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酒
“一顿一只鸡,两天一头羊,村村都有丈母娘。”作为乡里最大片的包村干部,具体管10多个村,马副乡长对色“退避三舍”,因为老婆管得紧。但对酒“一往情深”,特别是对“鱼头酒”。
当地喝酒有个规矩,鱼头对着谁就得喝“鱼头酒”,喝鱼头酒的一般都是桌上权势最大或者威望最高的坐主位的人。马副乡长在大学就有酒量,吹嘘喝“倒”过所有老乡。上世纪90年代初一毕下乡就包村,作为驻村干部,大小都是“上级领导”,所以经常喝鱼头酒,还用鱼头酒推动过工作。包村半年,乡里动员冬闲挖河。小马(那时还不是副乡长)根据乡里文件,在村里大喇叭上“文绉绉”的念了几遍,可村里(那时打工潮还没兴起,只是少数农村青年捷足先登)基本还是无动于衷。晚上和村干部喝酒,村支书说:“小马,把鱼头酒喝了,挖河的事我们包了。”那晚,心情不好的小马一饮而尽,还“借题发挥”,用鱼劝起了酒,把鱼头给了村支书,还一边恭维:“村里工作还得支书带头。”把鱼尾分给村委主任:“这是委以重任。”把鱼腹、鱼背分给了几位村组队长,说是把他们以心腹看待。一圈下来,一瓶酒就见了底。醉醺醺的村支书摇摇晃晃的拧开大喇叭,安排起挖河:“明天挖河,自带干馍。谁要不去,日他老婆。”小马怀疑这能行吗?谁知第二天村里人基本到位,不到一周,就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县、乡还予以表彰。从此,小马改掉了“学生腔”,经常用“鱼头酒”推动工作,还“发明”了一套“头三尾四肚五背六”的劝酒“口诀”,以致于成了片上村里喝鱼头酒不成文的“规矩”。但小马包村的各项工作都不落后,还经常受表彰。几年下来,就成了副乡长。一次,小马酒足饭饱后吐真言:“我这个副乡长就是他妈的鱼头酒喝出来的。”
但有一次鱼头酒让马副乡长“生气”了。乡里为推动教育事业,要各片推荐一所小学参加表彰,据说还有10万元的奖励。马副乡长的包片共有五所小学,都想被推荐,马副乡长当然“一言九鼎”,鱼头酒自然不少喝。但在教学成绩最好,也是初步确定的推荐排序第一的小学“设宴”时,马副乡长去的晚了,鱼头对准了马校长。马校长还当过马副乡长的小学老师,犹豫了一下就坐在了主位。马副乡长发现鱼头酒没喝上,几杯酒下肚,气不打一处来:“鱼头酒今天得喝30杯。”马校长喝的一塌糊涂。
马副乡长也喝高了,回去就把这所小学从推荐名单上划去了,这才安然入睡,不一会儿,鼾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