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维 > 37、大学
37、大学
书名:四维 作者:高山仰止 本章字数:9937字 发布时间:2022-12-05

2002年6月初,短暂的高中生活开始了。我进入了紧张神圣的复习阶段。每名同学各自封闭,为着一道道有疑惑的题目冥思苦想昼夜纠缠。这一个月中,我能聊得来的同学还真不多,倒不是聊不在一起,而是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聊。没黑没白的听课读书,记笔记,写作业,填答卷;复习题,演算题,巩固题;背英语,背实事,背历史:早上背,晚上背,走路背,吃饭背,关灯趟在床上也是默默的背。大家都在紧张与焦灼中度日,根本没有时间与心思去交流高考内容以外的话题。所以,也就没有一个可以交心、或说得上三五句话的同学了。我参加了2002年7月7~9日的高考。8月中旬接到成绩。最后我以全市第二名,年度本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全国著名的南方大学物理系,校址就在居川市,学习天体力学与外太空理论,研究“波”对思维的干扰与贪婪的关联。思维与贪婪都是以波的形式与外界相联,当然也有关于脉冲波与非脉冲波之交融、互绕、振动与叠加的原理与能量场的分布。起初我想选定医学专业,填报时我突然发现,医学之药物或物理的干涉,根本医治不了贪婪与无知,它只对实体发生病变的机理起到一定的抑制或修定作用,而贪婪与无知则是波的衍射或辐射与药物无关,属意识之范畴,且贪婪之波与黑洞热能波有着异曲同工之理,均具有只吸吮而不外泄的性质,转而就填报了天体力学专业。因为我想到了,贪婪也许就是人类在生存期间,导致末日来临的最直接因素,我必须制止贪婪之波在地球上的漫延才行;这只是我的直觉。另外我还想着揭开:是谁进入了我的四维空间?月球为何在是否有监视下呈现不同的状态?物质的波体与粒体共同存在时与阳光之间的区别?物种间“意识场”的存在与作用的机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此时的世界格局,已进入核能源的鼎盛时期:原子能的诞生,核弹的爆发,波区域空间的拥有与开拓,激光也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妙的新型设备;而外太空之间的争夺与保卫、波能量的储备与利用,已成为人类各种新的战略对策,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兴亡的重要因素;而“波”正是这种能源及理论的支持与依据。所以,我选择了波力学、天体力学、物质运动及空间波能的传递等相关知识以便细致的探讨与研究。

 

接到入学通知书后,我兴奋难耐,一时冲动走遍了整个居川市的角角落落。我就要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了,心中自然有种溢于言表的欢乐与安慰。走在街头,心情畅快,倍感当年留在这里是多么的明智,感到这里的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每一枚叶片,每一段溪流,都那么的清澈与温暖、亲近又可人。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细致的体会三维的尘世呢。居川是座美丽的城市,坐落在群山环绕之间,四季雨水充沛,气候润湿宜人;周围有湖泊竹海、瀑布河流及群山峡谷;这里幅员辽阔,地广人希,四面环山。北侧是安康山脉,其西边的最高峰是元阳山、东边是冈安根山,两山之间延绵不绝错落有致;冈安根山的旁边有一独立的柱体山叫子吾寺山,山上耸立起的太体量大厦正进行着收尾工作。南侧横亘的是莲花山脉,东、西两方位最高山峰是珍珠山与莲花山,两山蜿蜒有序绵延不断;上新小区就选择在两山之间的哑口处。西侧有翠绿的青源湖,碧波荡漾风色迷人。东侧是卡那曲大峡谷,子吾寺山就在大峡谷的北部位置,与冈安根山遥遥相望。而群山峻岭也由绿色植被铺盖的蓊蓊郁郁,呈现着一派大美的风光;所以在居川不同的时日漫步,均能欣赏到不同的大雅景致:春天花红叶绿柳絮飘然,温馨暖意在空中浮动;夏天浓妆艳抹葱郁易人,东边日出西边雨,风吹拂叶花纷飞;秋季呢,遍地黄叶与细雨缠绵共舞,满目青黛伴叠嶂并驾齐驱;到了冬天,大雪纷至沓来,天地银装素雅,居川俨然是一派尘世间的仙台圣景。而两山脉下的江河,北边是长汀江,南侧是泽当江;都自西部的青源湖流出,后向东流入卡那曲峡谷;江波碧水宽敞,阳光清澈见底,潺潺流动不息;若有轻舟荡过,空灵悬浮飘若无依,当有涟漪渐次荡漾,隐现的波纹在江底延染开来,你才会明白船只原在清波之上。一切似在画中游了。是啊,这一马平川的天地那么广、那么阔,又极尽美好与灿烂,最适宜于人类居住,所以定名为居川市了。

 

这里除南方大学之外,还有几所著名的学府,如长汀大学、译当大学等。有著名的旅游圣地——红崖壁自然风景区与翠玉石地质公园,据说红崖壁一带是攀岩的首选场所,距离居川市东南方向仅有三十公里的路途,翻过珍珠山不远便是。居川还有数家五星级酒店,大自然酒店、泽当江酒店、长汀江酒店、元阳山酒店等,分布在市区的四面八方;这些极具异域风情的酒店与所倡导的风格一样,也各具特色,吸引着人们不止一次的来到这里休闲或度假;最具特色的是元阳山酒店,外形是艘乘风破浪的巨船,矗立在山顶悬壁之处,似航行在突兀的岩石上,是居川标志性的建筑;而最具匠心的建筑当属太体量大厦了,轩辕剑的外形,鲜红色的墙体,建在造型独特的支吾寺山顶,穿越碧绿箭直苍天,还有红色的悬空弓桥,加之奇特的山体造型,仅设计示意图便被选为居川市的十大景观之首。支吾寺山高为758米,山型是地球上稀有的单体三叠系灰岩柱峰;整柱山呈两个山峰的对立之型;山体的根基呈锥状形,底部直径150余米,向上变窄,距离地面253米处直径缩到最小只有5.5米,然后向上逐渐增宽,到山顶处已形成一片三千平米的宽阔平地;远望支吾寺山就是一座对尖顶立的山峰,一小的山锥,顶着一倒立的大山锥,摇摇欲坠,空悬人心,仿佛狂风轻佻一吹便会轰然倒塌;此是世间最为独特的自然风景。据资料介绍,三叠系灰岩柱的岩石其抗压强度是800千克每立方厘米,风吹他无损,雨打他不侵,亿万年来一直傲骨雄立于安康山脉之边,诚挚守护着这片苍劲而又神秘的土地;因山体的根基坐落在卡曲那峡谷内,碧波荡漾婉转迂回,云雾缥缈若隐若现,更似人间仙景了。跨过峡谷后进入东侧的群山之中,有条自南而北的平坦大道为东岭路,路随山势的蜿蜒盘绕、逶迤曲折,给雄壮的高山峡谷平添一丝飘柔及平缓之美。

 

支吾寺山与冈安根山相距最近,直线距离足有千米,此处虽是著名的风景佳地,也只能远观而无法攀行。之后,太体量公司要在山顶上修建红色的大厦,才从冈安根山的一侧修建了“之”字公路,盘旋而上,在持平高度的山坡间拉建了悬空飞架的红色“弓桥”;弓桥一端坐落在冈安根山的上半部,一端与支吾寺山顶相连。所以只有沿着冈安根山盘旋的山路,通过弓桥放可进入太体量大厦。此时大厦已近尾声。远远望去,碧绿环绕之中,一栋红色的高楼耸立云端,又有红色的飞桥横跨其间,红绿相映甚是气派,瞬间成为居川乃至大华最赋圣名的景观之一。所以,支吾寺山更是名声大噪,而太体量公司也是名扬万里。据说,公司自招聘了一位顶级专家润生为技术经理后,业绩便突飞猛进不可同日而语,总裁黄江更是一跃成为业界精英。据传黄总于今年初决定了两件大事,一是出资亿元,开辟山路、平整支吾寺山顶,筑起红色的围墙,并依轩辕剑的外形,建筑高达百米的大厦,年初就已动工,如今在安装设备及内部装饰;二是给儿子10亿元资本,随意投资项目进行练手,其作派不可一世。此为轰动居川的两大新闻。而另一匠心独运的风景佳地则是大自然酒店了,坐落在长汀江上,外形似尊宝鼎,环型楼阁,错落有致,庄重威严,不失为另类如画的景致之地,是居川市的另一代表性建筑。看着这些气壮山河、雄霸天宇的高楼大厦,我就不由的感叹,三维的力量确实非凡,虽不能用人定胜天来赞颂,确实有意欲天公势比高的雄壮气派。

 

在艺术方面,以时装为例,每年的春、秋两季均举办国际时装周,全球各大顶端设计师均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悟,用奢华的皮草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并到居川一展风雅;有报道说,各品牌设计即高端又大气,即优雅又妩媚,引导着世界时尚的风潮与走向。而一年一度的国际电影节——金鼎奖,更是吸引了全球顶极艺术家携带佳品前来争雄,把大华的艺术、文化推向另一高峰。所以,我便想啊,小隐于山大隐于市的理念,果真在居川表达的恰如其分。之后因兴趣所志,我还专门去市档案室查阅了居川市的兴盛历程。三百年前这片区域还是荒凉的山沟野地,于元初时期才有人居住,属逃避杀戮的汉人躲命而来,砌墙搭棚修建草舍;后在明朝扩大,房屋已初具规模,鼎盛于清末民初时期,超速发展于近代,便成就了这座雄浑霸气且举世瞩目的居川市了。最初之前的二个世纪内,居住的全是贫穷的汉人,后渐次发展了回、满、蒙、傣等各民族的人们。如今又经过八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居川已成为当地文化、经济与政治的中心地带,是大华土地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明珠。2002年秋天,此时我已是南方大学的一位青年学生,并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物理系学习天体力学,所以我为能在居川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而兴奋激动。8月29日是报道之日,30日上午没事又与同学一起沿泽当江游玩,青春少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亢奋之情溢于言表,正当我们在岸边欢喜雀跃嬉戏打闹时,我突然看到,不远处的江面上漫漫的泛溢出淡红色的血水,红浪滚滚并溢向岸边,吓得游人连忙奔跑,然后整个江域呈现血流成河的场面,而沿岸则闪现出带着红头巾的人们争战砍杀的画面,人物形象逼真,步伐灵活矫健,场景蔚为壮观,就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吓得大声尖叫,边跑边与之对抗或躲闪;后却发现,人物虽然真实,却是光影闪烁。瞬间醒悟,便是乐在其中,且快活的与之对抗,任由影子挥动砍杀,游人则互相穿梭但又互不干涉,而满溢的红色江水也仅是光影在江面上滚滚流动呢。

 

我大吃一惊,立即想到了1366年7月红巾军大战成都的场景。大战之前,我就被当时的起义军认定为奸细而坠入深湖之下,并在水下及飞往外太空的飞船内看到了起义军猎杀荒夷野人的战争,就是这种场面。我们惊奇的矗立在光影之中,任意穿行在刀光剑影之下,真如两个空间的生命在同一时空内,彼此交融却又互不关联。之后显像才渐渐消失。此时,有采访市民日常生活的电视台恰巧拍摄下这一场景,并在当晚的新闻中进行了报道。报道说,这是奇特的海市蜃楼景观,光影正好反射在游人如织的泽当江沿岸,与游人共同组成了这种神奇的画面;经历史学家分析,光影反射的元未明初刘福通、徐寿辉领导的起义大军与野蛮荒夷作战的场景,因为光影中的义士都带有红头巾。此事成为轰动居川的一大新闻。而我们能与海市蜃楼中的人物交融,也好生的激动,还骄傲的吹嘘了很久。只是破译此成像的原因属天体研究的难题之一,还没有可依的理论细致说明,也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认真学习,早日解开这一自然之谜的决心与毅力。所以,在四年的学习期间,我认真的思索所有可见的异常现象与形成条件,加之巴楞士讲过的观点及银河系之旅,使我对外天体的认知与见第有了独特的理解与分析,并提出海市蜃楼虽与光的折射有关,但清晰度却是因了波能的彼此吸引,才引起相关专家的注意。这些认知与见解,全因为我深入分析了黑洞的形成、能量的互融、意识场与物质形态的附加等等,才形成的一系列假论,且能自圆其说,就组成了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所以,答辩时我大胆提出:一、黑洞的“空无理论”,即黑洞是宇宙爆炸的初期、超度光速行驰的巨大星际物质,在空中穿梭后留下的一条黑色路径,内部没有任何可见物质,所以空无;二、物质的波体与粒体两种存在形态,是不同温度下的常态,只因条件限制地球上不曾显示而已。另外,我还简单的说明了,人们观察到的月球表面也未必是真实的影像,生命消失后意识去向了同一个区域,人类体内的夸克粒子至少部分是来源于宇宙之外等最新的观点。

 

我并非信口开河的乱说,而是探索宇宙后得出的结论。只不过是西曲耐人探索的结论而已。所谓黑洞的吸吮力,并非是真正的物质间的吸引,或者说是万有引力的结果,也非无法描述的暗物质存在与此,仅是时空扭曲的一种“向心力”,是一种空间力量的自然存在;我的论据是,宇宙爆炸的初期、超度光速行驰的巨大星际物质,由于爆炸力量的冲击,造成了路径周围的时空发生了扭曲,在扭曲时空之内的星体,受扭曲力量的影响而急速滑向一个黑色的空间,滑行的星体受力巨大,造成了自身本体的内塌,物质仅留下中子、质子或核子,才发射出绚丽璀璨的光,且永远的向着黑洞滑行,而所谓的“黑洞”仅是一处充满能量的空间而已;此种解释被我命名为“空无理论”;这便是黑洞星系形成的基础理论及被三维人类发现的原因。至于物质的另外两种存在形态——波体与粒体,由于地球在宇宙间所处的位置及周围的环境,物质只表现为固体、液体与气体这三种常态;若温度持续升高,物质便以波的形式存在,称为波体;若继续降低,便以粒子的形式存在,称为粒体。宇宙的温度平均为-273.5°,物质自然以粒体的形态存在,而在超度光速运动时因摩擦急速升温,又使物质以波体存在,于是这两种形态便留在了同一空间之内,即大型物质穿越后留下的空间——黑洞之内;二者均不可“视”也无明显“特征”,可以用空无来描述,用“暗物质”说明也恰如其分,只是较为抽象。所以,在黑洞内的空间,存在的便是波与粒的物质形态,并有波、粒的各自特征;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光恰恰是物质的另外二种形态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只是黑洞内的波与粒是一种能量,并未组成“光”而已,才使进入黑洞的光,不仅不能反射,而是进行叠加,恰似被吸引了。至于其他的理论,如“意识场”、星体的“双缝现象”及“层次生命”,我并未提及,仅“空无理论”与物质形态便超出了三维的意识,若再提及其他更是颠覆了人类的认知,会造成思维的大动荡及大虚幻,我才没有涉及。我还想呢,此时不提,以后也不会再次提及了,仅当是一种概念存在吧。所以,探讨宇宙的真实,必须打破地球三维的认知。习以为常并非真理,不曾所见也非谬论。

 

答辩时我还提出如下观点:一、广漠无垠的外太空,全由光波及电磁波组成,并传递着无穷的能量与无尽的信息,提出了宇宙乃是三维人类的虚拟之物,是地球生命硬加给空间的一种名字与概念,包括黑洞或暗物质的存在也是如此;其实,外太空的物质全部由波体或粒体的形式组成,即能量是宇宙间所有物质的终结;若条件恰好,波体与粒体组成光,也一样发射出明媚灿烂的光芒,所以宇宙也并非是黑暗幽深的无底世界,一样与地球的环境相同,艳丽且璀璨。二、这世界并没有上下与长短,不存在过去与未来,因为能量本没有上下与未来之分。三、所有的意识均是波体的产物,而粒体则又组成了意识的“像”,这便是波粒二像性的另一个特征;当波体消失之后,“像”也会消失,“宇宙”便不再存在。但波体的能量,会“聚集”“融入”或“依附”于碳物质之中,才使得同类物种具有“借鉴”“获取”的性能,或碳物质便具有了“意识”的共性,才展现出智慧与灵性;因为意识是波体的特性之一,换句话说,意识是能量的另一反映。同时,我还提出了“超度光速”的概念,即速度的叠加;并“大胆断言”四维的生命便依着超度光速在这个绿色的星球上运动,就生存在我们的周围。当然,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对四维波能的解释及针对于最初级的三维体系而言,是我稍有了婉转的思维后才得出的结论。在三维里我是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却也无人提出反驳的证据,我便放肆的断言了。至于“空无理论”的诞生,我是借鉴了1900年爱因斯坦提出的时空扭曲概念,然后推论而成。当然,真实的黑洞确实并非是“物质组成”的体,而是物质在宇宙穿行后留下的空的空间,周围全是被吸吮之“物质”发射的光,且太过璀璨,更加显现了此空间的黑暗,才被太空望远镜发觉,证实其真正的存在;而时空扭曲,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才得到证实,正好被我借鉴,才解释了“空的空间体”的成因;至于爱因斯坦的其它理论,如引力波、四维空间及时间相对论,只是至今仍没有发现其存在的证据而已;没有发现并不证明它不存在,没有证明并不代表不可以证明;人们知道还有不知道的道或理存在着,这是智慧,而不知道还有不知道的道或理依然存在着,这才是大智慧。

 

我在答辩时还稍稍提出,在地球的外区域确实存在着一个只有“光波”聚集的空间,此区域内其他的光波难以穿越,且内部的物质具有超强的意识,并以光速运动着。目前在地球上,当脉冲波与非脉冲波在恰巧交融的时空内,会形成类似于这种“光波”聚集的区域。答辩时我还说,在这个区域内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只有当下,不分过去或未来;可以说,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同一个区域点上;也可以说,在此区域的点上能回往过去、到达未来,也能以任意点成为现实而循环往复的活动;此区域点只允许相融的波进入或通过,说“波生命”的存在区域也合乎常理。所以,其它物质的生命,即非“波生命”的体是不能在此存在,如若无辜闯入,其生命体征会因波的极度干扰与交叉而消融,即因波能的冲击或阻隔,弱小者的波能会消失或融合,仅剩下物质的实体部份;那些在三维里,因穿越时空或莫名消失后又出现的生灵全部为尸体便是实证;也类似于昆仑山的子冈石裂地带。但是,强大的波能不仅能够冲击或阻碍着“弱小波能”物质体的呈现与延续,还可以依附在可以依附的物质“内”,使得这种物质具有波的功能,即产生新的意识,因为意识是“波”的表现形式,由夸克粒子承载其功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还能催促或影响其物质产生有关于“未来”的意识及思维;这是宇宙存在的规则及大同之理。基于此理,我在答辩时才提出了,地球三维的意识,至少部分是来源于宇宙间某些具有“夸克”粒子的星体,并非全由地球生命诞生之初时进化而来。宇宙浩瀚,具有意识的星体比比皆是,而能源充盈、能量巨大的星体也数不胜数,而相对于生命的感知而言,地球是贫穷而荒凉的尘埃;换句话说,地球在宇宙之中恰似原子又处于偏僻荒凉的位置,所以也就无法发现远超于地球思维与相像的地外文明,而地外文明也不是不存在,仅是由于地球太过渺小,波能量太过弱小,小到根本无法发现或感知其存在的程度,也就无法与之进行交流与沟通了,恰似我们无法与细菌进行交流与沟通一样。

 

那么,我们将渺小或弱小到何种程度呢,我还大胆的说明,在人类认知的太阳系甚至更遥远的河外星系之中,包括目前所认知的130亿光年处的古至星系,在如此邈远的迢遥之中,人类根本就没有走出一条黑暗幽深的管状通道,而玛雅文明所说的大纪元,也仅是地球在穿越这条窄细管状通道的横截面所用的时间而已,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所有的太空行为,均在一道细小的“走廊”之内。如此说法,当然不是我一时的头脑发热,是我与巴楞士进行太空之旅时,巴楞士的感悟与解释,他还让我形象的看到了缩小后的浩瀚宇宙星际图,他们在几千万年的宇宙探索中,从未飞出这条“走廊”。所以,我才大胆的这般说明。由于我的理论新锐,论据充分、解释明了且能自圆其说,是唯一可以提出最新理论的学生,所以也算学业有成,毕业后被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关于我的毕业答辩,细说起来,这些说词并非我的独具匠心,而是存在于宇宙间的实事,仅是由我提出而已。提出不仅是提出者主导的,提出者只是提出了苍生给予的时机;因为我曾去过外太空遨游,懂得“波生命”的存在空间,关于波意识是一类物质的说法也是亲眼所见,待把波意识这种物质“融汇”或“交叉”在任何可承载的“它物质体”内,任何的“它物质体”也一样显有意识的功能,并依了意识来完成相应的思考与行为。这是宇宙的本能,是宇宙赋予任何物质与意识的特征。所谓宇宙的本能,也只是借我之口比较浅显的述说罢了,述说不仅是述说者主导的,述说者只是实现了时间给予的诉说机会;至于我为何没有提及更深奥的现象与原理,比如四维的生灵可以融入三维的空间,其表现是三维人类的特征而实事是四维灵性的存在,并让教授专家们深思并探索其相关的细节,是因为我仍不敢提出证实的依据或方法,包括“意识场”的存在,如此说明便有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之意。当然,这一切并不是我不想提出或验证,而是我不想引起三维的大混乱、大动荡,并改变500万年来人类已形成的世界观。

 

还是简单的说明一下,我提出的黑洞诞生的成因吧,免得我有偷机取巧之嫌。我提出的黑洞诞生新说,依据是物质的内塌现象纯属是人类个体的思维与意象,并非宇宙的实际。任何物质均不可能把自己挤压到向内坍塌,仅剩下中子、质子或原子核的程度,否则物质的存在则没有意义;地球也在宇宙之内,而地球之上就没有任何物质内塌的实例,所以这种向内坍塌的力量是一种极大的外力,一般的外力都不至于造成物质仅剩下中子或质子。这是我看过黑洞外围物质急速飞向黑洞之后所悟出的道理。而这种强大的外力,在天空中只能是时空的扭曲造成;宇宙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也完全不能让物质体脱离原有的轨迹飞往他处;太阳系已诞生46亿年,八大行星依然存在便是证据。在宇宙中,当一个超强大的物质,朝一个方向以超度光速飞驰运动时,会在穿行而过的空间形成一种自然的漩涡状吸引力,从而使其周围的空间极端扭曲,被扭曲空间内的物质便向着吸引力的方向飞去,这个穿越而过留下的空间便是黑洞,并与被“扭曲的时空”组成了黑洞星系。而外却是一个巨大的扭曲的时空,其范围内所有存在的星体因受漩涡般的吸引,急速飞驰而塌陷,并发射万丈光芒,这个万丈光芒便形成了黑洞星系。所以,黑洞就是,超强大的星际物质,流经的轨迹而形成的空间,空间内任何物质均以波、粒两种形态存在,所以阳光是不会反射而回,才造成了所谓的能把光吸吮的假象,也是能把阳光吸入的真正原因,更是人类什么也探测不到的最终解释。此理论的最终定论是,并非时空扭曲形成了黑洞,是黑洞产生了时空扭曲。“黑”是一种视觉效果,呈“洞”之形状,是空间而非物质,能够融入阳光。当我在述职答辩提出此论述时,诸多教授均有三四秒钟的惊讶,都在诧异的听我要讲下去的内容。当然,我不会空口无凭的说出此类命题,我是在顶级专家的面前述职,若夸夸其谈定会落人垢病,甚至成为业界的谈资而贻笑大方。

 

最后,我提及了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当然也是实事。我说,以目前研究得出的最新结论,即中子星的产生为例,来简单的证实一下所谓物质的内塌命题。我说,当一颗恒星进入扭曲的空间内,在其加速旋转的力量下,温度迅速骤升,物质受热燃烧膨胀,而外界又有骤然而升的压力与强度,于是所有的物质在向外膨胀时又向内收缩聚敛,当外界的热能远远大于内部热能时,可融可燃的物质便“消毁”成波与粒的存在形态,只“残留”无法转变的中子、质子或原子核,这便是最简单的物质内塌现象,即高温下膨胀的物质,因受外部热力或压力,热能无法散射,本体便形成了能量超大的中子;若受到更强大的“外力”时,便留下了高密度的中子残渣,即物质的核;物质则表现为在超强的压力或引力的作用下向内坍塌,于是,中子星诞生了;而其周围存在着由波与粒两体形成的空间,这是一种超能量的存在。而一颗在宇宙中自然运行的星体,仅因为星系物质彼此间的吸引,如何也是不会造成向内的坍塌,比如地球及其他星体,或远离黑洞星系之外的星体。当然,宇宙中的星体本身都蕴含超强的能量及各自的特性或特征,因可以自由的旋转与运动,更不会有内塌的现象,若星体内部存在超强的热能时便可发生炸裂,这种超强的热能在地球上表现为频繁的火山爆发,而爆炸体之内的物质碳,会因内塌形成只有原子结合的物质体,便是仅可在火山附近才能发现“金刚石”的原因;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也是“碳物质”内塌在地球上的直接表现,只是还没有足够强的“力”使其再成为中子、质子或原子核而已。

 

当然,我特别重审道,在宇宙中所提及的超热量、超密度、超强度或超压力,本不是地球上所标示的量值可以表述的。若使物质由分子改为中子结合,所受的外力,至少是地球压力的100万亿倍之上,所以地球上的任何物质均不会受到如此巨大的外力或重力。这种极限的外力或重力,足以挤压物质的电子与质子中和形成中子,原子变得仅有中子组成,中子紧挨在一起组成原子核,也可以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体,这就是“中子星”的形成;但没有夸克粒子。这是我与巴楞士在距离地球三光年外,观察银河系内最大一颗中子星的万丈光芒时,巴楞士告之我的。从此我也知道了,中子星均有一个结实的表面,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巴楞士还说,若以地球人普通认知的量值法衡量,在中子星上,若升高一厘米所需要的能量与在地球上攀登到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顶峰(8849.8米)所消耗的能量相当。悬殊自见分晓。关于所谓的万丈光芒,因为形成中子星的核体内具有强大的磁场力,也是地球量值表述的100万亿倍以上;在如此强烈磁场的作用下,中子星发射出有规律的脉冲波,是一股强大的磁能光束,光束在太空中呈现色彩斑斓、异彩绝伦的光芒,且千里不绝万里不断,便是万丈光芒了。当中子星旋转时,光束自然形成一种四面发射的光区。于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光的海洋或光的溢射面,便在宇宙间散射着,并不时的掠过地球。因中子星旋转速度每秒高达上千次,所以光面的海洋更是缤纷璀璨、光风霁月。在地球的晴朗之夜,当我们仰望神秘而无垠的星空时,那些晶晶闪亮的光点,便有“中子星”射向地球的光芒。至于巴楞士所说,双中子星的结构,恰似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DNA中的碱基对;因没有细微深究两者的特性,还无从比较,我只是记住了这种说法而已。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四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