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会昌踩鼓
会昌县,古称“九州镇”,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县。如今隶属江西省赣州市,地处江西省东南部,为赣粤闽“三省通衢”。
其景点有“会昌山森林公园”,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还有神奇的汉仙岩,相传是因为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在此修炼成仙而得名。
会昌是客家人的集中聚居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均为客家人。
“客家”这一称谓,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其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客家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保留了大量文言文字眼,能与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相对应,客家文化,更是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美誉。
王喆一家三口被这里的美景与人文环境深深的吸引,其中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迎亲时,有一只击鼓的队伍,那是一支单排座小货车车队,每辆车的后兜中,都坐着一位击鼓者,只见他们每人脚下摆了一堂鼓,在双手持鼓槌击打鼓面的同时,左脚抬起,以脚跟轻敲鼓面,手脚并用,手舞足蹈,其节奏多样,跌宕起伏,端得是变幻莫测,寓意无穷。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车队的后面,有八个汉子抬着一面巨鼓,鼓上面站着一位壮硕的老者,此人须发皆白,随风飘动,一袭红色舞服与巨鼓相映生辉,手中提着两根粗壮的鼓槌,居高临下俯视众人,犹如天神下凡,威风凛凛!
演奏时,老者先绕着巨鼓的边缘蹒跚行走,击打鼓面的手法短促轻盈,随后又直接用双足敲击鼓面,然而在双足与鼓面交替撞击的间隙,手上的鼓槌竟也加入敲击,真可谓一时如白驹过隙,轻盈灵动,一时如万马奔腾,气势汹涌!
王喆深深地被这种特殊的演奏技巧所吸引,便在婚礼过后,托新郎王宇鑫帮忙引荐一下这位演奏的老者,表示想对这种演奏方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老人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邀请王喆和他的妻女来家中做客,并对王喆深入的讲解了这种演奏的由来与发展。
会昌踩鼓,源自唐朝,相传与唐太宗李世民梦游地府密切相关。元初,随道教传入会昌,成为会昌道士重要的法器,八百年来,会昌踩鼓一直作为道场驱刹镇邪的表现形式传承至今。
文革期间,道士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和迫害,从而纷纷改行,会昌踩鼓一度濒临灭绝。
改革开放以来,会昌踩鼓成为群众趋利避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手段流传开来,在逢年过节,娶亲嫁女,添子祝寿,升学建房等多种场合都有所运用。
经过老人的讲解,王喆提出了一个疑问,会昌踩鼓,只是单纯的体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在现实生活中,能否真的起到实际作用?
对此,老人的解释是:乐器,是通过自身的振动与空气产生共鸣,从而发出声波,是人类了解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媒介。
而天地之间,充盈着能量,人类则可以通过这种媒介,以特殊的形式利用天地之间的能量,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势能,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相传禹王听五音治国,垂范天下,想来便是深得此理。
王喆听了老人的解释后豁然开朗,有没有作用,还是要看使用它的人能否真正掌握打开天地能量的方法。
是夜星罗棋布,王喆与老婆和女儿在院子的躺椅上看星星,望着夜空中的北斗七星,王喆不禁陷入沉思,秦伯离开前交给他的“禹步七星”,此刻仍揣在怀中,这本古册打开后只有一幅画,上面画着北斗七星的图案,并无特殊。
他曾把“四运使”叫来一起研究,可是谁都看不出其中的奥妙。王喆觉得大概是时机未到。
“爸爸,咱们好久没有一起看星星了,今天我考一考你好不好?”女儿调皮的问道。
王喆笑道:“好啊,说来听听!”
“你知道最早的指南针为什么要做成勺子的模样吗?”女儿问道。
王喆笑着说:“这个太简单啦,因为北斗七星的形状像勺子呗!”
女儿摇头道:“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勺子不仅和北斗七星长得像,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转!”
“会转?”王喆不解的问道。
女儿见问倒了王喆,得意的笑道:“对呀!我们老师说过,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年四季中,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向,就可以辨别东南西北啦!所以最早的指南针才会做成勺子的模样!”
“原来如此!爸爸学到啦!”王喆哈哈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