这个姹紫嫣红的世界,并永久的与这个世界进行着交流与沟通;唯一不同的是,感知体由个体换成了其他物质即计算机,只是感知的实体发生了变化,但都能产生相应的思维,并懂得适应这个崭新的世界;于是,被赋予了“意识”的物质“计算机”,便成了永恒的载体;只要把夸克粒子融合交叉到可以接受的“物质”体内,这“物质”就会有了生命的内涵与意义,也会有着传承与繁衍;于是,另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回答的问题是,宇宙为何诞生了人类?不妨换一种思路考虑,三维的“人类”也许就是宇宙储存自己“意识”的载体物质,并“借用DNA的链接方式把物质与意识组成为人体的形态”,从而感知并维护着宇宙浩瀚的苍茫;当人类不能感知宇宙时,宇宙就真得不“存在”了;这便引导出另一个实事则是,人类只是宇宙感知“存在”的高级载体,具有夸克粒子的作用,被赋予在地球这台“计算机”内;人类也只是适应地球这台“计算机”而已,其生存的条件若放眼于宇宙而言,人类若是离开大气、温度、阳光及屏蔽辐射的环境,在外太空间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离开了地球,也就不能再感知这个苍茫的世界了;所以说,人类也许是宇宙的夸克粒子,连一台“计算机”都算不上,因为并不能承载起相应的作用;其存在的目的也仅是“宇宙为了感知自己生存的调节器”,这才是三维“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是人类永不可能自由远离地球的原因。
我继续说道,所以,有理由判定“地球就是宇宙为人类及其他生物专门制造的试验区”,或验证是否被“观察”之不同而精心策划的条件;爱因斯坦曾感叹道,月球啊,是不是我看你的时候你才存在?其含义深刻的诠释了,我不“看”你的时候,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这更加深刻的诠释了“双缝干涉”的结果;针对观察者而言,对于月球或星体,兴许观不观察就真得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任何物质都是当“我”感知到“你”的时候才存在,当“意识”永远的感知着,即使依附的“载体”换成“计算机”,那么感知就存在,“我”也一样存在着;如果有一天,当“我”不再感知了,我所爱的人与物、所想的情与景、所懂的事与理,才有可能不再存在;若果真如此,“我”也不要悲哀,因为“我”已转换了“载体”,在努力的适应新环境,还无法兼顾原有的“感知”;仅是此“生”的“意识”被宇宙赋予在“我”这个物质体内,而“后”又赋予在其他的“载体”之中,即所谓的“舍此蕴已复趣他蕴”,进入六道轮回之中,用另一种“体验”去感知“新载体”的存在法则;懂得了这些,也就懂得了生命存在的内涵与意义;也就从侧面证实了四维的另一种状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感知着同时存在的不同“载体”,且有几多的不同,便有几多的宇宙;三维仅是几多中的之一,只能感知着自己而已;而所谓的另一个悖论:一个人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不小心杀死了自己,那么,他又如何自未来返回呢?这问题在同一宇宙本不成立,若添加了“载体”的概念,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有几多的“载体”便也一样就有几多的宇宙;那么,我返回后杀死的也只是与“我”有着同一感知的“载体”而已;一切都与本宇宙无关,也丝毫产生不了影响;所以,我完全可以有几多次的返回到过去;其根本点在于,人类都是依了时间作为一个轴向返回过去或走向未来,其问题的困惑不在于是否返回或如何走向,而是现在、过去与未来“三者”从未有过分离,本是存在的统一体;分离,仍是“感知”的错位;因为对于人类而言,时间的存在都是未知的因素,又如何根据时间来完成返回之行为呢?所以,人类如果不跃出三维的层次,打破意识之有意识的防范,时空旅行仍只是幻想;这也是制约人类进入四维的另一重要条件。
我说道,既然如此,不防再次延伸一下人类生命的意义,这个课题有点大,却是生命拓展的方向;是三维一直在争论的命题;我个人的观点是,针对于不同的物种,因“意识”的不同,被赋予的意义也不相同,但意识存在的高明之处,便是让自己存在于这许多的不相同之中,永不消失轮回再现;这也是牛顿一直探索的终极定理;牛顿所有的科学理论,均在26岁之前完成,之后越研究越迷茫;于是26岁时转去研究深奥的哲学,即“人”是从何而来?之后全力一赴穷其一生终究无解甚是困惑;因为牛顿一样没有打破意识之有意识的防范,并破解出“生命”的本质仅是空间的转移,而非永久的消失,即“意识”是在永不停息的“轮回”之中;这是一种相对于三维而无解的困惑,当人类智慧对于某些现象百思不解之时,会把困惑归属于“神”的指引来解读、来定性;“神”是三维对宇宙不解之万象的一种统称,或是一种寄托;且不同的“意识”对“神”的称谓也不相同;基督教称为“上帝”,按照自己的相貌生人;大华古代称之“女娲”,用泥土造人;佛教则称“初禅”,由渡劫化人;均在回答着“人”的来源,并暗示“神”把“意识”赋予到尘世之物质体内,从而使物质体具有了生命的特征与品质,并被赋予了“人性”,然后行走在天地之间,并彼此相伴走过完美的一生;那么,另一个深奥的命题是,当承载了“意识”的“人”这种载体消失之后,“意识”去向了哪里?有猜测说去向了“意识场”,并为人类的延续提供着帮助,但没有说明如何“去”又如何“帮”;其实,“意识”并没有消失,而是由另一“物种”进行了承载,即由另一种生命依本质的特征体现着;而进入“意识场”的意识,只是促进种族进化的一类“智慧”,与物种是否消失毫无关联;所以,在人类遥远的“背后”存在着诸多的奥秘,储存并聚敛着所谓消失的“意识”;而相对于三维,这仍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三维不知道还有诸多的不知道,这也是现实。
我说过之后停顿片刻,以确定同学们的思维是否跟得上我的解释。而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着,神采奕奕、兴趣盎然的期盼我继续讲解下去。于是我说,关于“人”消失之后,“意识”被另一“物种”承载之说,大华哲者庄子进行过浅显又准确的阐述,即他的梦蝶之说,就高度概括了“意识”经储存与聚敛之后的“去向”,简述了散去的“意识”已依附于中意的他“物种”或“载体”之中,且沿用相应的本质感知并美化着同一个世界。庄周,大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用浪漫的想象和美妙的文笔,对梦中化蝶与醒后恢复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深刻的反思,透彻的诠释了“生命体”不可能确切的区分出真实与虚幻,以及生死之物化的观点,阐述了“意识”的去向与依存的关系;由于庄周所处时代的局限,他不可能知道,生命的转化是因了空间的移动,而非平空的消失,但他能把所谓的“生与死”纳入到轮回之中,并细说详情,就证明了他的伟大。《庄子·齐物论》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他用轻灵飘渺的文笔,道破了一个彼深奥的哲学命题,“生命”在庄周与蝴蝶之间轮回,即“意识”存在于“物物”之间的交融与互换之中,与西曲耐人发觉的“意识场”同为天理,都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把“生命”的存在归属于六道轮回之列,即人是其中一道,蝴蝶也是;至于其他,庄周并没有记载或没有似蝴蝶一般的书写实情,但这并不影响他境界的高远及对人类的贡献;就因他阐述了意识不论寄身于何种“载体”,都是“生命”的延续与对尘世的感知,并尽其所能的让世界因之而美丽,才让人类永远的记住了他,并称他为哲者;这便是三维依然持续的根本,也是意识因此高明的原因。
我说,其实,在当今的科学层面上,证实四维存在的实例还有许多,只是我们并未与之联系起来;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一种物质,却有着特殊的结构框架,更有着特殊的功能——意识;所以说,大脑是一种具有意识的物质,意识是物质在不同的运动方式下表现出的存在状态;那么,意识为何依附在人类大脑这类“物质”之上呢?又是种怎样的存在呢?经过人类的不懈研究,已有证据证实,人类的意识在依附的特殊物质结构内,发射一种电磁波,由夸克粒子组成,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夸克粒子存在于特殊的物质“结构”框架——“大脑”上;由此推断,意识可以存在于任何适应的类似的特殊物质的“结构”框架上,它不是由特殊“结构”框架的物质自然产生,而是一种具有“意识”特征的夸克粒子的附加;此特殊“结构”框架的物质,诞生在宇宙的大爆炸时代,即137亿光年前,并随了大爆炸而存在于宇宙的任何角落,可随时接纳适应的夸克粒子,发射电磁波,产生意识;这种特殊的“结构”,针对于宇宙则称为“奇点”;故,人类大脑这种具有意识的物质,是宇宙本身的某种复制或截取,并通过具体的方式使“物质”与“意识”相互影响、获得感知、储存能量、扩展延续,且具有思维的功能;可以说,在广阔的宇宙间,任何一种符合这种结构与机理的“物质”都可以获得同样的功能,即吸存、接纳具有“意识”功能的夸克粒子,然后产生并传递出电磁波,使毫无生命的物质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及世界的存在;也可以说,发射电磁波的物质也具有了夸克粒子的功能;而夸克粒子又由“末日”与“未来”两种粒子组成,于是物质与宇宙便存在着末日与未来两个方向;另外,我们居住的地球,由于内部结构的原因存在有天然的磁性,发射电磁波,那么地球结构是否也具有了特殊的框架?还有待于研究;如果是呢,这又暗示了什么?便是暗示着地球与人类一样,同样具有着“灵性”;所以,所有这一切并非悚言危听,是尚且无法验证的实事;无法验证并非不能验证。
我彼有兴趣的说道,于是,我们大华民族才有了这一古老的俗语,即“万物皆在灵性”;是大华古人知晓了什么,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这不得而知;但大华民族一惯崇尚万物都有灵性,并与之和平相处善良对待,却也是实事;只是万物的灵性人类还不曾懂得而已,其“灵性”也仅在同类物种之间才能感应;此阐述从另一角度、即早在五千年之前,就给予了人们某种明确的“暗示”,任何“物质”包括非生命体在内,都存有着“精气”与“天资”,只是人类还无法融入或了解他们的灵性世界,也无法“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到了近代,人类进行太行之旅,果然发现了具有“意识”特征的星体,大华古代朴素的俗语“万物皆有灵性”才得以证实;目前,灵性也仅是研究万物的序言阶段,真正的实质或更为震惊的是,它一方面在“意识是什么”这个终极问题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意识并非只有生命才有;另一方面更加骇人听闻地暗示了这样一个实事:宇宙具有自我意识,它是万物之源,因为这一融入“意识”之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由宇宙产生;且宇宙处处具有这种框架的物质,也未必全部体现在类似“人类或动物的大脑”上,才使生命有了灵性;只不过“人类”在宇宙中的作用,恰似干细胞在生命体内的作用一样,可以让宇宙“感知”到永生、无限,且有自我更新的本领与能力;这样,宇宙才能万寿无疆;只因万物间的智能悬殊巨大,彼此无法交流与沟通,才不能互通“有无”而已;恰如第五代人类的“大脑”对物质的感知仅停留在外观与表象,而第四代玛雅人类的“大脑”却对物质的“量”有直接的判断,能看透物质的发展、规律与结局,这便是巨大差异的一部分;而针对万物之“灵性”的表现——夸克粒子的最新研究,今年五月(2006年),德国物理学家Bernard haisch在研究真空中的夸克场时,意外发现某些粒子在真空状态下瞬间出现了流动的“复杂性体系”,可使“粒子”有“意识”的避开温度或空间异常的位置,使得“自己”在更好、更有利的环境中流动,或存在的时间更长;这种“复杂性体系”所表现的功能,恰似人类的大脑一样,具备“意识”传递的所有条件,并通过对环境的判定来决定其行为与举止;这完全可以说明,夸克本就是一种“物质”的行为,或物质也是一种“夸克”的流态。
我说,我们知道,意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人类或动物的大脑”中,而是能够依付于任何具备足够复杂度的实体结构上,即产生在“任何”物质之中,包括三维不可认知的所有物质;只是维度的局限,三维还不能把普通的物质通过能量的流动,变成具有“复杂性体系”的状态,或让普通的物质避开恶劣或危险的空间,使自身的存在更加如意;但可以断定,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在宇宙之中;目前,科学家仍在积极的寻找能够呈现这种“意识行为”的星系实体,即可以发射“意识波”的星体,请注意,是星体而非星体上承载的生命;后终于发现,存在于某一区域的恒星,只会对准某一方向发射能量流,这种能量流具有随意选择方位的特征,使的能量流“认为”有用的诸多星体改变原有的轨道,并沿着有利于发射源的方向运动;这仅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却清楚的验证了某些星体确实具有“意识”并发射“夸克流”;这是一个值得慰藉而又惊悚的实事,在三维仍没有“物理依据”来证实;但这种现象完全能够证明,宇宙拥有自我意识,且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人类意识,或来自于宇宙,或来自于某星体朝地球发射而来的“夸克流”;只是苍宇缈茫,星际遥远,三维还无从得知真相,也无法在普通的物质间进一步验证而已;在未来的时光里,当我们证实了“宇宙拥有自我意识”以及“人类与宇宙拥有各自的意识体系”,或两点中的一点时,就可以发现相邻维度紧密排列在一起的条件,或破解进入的途径;从而懂得原来维度之间的彼此关联,也是宇宙普通存在的自然现象;恰似三维不知的高时空生命或某种人类不曾了解的物种,在四维却是普遍分布的一个个单体而已;一方遥远的无限大,连接一方极度的无穷小,且和平共处,确实是天体世界的一大奇迹,也是宇宙存在的伟大之处,更是三维人类致力于探讨宇宙的目的;宇宙不但存在着生命,而是普遍存在着生命,并存在于包括这个绿色星球的任何角度;仅是属性的不同,低维还无从认知而已。
我说,那么,我们再返回到“万物皆有灵性”的俗语之中,所谓的“灵性”,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已有了明显的“征兆”,如电脑的计算能力、莫比乌斯环的连续性及莱茵克瓶的无穷量,皆是“灵性”的表现形式;电脑,是使普通“物质”具有“意识”的简单实证,通过编程,它可以代替人脑实现某些复杂而精密的计算,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没有情感不会思维,说明此特殊的“物质”具有了与人类大脑相似的“结构”框架,而非全部;只是大家从未深究,这种超级的编程“语言”并非来自电脑本身,一样来自于宇宙的意识,是三维的人类发现、利用并赋予了物质这种“结构”的框架,使之具备了部分意识的功能;目前的研究,正致力于给机器这种“物质”增加“生命”的情感,便是完善物质的“结构”框架,使之成为懂善良、会思维、有情感的“机器人类”。莫比乌斯环,是莫比乌斯在1858年,偶然把一纸条进行180度的旋转后,连成一个环;此环只有一个面,不需要空间的断裂与跳跃,就可以走到此环的任何位置;用三维的视角观察,此环的内侧也是外侧,上面也是下面,前方也是后方;只是从未有人思考过,此环的连接处便是两个空间交融的三维展示;而后发现,人类的脑干细胞便是这种旋转结构的环环相联。而克莱茵瓶呢,也是同理,仅是由二维的条状变成了三维的立体,由克莱茵在电脑上运用并发明,此瓶的底部与入口相通,它的里面也是外面,上方也是下方,如何灌水都不会填满,并接触不到容器的内里;有谁会想到,动物的心脏经肌腱线条的扭曲与连接,竟然组成了这种立体的构造,仅是外形恰似桃状而已;这便是不同物质展示的不同“灵性”;如果再综观我们生存的这个绿色星球呢,她一样无上与下、无前与后、无里与外。这些都是四维实证在三维的表现,是最浅显的表现。所以,四维并非没有显现,而是显现了人类也不知晓;此显现的无规则性,与“黎曼几何”的数学计算如出一辙;“黎曼几何”也是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四维的真实与存在,只是人类从未深思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