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燕京大学的故事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5921字 发布时间:2022-12-08

志行那些同学也开始安排,炮兵科和骑兵科因为是特殊人才,优先安排。

王冠军有幸拔了头筹,被安排进一个骑兵团当排长。一毕业就成了主官,自是得意非凡,联合几个一起分配的同学,在西北楼大摆了几桌,李志行自然去一块热闹。

隔几天,又有步兵科的同学被安排,又是设宴庆祝,不过这次参加的不仅是志行和这些同学们了,来了一个学长王文秀。王是保定一期毕业,现在在陈树藩手下任旅长,此次分配的同学恰好分到他的手下。

陕军里保定毕业的军官本来就少,王文秀作为长官兼学长,此次也出席了宴会,因为提携学弟其实是保定系的传统,王本身也是受了陈树藩的提携发展起来的。

王文秀在宴会上代表“陕西保定系老大”陈树藩,说了一些鼓舞大家的话,又号召大家要团结一致,围绕在督军大人的周围,尽快开创新局面!

同学们备受鼓舞,酒宴气氛十分热烈,王文秀对志行自然非常亲切。

陈树藩最近心情不错,见到李志行不是“志行”就是“师弟”的叫,平易近人得不得了。李志行当然也维持好关系,取得信任,以便为营救胡景翼做准备,顺便依靠督军这课大树,给自己捞点好处。

而且,李志行到底是个有实力的人!经过几件事,让陈树藩对他逐渐信任起来。

第一件事是因为一个洋鬼子。

话说这天,李志行正在百尺楼上跟胡景翼学日语,因为志行为排解胡景翼的寂寞,在陈树藩和刘神仙允许的情况下,常陪陪胡景翼,有时喝酒唱戏,有时天南海阔的聊天。

后来志行灵机一动,便提出跟胡学些日语,因为胡两次留学日本,日语还不错。胡景翼也愿意教他,因为胡觉得日本比中国先进很多,志行前程远大,学些日语迟早用得上。

此时,胡景翼先说了一声“哈尼西瓦!”,然后按日本人的礼仪向志行鞠躬。胡算是一个不错的老师,不但教语言,连礼仪也一块教。

李志行连忙也说“哈泥弃挖!”,赶紧也对胡景翼鞠了一躬。

“不对不对!不是“哈泥弃挖”,是“哈尼西瓦”!”胡景翼摆手纠正。

“啊!哈尼西瓦!哈尼西瓦!”李志行连忙纠正,又对胡景翼鞠了一躬。

两人声音传到门外,正在上楼的刘四听见不明所以,不知道这两人在干啥。

幸亏此时陕西这种内地,接触日本人极少,不懂这是日语,否则在以后的抗日年代,很有可能认为这是两个汉奸在接头。

刘四一进屋,先对胡景翼讪笑了一下,紧接着说道“李副官,督军找你。”

刘四现在对胡景翼客气多了,因为他叔叔刘神仙交代他不要去惹胡景翼,免得再出祸端。

“哦,刘排长,督军找我啥事?”

“不知道,就来了个卫兵,通知你赶快去。”

于是李志行向胡景翼鞠了个躬,说了一句“撒油拿啦!”,胡景翼摆摆手示意志行赶紧去。

志行赶到督军会客厅,一看除了陈树藩、刘神仙、汪毅卿外,还有一个洋人,陈树藩正在满脸笑容的和那个洋人在说话,洋人正在结结巴巴地用陕西话回答“鹅...这次来...四为了....”,洋人表达不清,急的满脸通红,这洋人一急,大家也跟着急。

陈树藩一看李志行进来,赶紧说“志行你可来了,你惯和洋人打交道,快问问这洋人要干啥?是哪国人?”

志行一看这洋人黄头发深眼窝,穿着一套旧西装,脖子上挂了个十字架,他也看不出来是哪国人。

这洋鬼子究竟想干啥?就问“这洋人没带翻译吗?”

汪毅卿忙说“倒是有个随从,就在门外,牵了头驴,说地道的陕西话,只说这洋人临时雇的他,要见督军大人,其他一概不知道。”

“哦”

那洋人陕西话说的实在费劲,看大家不理解,又开口了一句话中国话,这回很流利,但大家还是听不懂,只有志行听着像江浙话,但也听不太明白,于是志行走上前去,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你可以讲英语吗?”

那洋人一听,马上站起来,激动地说“当然!当然!我是一个美国人。”

哦,这是一个美国人!“这是个美利坚国的人!”,志行向大家解释道。

“哦,美利坚的洋人,你再问他要干什么?”刘神仙急忙说。

接下来交流就顺畅多了,李志行和这个洋鬼子进行了亲切晤谈,终于搞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洋人是想买陈树藩的地,啥地方的地?北京的。买来干啥?办学校。

志行一边交谈,一边给陈树藩解释。

“你问他要办啥学校?”陈树藩指示说。

“嗯,你学校的名字是什么?”

“哦,我准备办一所顶级的大学,至于名字还没想好,燕京大学吧,也许。”

“啊,师兄,他说他要办个大学,叫燕京大学……,嗯?燕京大学?等等,你叫什么名字?”李志行恍然醒悟,原来这半天自己连这个洋人的名字还没问。

“我叫约翰·司徒雷登,你可以叫我约翰。”这个洋人笑着回答。

“啊?司徒雷登?”李志行不禁又多看了这洋人几眼,马上热情起来,因为历史上此人成为了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关于他的一篇文章,还进入了后来的语文课本。

志行立刻笑容可掬地亲手替司徒雷登添了茶水,坐下来说“亲爱的约翰,你可以叫我詹姆斯,我向来喜欢美国朋友,你有什么具体的要求?请详细说一说。”

司徒雷登一看眼前这个年轻军官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态度和蔼,非常高兴,就马上详细说了起来。

原来,这个司徒雷登虽然是个美国人,却生在中国的杭州,并在中国成长到11岁,父母都是传教士,结果耳濡目染,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名传教士。

由于其在中国的成长经历,及出色的工作能力,美国南北长老会正式选择司徒雷登在中国筹办“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

司徒雷登经过努力工作,筹到了一些款项,并将大学位置选在了北京清华大学堂附近,那块地原本是满清一位王爷的园子,后来被陈树藩买了,此次他前来,就是看看陈督军是否可以将此块土地出让?

司徒雷登的言谈有着一个传教士的真诚和和善,李志行从中也听出了这个美国人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美国人建立大学虽然有文化侵略的嫌疑,但客观上,却是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人才。

而这个燕京大学,后来也成为了中国和美国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于是李志行决定促成此事。

“师兄,这位约翰先生在美利坚国是一位有地位的人,他是代表美利坚南北长老会,想在中国建立一所最顶级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人才。所以,想买你在北京清华大学堂附近的那块地。”志行向陈树藩解释说。

“哦,这个洋人做的倒是好事情,提高国人的思想是我赞成的!”,陈树藩点头赞许,不过又踌躇地说“但这事我却做不得主,因为那块地是我买来建祠堂和别墅,给老太爷安度晚年用的,这件事情需要老太爷同意。”

中国人讲究敬祖先,祠堂的地可不是容易相让的,那怎么办?

于是李志行就说陈督军的地不好相让,问司徒雷登的大学能不能办到陕西来,陕西有的是地。

司徒雷登考虑了一下说不行。

志行眼珠一转,对司徒雷登说“约翰先生,督军大人的意思是要考虑一下,想先请你和督军的父亲陈老太爷一起吃饭,吃完饭再谈。”

这个司徒雷登也算是个中国通,知道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尤其喜欢请人吃饭,连老太爷都出面了,这是极高的礼遇!就说高兴地说“好!”,并对陈树藩礼貌地致意,那就先吃饭。

刘神仙看志行与洋人又交流了半天,不知道两人沟通的怎么样,就急忙问“怎么样?这洋人是啥意思?”

志行说“这洋人的意思是先吃饭再谈。”

“啊?”大家都惊讶地目瞪口呆,莫非这洋人饿了?

志行一看大家的反应,就急忙补充说“啊,刚才我没说明白,是洋人要请督军及老太爷吃饭。”

“哦”,大家这才合上下巴,起初还以为洋人开口给督军要饭吃,现在来看这洋人还挺懂礼数,懂得办事要先请督军吃饭,还请了老太爷,看来这洋人挺上道。

陈树藩闻言哈哈一下,说道“在陕西怎么能让约翰先生请吃饭?志行,你告诉约翰先生,他的美意我心领了,但饭呢一定要我请,咱们不能失了礼节。”

汪毅卿一听此话,赶快去吩咐人准备。很快,老汪就回来说已经安排好了。

于是陈树藩便邀请司徒雷登去用餐,志行陪着翻译,刘神仙也陪着。

在赴宴的路上,李志行问司徒雷登有没有给老太爷带礼物?

这个洋人一愣,在身上摸来摸去,也就是胸前的一块怀表,这洋人为了筹备建大学,过着简朴的生活,殊为不易。

李志行见状便话头一转,问司徒雷登喜不喜欢秦腔?

司徒雷登又一愣,秦腔?从没看过!不过没关系,李志行笑着说:出让园子的事情要陈老太爷点头才行,而陈老太爷则是个戏迷。

司徒雷登这个洋鬼子听完,马上心领神会,向李志行表示感谢,并抓紧请教了不少秦腔的问题。

两人边走边说,完全像认识已久的两个老友,看的大家暗暗赞叹:李志行这家伙真有一把刷子,随便来个洋人就很快能成为朋友,难怪洋人这么信任他!

席间,陈老太爷坐在首席,司徒雷登就坐在老太爷旁边,在李志行的配合下,酒席的话头很快就转向了秦腔,司徒雷登这洋鬼子则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秦腔。

此言一出,出乎老太爷意料,马上就和司徒雷登攀谈起来,而司徒雷登则现学现卖,讲的头头是道,就差没唱两句助兴了。

老太爷“龙颜大悦”,陈树藩也十分高兴,但说起卖园子的事,却仍是仍比较犹豫,因为陈家祠堂已经建在了那里,搬祠堂老太爷还是有点不愿意。

你个陈树藩!你一个陕南人,在西安当督军,给老太爷在北京建别墅尚可理解,但把祠堂建到北京去干什么?

李志行见此,皱了一下眉头,就很快又将话头往陆建章被杀的事情上引。

关于陆建章的被杀,陈树藩评价是“陆非要跟段总理作对,这是他咎由自取。”

志行说“的确是老陆不自量力,但听说有直系的人放出话来,说徐树铮做事太过,要去掘了徐的祖坟!”

陈树藩听后嗤之以鼻。

但刘神仙闻听此言,忽然失去了笑容,脸色明显变了一下,被李志行看在眼里。

一会,志行离座去上洗手间,刘神仙却跟了出来,拉着志行问道“志行,你刚才说有人要掘了徐树铮的祖坟,是怎么回事?”

“哦,我在保定时听说的,听说自陆建章被杀后,直系的人闹得很凶,他们说小徐坏了规矩,不但要掘了徐的祖坟,就连段执政在天津租界的公寓都要炸……”志行说完,刘神仙还想点问什么,但志行自顾自上厕所去了。

等志行回到宴席上一会,刘神仙也回来了。不过这老家伙回来后话风大变,极力撺掇陈树藩将北京的地卖给洋人。

李志行惊讶地问“那个地方以前不是建了祠堂么?”

是!但是阴阳转换,那个地方风水现在已经不好了,卖给洋人办学校,反而是一件阴德深厚的事情。

反正,之前撺掇陈树藩建祠堂的是刘神仙,现在说不好的也是他,全凭他的一张嘴。

陈老太爷和陈树藩非常信任刘神仙。最后,陈老太爷在宴席上当场拍板“卖了!”。

一个大园子只要了10万大洋,这个价钱也不贵,因为当初陈自己就花了大概这个数。

大家对老太爷和陈树藩大加吹捧,最后陈督军正义感爆棚,那块地只卖了6万,而且只实收4万,另外2万作为学校的奖学金。

而司徒雷登这洋鬼子,最后给陈树藩颁发了一张满是洋文的感谢书,说这是美国人和陈督军友谊的证明。陈树藩非常高兴,与司徒雷登合影留念,手中持着感谢书。

是李志行笑眯眯地为二人拍的照。

这是对的,不论是谁,善举都应鼓励。

司徒雷登最后用英语向李志行表示了最诚挚的感谢,这个洋鬼子虽然不懂陕西话,但善于察言观色,知道此次买地李志行帮了大忙,所以表示愿意和李志行成为朋友。

李志行一听这话,心里马上就有了想法,不过并没有说出口,因为他忽然想唆使司徒雷登把大学办到西安来,但很快觉得不现实,就没有说出口。最后,完全以一种毫不利己的姿态,说很荣幸能成为雷登先生的朋友。

却说刘神仙这老家伙,为啥突然撺掇陈树藩卖地呢?

因为他被李志行那句“掘坟”的话给吓住了,思前想后,怕陈树藩家祠堂被直系那些人给烧了,因为最初正是他撺掇陈在北京买地建祠堂的,若真发生这样的事,他可就无法在在陈树藩面前容身了,所以保险起见,还是卖了。

嘿嘿,燕京大学原来是“掘坟”掘来的。

这件事后,陈树藩觉得志行这个师弟是个博学多才人,并不总是吹牛。而另一件事,则让陈树藩觉得志行和自己是一心的,愿意为自己付出,是为自己赚钱的好帮手。

这件事是这样的。一天,陈树藩忽然派人找志行,去了一看,屋里除了刘神仙、汪毅卿外还有一人,此人名叫张丹屏,陕南旬阳人,算是陈树藩的老乡,自出了耿直造反事件后,就被陈委任为西安警备处长,算是九门提督,这是陈树藩的心腹。

待志行坐下后,却是要谈生意。

原来张丹萍和陈树藩商议,想买几辆汽车合作办个运输公司,承担从西安到河南观音堂一段的运输,这样就用汽车将西安与河南的火车连了起来。他们想让李志行入伙。

话说这张丹萍其实是个人才,不但懂军事,对经济也比较懂,西安城的第一台发电机就是他搞起来的,不过要用柴油,又难买又贵,所以没多久就停了。

志行听完合计合计,觉得这件事很好,算是利国利民,但也不是没有风险,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到处在打仗,你不怕汽车被抢了呀?还有,搞汽运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汽车行驶对路况有一定要求,所以,得先修路!

但话不能这么说,于是志行大声说道“呀!师兄,我觉得张处长说的这事能赚大钱!”

在座几人一听志行这么说,都很高兴,因为论起做生意,谁都没有志行成绩大。

“不过,这里面还有点事需要考虑……”,志行就把需要修路的事情说了一遍。

陈树藩听完看了看张丹屏,张说“志行说得对,看来之前没有考虑周全。”

志行又讲要修路其实需要先勘察,整个下来,修路估计怎么不得大几十万?这不是个人能干的事情。

这下大家都皱了眉头,按说修路可以让政府掏钱,但政府掏钱简直就和掏陈树藩自己的钱一样,大几十万他怎么肯掏?

不过刘神仙却说“我看修路未必需要很多钱,我们可以给沿途各县派工,反正路修好后大家都会用,就让各县无偿出工他们也说不得什么。”

陈树藩眼睛一亮,老刘说的有道理!

李志行看看刘神仙,这老家伙说的也不是不可以,但只能考虑将路平整平整了,也不能使用什么砂石材料之类的了,也不能考虑架桥穿山之类的,志行点点头说其实也可以,但勘察肯定还得花钱。

勘察有必要吗?有必要。例如原本计划绕路50里,但经过勘察后修改路线只需修10里就够了,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志行给大家一解释,大家也表示认可。

那么勘察需要多少钱?志行说这一路自己走过,估计怎么也得近2万大洋。

这么贵?

这不算贵,别的省修路动辄上百万大洋的。

那好吧,将此笔投资计入总成本。大家开始算总共需要多少投资以及每人的投资和占股比例。

算了一会,总资本需要约20万元,大家想着怎么凑钱。志行看了一会,便说“我看大家不用急着拿钱,因为勘察和修路总需要不短的时间,等这些办完了才能买汽车,这样保险些。”

张丹屏说“对,那就先勘探,先凑出勘探的钱就可以了。”

志行却说“这从开始勘察到修好路这一段时间,估计也不短,一直压着大家的钱也不好。师兄,我看不如这样,这钱我先垫着,等以后再算。”

这当然好!大家不用拿一分钱,这个大生意就可以先开始了,大家都很高兴,这老弟够意思!

不过最近总被李志行一句一个“师兄”叫着,陈树藩忽然有些不好意思,就说“这样,志行,我给你批个条子,你到财政厅领3千块大洋,算是政府的补贴。”

这感情好!李志行第一次从陈树藩这里弄出来钱。

但在这件事情上,志行其实真是一分钱没赚,甚至还搭进去不少钱。因为随后,志行真的是按建设一条高等级公路加一条铁路的要求开展的勘察,工作做得很细,一搞就搞了1年多。

因为张丹屏其实说的很对,想让陕西富起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先修路,这事迟早得干!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