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被接进宫苑时,只有六岁。距离恒明新帝登基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此时正是阳春之末,车马一路行程舒缓,车窗外花团锦簇,却都是极好的风景。
与她一路来的,除了父母亲族之外,还有恒明帝的父母及永王的父母一行。全程皆由永王一手培植,如今代替御林军,成为新帝护卫军的飞羽卫护送。
但就算永王受的宠信离谱了些,但好歹与新帝有师徒的名分,他的父母一同进京也是情理之中。但没有人知道如意一家和新帝到底是搭上了什么关系,竟然也能鸡犬升天。
按照恒明帝的意思,怀远帝及其宫眷搬出内宫之后,日常居住不过他与永王宋恒二人,空余的宫殿实在是过多了些,便将此一行人都接进内宫安置。但一行人和新帝及永王相见过,永王的父母却道宋恒如今居住内宫已不合礼制,没有他们再跟着入住的道理,执意谢绝,恒明帝挽留不得,只得搬出来父母出马说服。
恒明帝的父母一路因颇得了永王父母的悉心照顾,对这对夫妻喜欢不迭,又说自己在乡间吃苦了一辈子,并不懂什么皇宫礼制。如今儿子身份不同,老两口子恐自己言语无状,举止粗俗给儿子丢脸,还要他们多提点些,说着便老泪纵横。此一番情状永王父母实在不忍再做推脱,便也只好留了下来。
但怎么说,永王父母有儿子宋恒的这层关系,而如意的父母却觉得自己一家实在是没有留在内宫的道理,便再三谢绝了圣上的好意,又应允了会常带如意进宫来觐见。
恒明帝见他们态度坚决,到最后连宋恒也赞成他们在宫外别居,恒明帝奈何不得,便又新赏了一座府邸,倒是离着皇宫距离不远,又派了飞羽卫护送过去安顿下来,才算是罢了。
但是尽管如此,继新朝建立后,民众热衷讨论的第一个热点人物,依旧从宋恒转成了如意一家。毕竟仅仅能得皇帝亲卫-飞羽卫贴身护卫这件事,就已经是天大的恩宠了。况且新赏的府邸恢弘壮阔,曾是前朝大将的私宅。
然而朝臣和民众们都还没搞清他们一家到底是何来头,新帝又有一道诏书下来,为其父母加封太皇及太后,同诏一起加封的,还有永王的父母,其父得封一品正德公,其母封一品国夫人。
这也就罢了,毕竟新帝对永王的恩宠大于天,其父母再怎么获封都能理解,但更让人吃惊的是,同诏受封的还有如意这个六岁小儿,被新帝充做义妹,获封永安公主,其父母不过一介商贾,却也身份水涨船高,获封侯爵和侯夫人。
也或许是为防前线立功的功臣或有不平,朝内民间有所微词,在永王获得无上恩宠,却一向强硬不多言的新帝,此次在永安公主这里,难得又随之下了一道圣谕,晓谕各处。圣谕之中回顾自己微时曾落难民间,伤重危急,性命不久,幸得永安公主一家相救收留,才有今日大业得成之机,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此谕一出,朝内民间才恍然大悟。毕竟徐家有救驾之恩,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新帝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此事不只无甚不妥之处,还当传为美谈。
如此,永安公主也名正言顺,开始出入宫禁之中。
但又因公主年幼,不忍其多作周折,便又见永王宋恒常日出入永安公主府邸。
光阴迅疾、转眼春去夏至。有好事者曾瞅着永王的车马来往,却不曾有一日中断,这般上心难免又引发了新一轮猜测。眼瞅着宋恒小小年纪便大权在握,又生的这般明媚俊秀,多少京中贵臣想着要攀上他的门楣,他日将女儿送入王府之中。更有行动力强些的,已是三番五次的在恒明帝跟前探查口风,求个占得先机,却都被语焉不详的挡了过去。
但永王如今执掌中枢,朝务繁忙,又或者恒明帝不忍他往返劳苦,不过刚交了夏至,一道口谕便将永安公主接入宫中去了。
从此,这永安公主便被养在了深宫之中,得恒明帝亲自过问生活起居,永王宋恒亲自教导,可谓受尽万千宠爱。因其乳名唤作如意,宫中人又常称为如意公主。
如今世道安稳,民间富庶。百姓无事之间便热衷谈论些君臣有道、才子佳人的典故,而除了永王宋恒,这如意公主显然便是话题的焦点,她在宫中久了,民间窥探好奇之心欲重,更有好事者出重金贿赂宫人,只求得些无伤大雅的消息内情,还有欲攀附永王门楣的大臣们,也各种推波助澜的收买打探,唯恐这如意公主和宋恒有什么其他的关联。
如此一来,有关这如意公主的各种消息传言,也不论真假与否,开始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