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宛腔玩味
今晚上县宛梆剧团来村里唱戏—《三娘教子》。宛梆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还有楚乐的委婉清丽。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俗称“花腔”为高八度无字行腔,系宛腔一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宛梆有传统剧目600多出,经常上演的有300多出,反映的故事上至商、周、春秋战国,下至明清。后来还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这些都是女人后来才逐渐了解到的。
《三娘教子》说的是依哥在学堂受学童奚落,不愿再上学,三娘苦口相劝,依哥少不更事,出言顶撞,三娘怒打依哥,并欲将织机毁坏。义仆薛保极力劝解,教导依哥,终使依哥知错,从此努力读书上进。这个故事家长已经讲过多次。
舞台上锣鼓铿锵,戏开始了。
小伙伴们编个理由哄骗家长,然后迅速逃离家长们的视线,按照约定的地点凑齐后,笑着、闹着往前挤。撞到正看得津津有味的大人身上,恼怒吼一声“谁家的孩子,挤啥?!”
孩子们可不管这些,招招手,继续往前挤。挤到舞台的前面,踮起脚,扒住台边往上看。
演员们卖力地咿咿呀呀,锣鼓紧张地合着节拍。台上的人丑的、俊的、高的、矮的,各色不一。伙伴们说最有意思的是打鼓的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鼻子下面有一颗很大的黑痣,在打气灯白亮亮的照耀下格外显眼,大家嬉笑他日本人,《地雷战》中的日本指挥官留着小黑胡,看着很像。
看了一阵子,没什么意思,大家一嘀咕,转身向后挤去。后面同样热闹,这里是孩子们的世界。花喜蛋、甘蔗、梨膏糖应有尽有,还有卖小人书的。伙伴们一个摊位一个摊位的逛下来,手插进兜里,紧紧的捏着大人给的两毛钱,盘算着买点什么东西来犒劳自己呢?后来大家约定,买不同的食品,大家共享。
坐在场边麦垛上,开始品尝美食,你舔一下我的梨膏糖,我咬一口你的花溪蛋,再“嘎嘣嘣”嗑上几个瓜子。甜的、咸的、酸的一时间丰富的滋味充满口腔,大家瞬间进入到幸福世界。
银盆似的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像奶奶般慈祥,把银辉慷慨洒向大地,为孩子们披上银色的外衣,也照耀着的孩子们嘻戏的路。
麦垛为床,银辉做被,戏声当摇篮曲。孩子们累了,挤在一起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演出到此结束!”
猛然一睁眼,锣鼓停了,大人们已陆陆续续的扛着凳子、提着马扎回家。赶忙推醒身边的伙伴,迷迷瞪瞪的随着人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