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古代篇之人世荣华都几时
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
——题记
1.丧乱
常蓝来到平城那年,才刚刚九岁。朝廷迁徙人口至京师一带,她随父母一起在迁徙之列。
很久以后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日子真挺难的。
刚到京师的时候,既没有财物安家,也无亲戚投靠,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幸好京城之地,讨口饭吃,机会还是比别的地方要多。
很快他们全家在城外租到了两间民房,父亲也很快找到了一份抄书的工作,至此全家算是安顿下来了。
母亲在家除了操持家务外,有时候会做一些浆洗缝补的零散活计补贴家用。平城的冬天真冷啊,冷到人骨头里去。看到妈妈冻伤的手,常蓝也拿起木盆里的衣物,揉搓起来,想要帮妈妈快点洗完。妈妈却笑着制止了她,说女儿家苦,只有跟着父母有几年轻快日子过,将来有一辈子的活要干。所以不是让她带弟弟去旁边玩去,就是让她去看看爸爸回来了没。她知道,其实是妈妈舍不得她。
于是,常蓝总是带着弟弟一起去附近树林捡柴火,希望可以多集点柴,能够多烧些热水,让妈妈不那么难受。弟弟常青虽然不到五岁,却是个懂事的孩子,总是随着姐姐跑前跑后,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爸爸从外面回来,经常会带一些东西给他们,有时是几个麻饼,有时是几颗蜜饯,有时是一些裁下的纸张,都是雇主不要的,爸爸拿回来给她和弟弟练字用。当然最开心的是,偶尔爸爸也会变魔法一样,从怀里掏出一块肉来,这时候她和弟弟都会高兴到喊叫,围着爸爸转圈。
到了夏夜,月光明亮的夜里,一家人坐在门前,爸爸会拿树枝,在地上教她和弟弟认字背书,妈妈则笑着看他们在一边纺线。
有时候,妈妈也会接到一些轻松的活计,比如说糊灯笼纸,做一百个可以换一升小米,这时候她和常青可以帮忙,三人一起做工,很是开心。妈妈的手很巧,会用剩下的浆糊和边角料,给她和常青做一盏兔子灯,然后让爸爸在上面画上口眼鼻,上元节的时候拿出去,惹得一众小伙伴羡慕。
再难的日子,一家人一起,也有许多欢声笑语。
谁承想,这样安稳平和的日子,也不过只有短短两三年而已。
先是父亲染病,后来是母亲,很快,二人就撒手人寰,留下十二岁的常蓝和六岁的常青。四邻街坊看他们实在可怜,一块儿帮忙葬了父母。
办完丧事,家里可以说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常青瑟瑟拉着她的手:“阿姐,我们该怎么办?”
常蓝摸着弟弟的头顶,安慰他:“不怕,有姐姐在,不会有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