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再造共和,黎元洪下台,段堪称伟人。
历史上,段祺瑞有“三造共和”之功,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威逼清室退位,第二次是反对袁世凯称帝。
代总统冯国璋礼推段祺瑞全权组阁,段祺瑞放手施为,顺便将徐树铮任了国务院秘书长兼陆军部次长,国会已经解散,自然没有人提意见。
冯国璋也安排好自己的地盘,在段祺瑞的一再催促下,到北京来做总统,随身带了两师人马。
只有国民党人唐绍仪、汪精卫跑到上海,鼓动了海军总司令程璧光、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不承认新政府,指责段祺瑞撕毁《民国约法》,带着舰队跑到广东去了。
而段祺瑞的好学生陈树藩,此次也表现上乘。
他借机利用张勋复辟事件,消灭了陕西民军郭坚的势力。
郭坚本是刀客出身,也是“逐陆之战”的有功之臣,事后行赏,郭坚、耿直所部编为陕西游击军,后改为陕西警备军,下设六个步兵营和一个骑兵营,共3000多人,以郭坚为统领驻西安,耿直为副统领驻军凤翔,算是一股不下的势力。
郭坚自辛亥参加革命,而后反袁、二次革命、逐陆,都带领队伍参加,是个“造反”的老资格!
恰逢北洋政府任命的国民党人李根源为陕西省省长,李根源与井勿幕一同到陕,郭坚就和李根源走的很近。
陈觉得郭坚桀骜难驯,又有二心,有心铲除。
正好赶上各省宣布讨伐张勋,陈树藩便派郭坚为先遣队,借道山西前往讨伐,同时却又电告晋督阎锡山,说郭坚是陕西叛军,请阎讨伐。
结果郭坚由吴王渡一过黄河,即遭阎锡山大军堵截,身后又有陈树藩派的重兵围堵,郭坚被前后夹击,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仅带不到50人逃回咸阳。
陈又逼耿直去围剿郭坚,郭坚却被耿直护送到凤翔,休养生息去了。
郭坚一败,陈树藩就开始对耿直百般打压。耿直则一直联络各方势力,积蓄力量,准备反陈。
陈树藩督陕后,急于控制陕西,打击异己,削减民军动作过猛,已引起诸多矛盾,此番郭坚被灭,非陈嫡系的人人自危。陈又对国民党人肆意屠杀,且又增加捐税,种植鸦片,预征钱粮,加重人民负担。
陕西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眼看就要乱起来。
这时候的中国,太平的地方不多,所幸汉堂新城还是一片乐土。李志行还可以天天与程名恭这些海龟们一起开会,完善他的“海龟批量生产计划”。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方案。
根据李志行的主导思想,留学专业以后续发展需求为依据,提出了矿业、铁路、航运、纺织、机械、电气这些实用的专业,但几次讨论后,李志行的要求似乎又变了,又提出增加了建筑、公路、冶炼专业,海归们表示赞同。
可一天后,李志行又增加了化学、物理、数学、金融、水利、农业和医学专业。并且,李志行还预留了一些名额,主要是为气象、烟草、政治这些不便于公开招募的专业准备的。另外看生源情况,给文学、艺术之类的专业又留了几个名额。
至此,大家才明白,东家的思想很长远。
就有人陷入了思考,但并无一人反对。
至于留学资格,要求条件不高,大学最好,不过中学也行,年龄在16岁至35岁之间。
外语水平不好?不要紧,李志行打算配套新建“留学预备学校”,专门培训外语,一切为了批量生产!
不过,医学却需要有基础。
没学过西医,只有中医基础?刚好!这就是李志行想要的。
至于留学之后的管理,简单讲,叫“有组织有纪律”,就是会在学生中选干部,来照顾大家的一些事情。
其次,要求留学生们定期汇报,汇报内容则十分宽泛,包括学业、生活、国外新闻、风土人情等等都可以。
另外,要签订合约,学成后前两年需要为汉堂服务,汉堂会支付丰厚的薪酬。
呵呵,像汉堂这种公司,干上了估计就不会走,这就是一个来了就走不脱的地方!
留学人数,定在每年100人,美、英、法、德、日、意几个强国都去,李志行后来又加上了俄国和瑞士。不过现在欧战正酣,先主要集中在美国。
总之,这不是松散的资助留洋,是组织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最后,说一下留学费用,核定在每人每年在1500元,每两年一次船票,400元。另外还有灵活的奖励计划,例如发回来有用的信息就有奖励,学业优异也有奖励等等。
为了鼓励家庭贫穷的学生报名,还特设了一条,一经录取,将给学生的家庭每月直接发8块大洋的补贴。
这样以来,一些原本要养家的学生,就可以放下后顾之忧去海外求学了。8块大洋的补贴,相当于自己已经为家人找到了一份工作。
方案一确定,最先要准备的就是留学预备学校。
就在新办的中学旁继续建,那旁边刚好有座小庙,叫报国寺,也不知是什么朝代,为纪念杨家将而建的。杨家一门忠烈,精忠报国,学校就叫“报国寺留洋预备学校”,李志行连名都想好了。
招收范围倾向陕西,但要在全国各大报纸登报。
关于这个留学计划,所有的事情,桂萌生领头,建立委员会,其他海龟们都是委员。
于是乎,一个宏伟的“海龟批量生产计划”,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
李志行在参加完汉堂中学的开学典礼后,就启程去榆林,因为榆林的碱厂要投产了。
……
榆林城已经大变样,半个榆林城都在建房子、修街道,东城坡地一块则一阶梯平整完毕,正在安装机器的工厂,一片欣欣向荣。
老街东边,一条宽阔的新街道已经初见雏形,街两边是两层的店铺,飞檐挑瓦,十分漂亮。街道上铺着平整的石板,街边还竖起一根根铁管,这据说是要点电灯的!
街上还要点电灯?那谁掏钱?
这不用你管,反正不用你掏钱!电灯算什么?据说这些房子,以后冬天都不用烧火炉取暖!
不生火炉?榆林冬天这么冷,那还不得冻死人?
切!没见识!人家用铁管子取暖,懂不懂?
铁管子咋能取暖呢?!
这个么……,去!这是洋人的玩意,说了你也不懂!
东城的变化,已经成为榆林民众的热门话题,每天都有不少人来看。不少聪明的商家,已经开始估算在这里做生意的繁盛程度,也暗暗盘算这店铺的价钱。
从蒙古草原上来的骆驼客,每次偏要拉着骆驼,到没完工的街道上走一走,看看这榆林城突然出现的兴盛……
此刻,李志行正陪着井岳秀,沿着正在修建的街道,一直走到城市中心万佛楼,再往东一拐,走进了一个大庭院,里面的楼有3层,周围还错落布置这一些房子,居然还有小花园、有金鱼池,有些南方园林的风格。
“师兄,你觉得这房子怎么样?”李志行问道。
“哎呀,这要在西安城里,估计不算拔尖,但在榆林有些奢侈了,只怕不好卖。”井岳秀看看说。
“哈哈,师兄!这个不卖,送给你的!你看看还需要改动啥不?”李志行笑着说。
“啥?送给我的?这么豪华?这我不能要!志行,咱俩不是外人,你做生意也不容易。”井岳秀推辞不要。
“师兄,你不要推辞,这一开始就是为你建的!我专门给那些外国人说过的,他们都同意,那些洋人还想指着你赚钱呢!”志行哈哈大笑。
“哦?不过这个似乎有些太豪华了!”井岳秀沉吟道。
“哈,这怕啥?你今年冬天就跟嫂子搬过来,房子里有暖气,不用生炉子,就跟春天一样暖和!嫂子、孩子从关中到榆林来,冬天肯定冻得受不了。”李志行又说。
井岳秀也心疼孩子,榆林冬天很冷,大人尚且可以忍受,但孩子的确冻得受不了,老二手指去年就生了冻疮。
“唉”,井岳秀叹了一声,“那愚兄我就愧领了,志行,你到榆林来,我没为你做什么,倒承受了不少你的好意。”
“师兄快不要说这个,我也指着和师兄一块赚钱呢!这几天我去看碱厂,碱厂要一投产成功,咱们的好日子就来了!”李志行兴高采烈地说。
“哈哈,对,碱厂最重要!你多费些心,要不要我派些兵去帮运碱水?”井岳秀最关心碱厂。
“不用,我都安排好了,师兄你就等着收钱吧!”
井岳秀心情大好。
王小徐特意从天津赶来,指导碱厂开车,李志行也亲临现场,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就是一个简单的分馏而已,比这复杂多少倍的装置李志行都开过。
当天投料,当天出碱!
产品有纯碱和芒硝两种,纯度不是很高,但比神木官碱厂的质量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赵琦早已联系好了客户,就牵着马车等在厂里,一等出碱,就开始装车。
赵琦送了每辆马车一块红绸,拴在马头上,再给每辆车发一面红旗,上面写着“汉堂纯碱”,一路从碱厂到榆林城,戴着红绸的马车络绎不绝,汉堂碱厂的名声一炮打响。
纯碱一出厂,每吨产品就能赚上百元。若运到山西、关中,还有赚头。而李志行的碱厂,产量是每天3吨,妥妥的每年10万元就到手了。
钱不是太多,但这是一个成长性市场,以后需求大了还可以扩建。
晚上在榆林城庆功,志行给王小徐封了一个500块的大红包。王小徐推辞不要,却说“李先生,您别跟我客气,我也没帮多大忙,受之有愧。不过,您有时间能不能去趟天津?咱们的碱厂一直产不出合格产品,旭东心里着急,也想跟您解释解释。”
范旭东是怕李志行着急,想让李志行去看看大家的努力,毕竟李志行是天津碱厂的大股东。
“我对旭东可是非常信任的,你们完全不必要有什么压力!在中国,你们做不出来,只怕就没人能做出来了。不过,既然如此说了,我就去看看。另外,小徐,红包却是要拿的,一者这边一次成功多亏了你,二者也是个彩头,是不是?”
于是王小徐推辞不掉,收了红包,隔天自己先返回天津去了,那边的一帮大师们还在殚精竭虑呢。
处理了碱厂的事情,李志行第一个见的人是傅长缨。
傅长缨的情报网已经在陕北、绥远展开,甚至甘肃、宁夏也有线报,这一带大点的匪帮情况基本都掌握。
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卢占魁的势力还在扩大,这一段时间,呼啸在绥远、宁夏一带,一如既往,官军一点办法都没有,迟早会再次进入陕北。
再就是榆林附近的匪帮,实力较小,还没人敢打煤矿的心思。
志行大概问一下傅长缨的各项安排,比较满意,就告诉傅长缨,榆林对自己很重要,让傅长缨安心将榆林的事情办好,以后会安排傅长缨回自己身边的。
这一点傅长缨心里知道,自然要沉下心来把事情做好。
韩小五训练骑兵初见成效,已经装备了80多名骑兵了,骑兵装备的是冲锋枪和马刀、手雷。志行看了骑兵训练过程和表演,点点头,看得出小五和王冠军很动脑筋,应该说,自己的骑兵很有可能成为一把战争的利刃。
小五这几天不在榆林,去绥远买马,王冠军也跟着去了,这家伙干的很有劲头!
李志行决定等两天。便参观了赵琦的花园农场式煤矿。
嗯,很不错,猪养的挺肥,不少犯人身体已经养好,在卖力挖煤,煤矿的产量又增加不少,李志行边看边称赞。
忽然看见一个背煤筐的年轻人,竟然戴着眼镜,文文弱弱的样子,显得有点吃力,就问赵琦这是谁?赵琦说是个犯人,身体弱点,但干活还认真。
志行看了一会,就让赵琦将这人叫到屋里来见自己。
一会,这犯人前来,满脸煤灰,身上灰突突的。
志行让赵琦给犯人倒了一杯茶,犯人急忙道谢双手去接,显得十分有礼数,不过志行在犯人双手伸出时,看到了手上磨出的水泡。
志行看着犯人,问道“你叫什名字?”
那犯人看了一眼李志行,赵琦说“你老实回话。”
那犯人又看了李志行一眼,低着头说“我叫孟远箫。”
“你因啥进的大牢?”
“我替东家去收账,结果钱丢了,我还不起,就进了大牢。”孟远箫平静地说到。
“哦,那你是哪家的伙计?找谁收的账?丢了多少钱?在哪丢的?”李志行啜了口茶问道。
“我是鱼河昌记粮店的伙计,到榆林西关找宏升杂货铺吴老板收账,丢了35块大洋,在西关丢的。”孟远箫回答的很流利。
赵琦忽然说到“鱼河昌记粮店的秦老板我很熟呀,怎么从来没见过你?”
孟远箫眼神中的慌张一闪而逝,却平静地说到“那可能是因为您去的时候,我出去办事了。”
不过,孟远箫的慌张,还是被李志行捕捉到了。
李志行笑了笑说道“哦,那真是不凑巧呀!”,摆了摆手让赵琦先出去。
这样,屋里就剩下了志行和孟远箫两个人。
李志行盯着这年轻人说“说吧?你究竟是干什么的?”
那年轻人却也笑了笑说“我真是个伙计。”
“哦,干了几年了?”
“三年”
“那你知道去年关中麦子多少钱一斤?榆林又是多少?从关中到榆林运费多少?每斤能赚多少么?”
这下把孟远箫问住了,孟远箫很久没有说话。
李志行却笑了笑,说道“你不必怕我,我不是官府,我叫李志行,在三原办工厂,想来你听说过吧。”
哦,这人原来是李志行!
而三原县的汉堂新城,孟远箫其实去过,在哪里,李志行是一个大家交口称赞的大资本家,尤其是穷人,没有说他不好的。
孟远箫急忙起身行了个礼说“见过李先生,说来惭愧,我其实是个老师。”
再细问,孟远箫却是因为鼓动学生游行被关进来的,再问也问不出啥了,这个孟远箫嘴很紧。
李志行便点点头,让赵琦给孟远箫安排个轻松活,然后指示傅长缨去查这个孟远箫。
结果傅长缨连查都不用,汇报说这孟远箫是老师不假,但远不止自己说的那么简单,他为啥鼓动学生游行?是为了声援米脂县农民抗税,抗税最后变成了武装反抗,而这孟远箫就是组织者之一,他其实是个革命党。
因抗税死了几个官兵,农民队伍最后被镇压,领头的抓的抓逃的逃,抓住的,基本都被枪毙了。只是,官府并不知道这孟远箫是组织者,把他当一个不安分的老师抓了起来,又被权制六卖给了赵琦。
但孟远箫也不是没有危险,权制六正在当地摸排情况,很有可能查到他。
傅长缨怎么知道这么详细?一是榆林地面上的事他都关注,二是抗税的队伍里,本来就有哥老会的人,傅长缨有消息来源。
这家伙!干脆放了得了!
于是李志行又找来孟远箫,直截了当,送了50块银元,说权制六正在查这事,你也别想着回去当教师了,被发现了就是个死,干脆远走他乡得了!想来你也有自己的组织,去找组织吧。
孟远箫意外获得自由,对李志行深鞠一躬,说了声大恩不言谢,便在傅长缨的安排下,离了榆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去干自己的革命了!
至于权制六那边,就说发生了矿难,孟远箫被埋在了里面。以后凡遇到政治犯,都按这个规程:傅长缨先调查,然后向李志行汇报,志行批准后,给盘缠送人上路,报死亡。
李志行此举,倒是挽救了不少革命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