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四)飞来横祸,乐极生悲(下)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389字 发布时间:2022-12-09

飞来横祸,乐极生悲(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四十一集

 

事已至此,谁都知道海老爷这是在死谏,可其中关键却是,连道长他老人家都被蒙在鼓里,这黄锦又是如何做到未卜先知的。道长虎目圆睁,目不转睛地瞪着黄锦,眼神好似要吃人一般,歇斯底里地质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怎么知道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很容易便能推理出事情的前因后果,海瑞要上疏死谏的事,除了海老爷自己,唯有李时珍一人知道;正月初五过后,李时珍便一直住在裕王府里;而黄锦本就是道长身边最大的那颗芳草,能够指使黄公公,瞒着道长知情不报的人,有且仅有一位,把这条线索理清了,幕后的那个黑手也就呼之欲出了。海瑞身后虽然没有主使,但海瑞身边绝对有同谋,这一点毋庸置疑,正如胡宗宪所说的那样 ,海老爷之所以能震动天下,那是因为有人想要他震动天下,若不是幕后有人出手相助,无论是当初二审郑、何的供词,还是今晚这封石破天惊的《治安疏》,根本就送不到道长手里。

 

道长曾对黄锦说过,“这个世上,真能靠得住的就两种人:一种是笨人,一种是直人,笨人没有心眼儿,直人不会使心眼儿。对这两种人啊,朕就不计较,也不跟这两种人使心眼儿”。最后果然是一语成谶,道长倒霉就倒霉在,这一个笨人、一个直人身上了,这俩没心眼儿的货,明显是被有心眼儿的人给利用了。于道长而言,自己天天打雁,最后竟被雁啄了眼,端的是讽刺至极,这世上终归是没有一个人能靠得住,所以说哪怕是对笨人、直人,该使心眼儿也得使心眼儿,该计较也得计较,否则说不定,小丑最后就是他自己。不等黄锦答话,陈洪眼中闪着寒芒,咄咄逼人地抢白道,“主子,有预谋,有人主使,回主子的话,户部的事,你是怎么知道了,知道了为什么不陈奏”,陈洪心中洞若观火,整个大明朝,除道长之外,能够指使地动黄锦的人,也只有那位裕王千岁了,这层窗户纸,自然要让黄锦那厮去捅破,等到道长父子二人相爱相杀的时候,那便是陈公公左右逢源、渔翁得利的大好时机。

 

黄锦作案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他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心里既忠主子,便要忠主子的儿子,父子同体,忠裕王没有错”,父子虽然同体,但奈何皇位只有一个,忠裕王当然没错,可黄锦却帮着儿子坑了老子,这就是黄公公你的不对了。黄锦眼含热泪地抬起头,可怜兮兮地望着道长,却是一言不发,道长仿佛失了魂似地,狞笑着看向黄锦,喃喃地念叨着,“有预谋,有人指使,要查出来,要查出来,你告诉朕,谁指使的海瑞”。望着道长那副阴森可怖的表情,黄锦只觉得周身一阵恶寒,摇了摇头,硬着头皮答道,“没有人指使海瑞”,“是谁指使的海瑞”,道长不依不饶地继续逼问道,黄锦横下一条心,带着哭腔回道,“奴婢不知道有任何人指使海瑞”。

 

道长此时心乱如麻、方寸尽失,讲道理也不能怪老人家反应过度,毕竟腊月二十八那场风波,清流干的事跟逼宫也差不多了;今晚又凭空冒出一封《治安疏》,再加上黄锦这个二五仔,道长很自然地认为,这又是一场逼宫的阴谋,联想到精舍外面还跪着一大群官员,指不定海瑞上贺表死谏,干的就是摔杯为号的事儿。道长本就有严重的受迫害妄想症,海老爷批龙鳞死谏也就算了,关键是最信任的黄锦还反水了,幕后主使大概率就是自己那宝贝儿子,尤其是精舍外面还跪着裕王的两个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别说是道长了,就是换了任何人,怕也是会疑心生暗鬼吧。想当初曹操只是半夜听见屋外有磨刀声,起身就把吕伯奢全家给屠了;跟那曹贼比起来,人家道长把《治安疏》都读完了,也只是嚷嚷着把海老爷抓起来,顺便对着门外吼了几句罢了,虽然还是有些过激,但已经算是相当克制了。

 

见黄锦矢口否认,道长勉强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惨笑,故作平静地问道,“朕不会追究你的,告诉朕”,其实幕后主使是谁,道长心中早就有了答案,黄锦说与不说,其实结果都差不多,说了可以少受些皮肉之苦,不说只怕是要在陈洪手里走一遭了。黄锦额头上布满冷汗,眼中划过一抹决绝,硬着头皮兀自嘴硬道,“奴婢只知道,那个海瑞他遣散了家人,还买好了棺材,这才明白,他是为了要死谏”。黄锦这话里的漏洞不是一般的大,既然明知道海老爷遣散家人还买好了棺材,为什么直到道长发飙,黄锦才反应过来,海老爷是在死谏,这不是标准的此地无银嘛;而且黄锦作为道长的耳目,为什么要刻意隐瞒关于海老爷的关键信息,关于这一点,黄公公可是避而不谈、只字未提啊。


正所谓趁他病要他命,听完黄锦的狡辩,陈洪心中已是有了计较,嘴角挂着冷笑,不失时机地问了一句诛心的话,“你怎么知道他遣散了家人,他买好了棺材,倒不知道他是死谏,回话”,陈公公的补刀恰到好处,正好击中了黄锦的软肋,讲道理,这年头大家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道长上次为什么要急吼吼地除芳草,不就是因为朱七、齐大柱他们吃里扒外、胳膊肘向外拐嘛,这才过了多久,你黄公公又搞这么一出,而且还是得寸进尺、变本加厉,盛怒之下的道长,如何忍得下这口鸟气。黄锦暗暗叹了口气,事到临头反而不慌了,一双水汪汪的大眼望着道长,据理力争地解释道,“主子的规矩,列祖列宗的规矩,东厂、镇抚司归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管,眼下奴婢就当着此职,日有日报、月有月报,每天的情事、京官们的情事,在奴婢那里都有呈报。那天的呈报上,就写着好几十个京官的情状,其中也写到了,海瑞遣散家人买了棺材的事。奴婢蠢笨,只以为海瑞担心自己惹上了重病,故而为自己准备了棺材,万没有想到,他是为了今天这个事在做准备呀。这是奴婢的失职,是奴婢的罪过,主子您剐了奴婢,奴婢都没有怨言,只望着主子,不要因为海瑞这样蠢直的人,伤了仙体、误了乔迁,普天下的臣民都望着这一刻呀,主子……”

 

黄锦蠢嘛,其实他一点也不蠢,自己干了什么事他自己心里清楚地狠,日有日报、月有月报,白纸黑字一查一个准,黄公公根本就跑不了,与其最后被陈公公给查出来,还不如当着道长的面儿,坦白从宽、老实交代呢。遇到过不去的坎儿,主动担一个失职或失察的罪名,这也算是大明官吏的传统技艺了,为什么明知道海瑞遣散家人买了棺材,却看不出海瑞要死谏呢,因为黄公公蠢笨;为什么日报上如此重要的消息,没有第一时间上报道长,因为黄公公失职。连道长不知道的事,黄锦都能知道,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个蠢人呢,刚才那番说辞,估计是黄公公一早就想好了的,至于说什么自己误以为海瑞得了重病,简直就是鬼话连篇、匪夷所思,可道长偏偏拿黄公公没辙,人家自己都说自己蠢笨了,莫非道长还能纡尊降贵地去跟一个傻子较真嘛。

 

黄锦的一席话,一字不落地传到了精舍外那些官员的耳中,众人心中一片茫然,面面相觑,忍不住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徐阶此时也是满脸惊恐,赶忙起身站在众人面前,张开双臂,用力往下压了压,心中已经开始骂娘了,海瑞死谏这么大的事儿,自己事前竟然没有收到半点风声,这事儿八成跟裕王、张居正他们脱不了干系,偏偏贺表又是赵贞吉送的,这几位全都是自己教的好学生,无论道长最后把谁给揪出来,自己这个老恩师都要跟着吃挂劳,真特么是造孽啊!道长漠然地看着磕头如捣蒜的黄锦,满脸的失落,随即自嘲般地放声大笑了一阵,再开口时眼眶中已是闪着泪光,“呵呵呵...朕明白了,天下的臣民等了很多年了,嗯...就等着有这么一个人出来骂朕,接着...,逼朕退位...,上下一心、内外勾结,哎呀...,朕居然被你们蒙在了鼓里!黄锦...”。道长多少还算有些自知之明,知道天下的臣民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背地里匿名骂道长的人何止千千万,可敢署名当面骂道长的,普天之下,有且仅有海瑞一人而已。

 

讲道理,裕王从没想过要逼道长退位,当然他也根本没这个实力,之所以放海老爷出来咬人,无非就是借着海瑞的名气,进一步打压道长的摇摇欲坠政治权威,和所剩无几的统治正当性罢了,海瑞的这篇《治安疏》,其实就相当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了。此时的裕王就跟赫鲁晓夫想的一样,希望通过公开反对道长的方式,来缓和大明内部日益尖锐的矛盾,并且提升自己的形象和权威,唯一的区别是,裕王胆子明显比赫鲁晓夫小了许多,公开批判道长这种事儿,竟然还要假海老爷之手,自己甘愿做一个幕后英雄。道长微微喘了口气,眼中隐隐透着一丝疯狂,大声地咆哮道,“你告诉朕,吕芳临走的时候,都跟你交代什么了?叫你跟外边什么人商量了?背后的主使是谁?你告诉朕,朕射你无罪”。道长仿佛得了失心疯一般,竟连吕芳也怀疑了起来,刨根问底儿地追问幕后主使是谁,黄锦难以置信地盯着道长,心中五味杂陈,一时竟无言以对,只是咬紧牙关,愈发坚定地摇了摇头。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