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 雨巷》
作者:禅空子
巷中雨巷雨中巷,彷徨女郎孤芳藏;
花哝语,雨喃花,似近似远太息芒。
香含花香花含香,一曲芳愁怅红颜;
手执伞,心往返,梦里丁香谁为怜?
追忆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20世纪20年代就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塑造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他的同乡作家冯亦代先生十分感慨地说:「我心里永远保持着他《雨巷》中的诗句给我的遐想。当年在家乡时,每逢雨天,在深巷里行着,雨水滴在撑着的伞上,滴答滴答,我便想起了《雨巷》里的韵节。」
《雨巷》一诗表现了戴望舒当时充满迷惘情绪和朦胧的种种心情,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禅空子说:
诗中丁香般的女郎是一种象征。作者在写诗的时候,仿佛作者自己在看自己,也仿佛作者在看“众生”,也仿佛作者在看自己的情 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作者本身岂非也是众生中的一员?因此《雨巷》第一重境界:众生即我,我即众生。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同时也象征着情 人呢?因为情 人本身岂非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特殊的一员。无论当时作者是否有真正的情 人,亦或是作者想象中的情 人,毫无疑问,他对自己的情 人是无比怜爱的,甚至爱情 人超过爱他自己。因此《雨巷》第二重境界:情 人即我,我即情 人。
另外,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作者作为一名革命诗人,为众生奔走呼号,他是爱众生的——对众生的爱堪比对情 人的爱一样,此为博爱。为众生放弃儿女私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因此《雨巷》第三重境界亦是最高的境界:众生即情 人,情 人即众生。
读《雨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禅空读完《雨巷》,认为全诗可以总结为一个字——伞。在凄美的氛围衬托下,丁香般的女郎犹如一朵娇弱的花,是非常需要保护的。可是她的伞在哪里呢?手中看得见的伞虽然能够暂时抵挡住打在身体上的雨水,可是能够抵挡心中雨水的那把伞(安全感)呢?比起看得见的伞,她(情 人、众生、我)更需要的是那把看不见的“伞(安全感)”,好在1949年,她终于等到了那把伞:
《渔歌子 · 雨巷》
作者:禅空子
巷中雨巷雨中巷,彷徨女郎孤芳藏;
花哝语,雨喃花,似近似远太息芒。
香含花香花含香,一曲芳愁怅红颜;
手执伞,心往返,梦里丁香谁为怜?
谨以此词,聊表心意:纪念吾最喜爱之现代诗人——雨巷诗人戴望舒。
《雨巷》原诗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尾:祝大家早日找到心中的那把“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