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人文情怀和音乐创作
书名:追云的人 作者:言握瑜 本章字数:2626字 发布时间:2022-11-25

    终于,两个星期过去了,学校就要开学了。


    这种心情就像上小学的时候,过了一个年,经过一个寒假,开学了,可以见到小伙伴了,还可以炫耀一下过年穿的新衣服。到了大学,依然如此。


    一切都要步入正轨了。


    学生嘛,本来就应该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上个星期,江明桢给林尚川打了电话,他正在北京培训。她就是告诉他,脸上的伤好了,那些祛疤的药她也按时涂了,这是答应过他的。


    宿舍里,这一个月以来,都没有说过几句话的酒店正式员工,知道江明桢、赵琳琳和尹萍三人要走了。她们五人出钱买了饮料、水果、零食,给她们践行。


    这是江明桢没有想到的,毕竟直到现在要走了,她连其中一个人的名字都还不知道。


    前台的那个姑娘说:“真羡慕你们,养活自己一个人就可以了,自己赚钱自己用。不像我,每个月的工资,只能给自己留200元,剩下的都要寄回去养活父母、弟弟妹妹。你们还可以读大学,我的作用就是给家里挣钱,不停地挣钱。”


    客房部的一个大姐说:“我也羡慕你们,打工也就一个月。大学毕业后,就不用打工了,会干很体面的工作,工资又高。我们就不行了,只能年复一年打工下去。我也干了五年了。”


    江明桢听到她们这样说,心中感慨:原来自己认为的泥潭,却也是别人仰望的天堂。


   “你们可以换一份工作呢,不是非要当服务员的。试试,或许就不一样了。”江明桢安慰她们说。


   “不好换的,我们学历不高,都初中高中的,能干什么好的工作呢?能养家糊口就不错了。在酒店干也算轻松的工作了。”客房部的另一个大姐说道。


    这或许就是她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年复一年,面对着现实的无奈。不敢动弹,也无法动弹,就这样活着,看得见未来的很多年。年复一年,也不知人间岁月几何。


   “你们休息的时候可以到金陵学院找我,我带你们逛逛大学。”


   “好的呀,认识你真好。”前台的姑娘说道,她的笑容很好看。


    短暂的相处,总是要告别的。


    江明桢这一个月赚了1300元,酒店对学生兼职的,立即结了工资,没有拖到下个月和正式员工一起发工资。这一点,江明桢特别感激。开学了,她还等着这个钱当生活费呢,等不到下个月。


    她也感激主管和端木阳对她的照顾,离开时特意去跟她们打了招呼。她不会忘记她们。


 

    金陵学院,室友们今天已经全部返校了,大家拿出从家里带过来的很多好吃的,摆在桌上,聊着过年遇到的奇闻趣事。当她们得知江明桢过年都没有回家,去酒店打工了,个个都很惊讶。


    惊讶也很同情吧。


    她们很有默契,除了王沁沁,其他四人都同时把自己带的好吃的,推到江明桢面前,叫她多吃点。


    若不是林尚川给她买过零食,让她见了一些世面。不然,她可能会抓起这些没吃过的好东西,狼吞虎咽。


    在大家的注视下,她每样都尝了一点,笑着对她们说:“太好吃了,谢谢你们的关照呀。”


    她当然高兴。因为昨天,她才去查了上学期的专业课成绩,她排名前三。


    一个贫困生,学习成绩好,这是应该的。换句话说,如果是陈艳云成绩好,大家会说,她好努力啊,太不容易了。换成是江明桢,大家会说,不就是那个贫困生嘛,正常。


    中午在食堂,江明桢遇到了蒯年,得知他下周就要出去实习了。江明桢和他一起吃了顿饭。


   “江明桢,我听张老师说,你上学期的成绩排在前几名,不错不错。这个学期继续努力,我们学院是有奖学金的,有4000元,你努力拿到奖学金,可以付学费。就不用过年也出去打工了。”


   “嗯,我一定好好努力。你出去实习多久呢?还回学校吗?”


   “毕业答辩的时候会回来的,实习机会是我们书记推荐的,一个大企业。江明桢,你在学校还是要以学习为主。食堂的工作,你还干吗?”


   “嗯,无论怎样,它都是稳定的生活费来源,我还接着干。”


    如果此刻对面坐着的是林尚川,江明桢是无法坦然地跟他谈论这些问题的,总会有一些躲闪和顾忌。可是面对蒯年,是她最真实,最坦荡的时候。


    如果没有蒯年,就没有她的现在,根本不需要对他伪装什么。他也知道她的艰辛和努力。


    一开始,或许他只是作为一个大三优秀的志愿者,帮助了一个新生,可是后来,那是像朋友,像妹妹一样帮助她。


   “学长,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我很感激你对我的帮助。”


   “不用感激,我也没有做什么,主要还是你自己努力。”



    蒯年离开后,江明桢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在酒店打工一个月,身体的疲累,看见的世事百态,都让她觉得沉重。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轻松。她想起,李言旌现在也应该到学校了,她给李言旌打了电话。



 

    音乐学院开学第一周,林尚川就有一节大课。他在课上又讲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曲系别的专业课老师怎么上课他不管,但他一直坚持在专业课之外,给学生讲一些文学作品。


    因为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它对于音乐创作,又是必不可少的。


   《我与地坛》也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作品。它诠释着,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讲爱与苦难;生命的意义。


    他还要求学生阅读《乐府诗选》、《红楼梦》、《悲惨世界》、《雷雨》、《老人与海》等作品,但不要求他们写读后感。他希望学生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面对痛苦与苦难,可以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重新找到力量。


    音乐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表达,如果不多读书,心中空空,怎么理解人,理解情感,又表达什么!


   

    林尚川还在课上讲道:


 

   “音乐创作,要深入生活,要能够反映时代特征、贴近人民群众。要创作出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


    我们现在的音乐创作人似乎有一个困局,那就是追求“高级”。那什么样的音乐才算是“高级”的呢?很难衡量。



    高难度的唱腔就是高级吗?很复杂的乐器组合是高级吗?还是堆砌出来的空洞无物的歌词是高级?没有统一的答案。



    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偏见,那就是只有“高级”的音乐才是好音乐。简单的音乐都是不入流的。



    可是像《梁祝》、《茉莉花》,这些经久不衰的传唱作品,难道是因为高级才流传下来的吗?



    我们要创作让听众记得住,能共鸣的作品。



    我曾看过一个调研,对于音乐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那是给上流社会的“高级人”听的。他们普通人去听,白花钱不说,还听不懂,只看到一堆人抱着各自的乐器,现场很吵。他们就喜欢哼流行歌曲。



    可是音乐教育,是我们从小一直在接受的教育。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听的过程,能听就行,不需要人人都懂。也从来没有要求每个听音乐的人,都得懂乐理,会看乐谱。



    当然,除了不刻意追求“高级”感,有生命的音乐,都离不开“情”。没有感情的作品,即使运用了很多技巧,融合了很多元素内容,那也只能是让观众看了一场热闹而已。热闹过后,不会有任何印象。”



    林尚川讲完,学生们都还在认真听着,继续等待下文。在他的课堂上,从没有学生睡觉,或是干其他事情,这也是他作为大学老师,感到高兴的时候。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追云的人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