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我们偶有聊天。
因为大家各忙的,我白天虽没事,晚上却要给孩子做饭,辅导作业,没多少空。加上同学聚会的不完美,让我的信心大损,加上各种事情的看淡看开,我不再想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了。甚至想过,再换手机号,与从前的人和事隔开。
印象当中,我和千影只聊过两三次,每次的聊天也只三言两语,彼此十分欣赏与敬重。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那种特别的情愫。每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字斟句酌,而且每次都是我提出结束聊天。聊天虽然不多,但我发现和她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尤其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我说不清我对千影的感觉,时时挂念着她,默默关注着她,却几乎不主动和她说话,更不会表现得热情似火,甚至还带着点冷漠。或许是我故作矜持,抑或是我自惭形秽,总之我不主动。
但我还是主动了。
缘于一个梦,梦里有她,我在梦里重新获取了曾经丧失了的爱的能力。这让我很兴奋。潜意识里,她对我具有非一般的吸引力。
那天晚上,我喝多了,在微信里对她说:“有个人喜欢你,让我给你转达一下!”她问我是谁,我说你猜。她说:“我这么漂亮,又这么可爱,喜欢我的人多了去了,我哪能猜得到?嘻嘻,我是不是有点自恋了?”我鼓起勇气,直接说:“好吧,是我喜欢你!”说完我就轻松了,无所谓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对于一个恋爱从不会主动的人来说,这已经难能可贵了。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态。但又有些不安,怕因此失去了那份纯洁。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样暗恋着她的感觉,偶尔说一句话,不要说破,保持神秘。如果她拒绝了我,为了避免尴尬而从此从我的世界里消失,那就得不偿失了。
甚至我想像,没有她的世界,是永远的灰暗。
她说,她震惊了。
她说她经历过爱情的生离死别,但她依然相信爱情。下半辈子,非爱情不嫁。无关爱情的,她都不在乎。我羞于启齿此时的自己,只剩下爱情了。一个潦倒落魄的灵魂,不知如何衡量爱情的纯度和份量。
之后,我们并不谈及爱不爱的问题,而是天南海北地聊。千影问及我的债务情况时说:“我给你凑点吧。”当时我异常感动。在当地房地产业崩盘之后,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了全民信任危机,即使是好朋友之间,借什么都可以,就是别借钱。就连银行的行长在听说我要靠借钱还贷时都表示:“如今这个时代,谁给你借?除了亲娘老子,连兄弟姐妹都认钱不认人。”所以千影的这句话,无异于对我是超乎寻常的信任。
我问她:“你就不怕我不给你还吗?”
她说:“你不也一样?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两个傻子!”不过她又说:“我有时很庆幸我历经磨难,还永远对人保持信任的这种状态。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好,我就怕我哪天对一切都看透了,无所谓了,不会受伤了,那才是人生的悲剧。”
我说:“不会受伤,不更好吗?”
她说:“不好。我喜欢受伤的感觉,至少我喜欢在受伤后还会有心疼的感觉。心疼说明我在乎,说明我的感知还很敏锐,我甚至贪恋这种感觉。我说过一句话,别人都是用脑子做事,而我是用心做事,所以我心疼。心疼,真的是一种能力,我拥有,我快乐。”
她的想法,总是和一般人不一样,透着一种天然的纯真。
我们更契合的地方,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么多年,无论物质贫乏还是充裕,我们都保持着读书和看电影的习惯。每年院线上映的热门电影,我是必看的。有时带儿子去影院,有时就在家里从电脑上看。有些影片,是不适宜在电脑上看的,几次邀请儿子不动,我就趁着周末儿子不在家时,一个人跑到影院看。我所认识的人里,爱看电影的不多。一个人进影院的,恐怕只有我和千影两人。
所以,我第一次做生意,就放在了影院。
这点,和千影不谋而合。
她说:“孩子他爸刚走的那段时间,好长时间我都走不出来,拒绝社交,怕见到别人成双成对。后来就释然了,他毕竟走了,我还应该好好地活着。无论为了谁,他总是不希望我消沉下去。慢慢地我就适应了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反而觉得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自由,无拘无束。只可惜我工作忙,白天总抽不开空,只得等到晚上补充一下精神食粮。”
说起最喜欢的电影,两人往往同步说出同一个名字。每当此时,我心里就有一些小激动,小幸福,而她总是说:“为什么老学着我说话?真讨厌!”但我想,她的内心里,肯定也是有些悸动的。某次我们一连发出几个电影的名字竟然丝毫不差,连顺序都一样,她忽然问:“怎么办?”我说:“在一起。”她说:“怎么在一起?”我却没敢再往深说。
她对精神世界的渴求,甚至带着一种刻意。她总是说:“咱们这么多同学,同样经过这么多年,你的积淀远超于我们,所以我要奋起直追。”所以她经常在工作之余,读书,或者看电影,为的只是,要让自己的内心充实起来,丝毫没有世俗的目的。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纯粹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物质对于她,似乎从不强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点尤其是让我迷恋的地方。
然而,我却隐隐有些后悔,我的直白的表达,破坏了我们之间这种纯真的美好。如果她不能做我的爱人,即使不远离,但再也回不到之前的那种坦然和心无芥蒂了。所以,我又有些退缩。
终于有一次,我说:“千影,我们还是做知己或者闺蜜吧,无话不谈的那种。”当时我想,如果能回到我表白之前的那种默契,那种似有似无的淡淡的感觉,我是愿意的。
半晌,她回复:“知己,闺蜜,好,我同意。”
那次的聊天不欢而散。
我又解释了几句,她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