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留学要花多少钱?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4931字 发布时间:2022-11-20

李志行在上海勾留了几日,免不了又会了一通那些中外的朋友。

其间,托杜月笙在法租界买了一套房子,因为桂萌生以后很多时间将住在上海,饭店终究有些不方便,不是因为怕花钱,而是主要考虑私密和安全问题,陈利生也先住在里面。

之前,桂萌生曾给杜月笙投资买了一个码头的仓库,杜月笙算是有了根据地,这半年势力发展很快。

这回,终于有了报答的机会,便卖力办事,给李志行买了一套一个前租界董事局官员的旧宅,花园洋房,而且比市价低了近4成。

李志行承情,也没多说感谢的话,朋友之间,在于你来我往,而不是一味付出。

杜月笙很高兴,觉得李志行把他当真兄弟。

房子要改造,安排桂萌生请人去做,主要改造安全防护措施,像李志行这样的人,自然少不了叮嘱再挖一条秘密逃生地道之类的。因为安全很重要,尤其是桂萌生,他翻翻手就能决定不少资本家的命运,所以又从三原抽调几十名枪手到上海,保护安全。

安排完后李志行打道回陕,而桂萌生则还要待一阵,再看看银行和工厂的事情。

……

一到三原,程名恭就来汇报,原来费自新留学的事情已经联系好了,去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今年就可以接收。但他觉得资助的费用可能有点低。

“哦?钱太少?那多少合适?程兄不妨将留学的事情讲一讲。”,李志行没留过学,对民国的留学情况很感兴趣。

于是,程名恭娓娓道来。

说起留学,最早期的留学代表人物,可以算是容闳,1847年就前往美国留学,不可谓不早。

容闳留学的事情很凑巧。原来容闳是广东人,从小读教会学校,美国人勃朗校长夫妇因病返美,带了三个中国孩子到美国上学,其中就有容闳。

1854年,容闳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后来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以及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所以,容闳又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还有,容闳写了一本《西学东渐记》,后来成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中美交流历史的经典。

容闳留学的时候太早,当时的美国生活水平比较低,不少西部州的美国人,见了1美元纸钞估计都要致敬,所以花费不大。

容闳勤工俭学,边打工边赚钱,据他回忆,每星期只要赚到1.25美元就可以支付食宿费、燃料费。

每星期1.25美元,一年52个星期,就是65美元。

至于65美元相当于中国多少白银,放在现在又值多少钱?这个大家实在说不清楚,因为那时候还是咸丰年间。

1867年,容闳促成了中国第一批幼童留美,这些人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此举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留学高潮。此后,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些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留学计划时间长达15年。

这些幼童们后来分散到中国的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辉煌的成绩。例如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海军元帅蔡廷干等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清政府还耗7.5万美元巨资,在美国建立了一所中文学校,供留美幼童们进修中文。

至于这些幼童的花费,当时清政府批复是每年6万两,按20年算总计120万两白银,从上海海关税里出。每年送30名,连续4年送足120名,每人每年的花费大约是500两白银,虽然费用里面还包括清政府派到美国管理人员的消费,但已经很高了,因为当时朝廷一品大员的俸银不过每年180两。

1875年(光绪元年),中国兴起了第二次留学浪潮,也是官派,这次是留欧,主要去英国、法国、德国。因为清政府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打败,所以这次目标明确,直接奔“船坚炮利”去的。

这次大概持续了10年,共派了88名学生。这批学生里面,后来走出了刘步蟾、邓世昌、萨镇冰等海军将领,还有一人更是出名,那就是“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严复。

严复最初是奔“船坚炮利”去的,但后来终于悟到西方富强其实不在“船坚炮利”,而在于学术发展和政治进步,于是便将救国的方法定位到散播西方思想上,翻译了不少西方书籍。

严复是中国近代寻找救国之路的先驱,中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这时候是“向西看”。

那么这些留欧学生花费怎么样呢?

很高,每年光“治装费”就大约160两白银,再加上学费就超过了500两,还不论生活费。这钱是直接从海军军费里出的。

第三次留学高潮是留日。

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惨败,紧邻的弹丸之国日本的强大严重地刺激了国人,自1896年首次官派13名留日学生开始,到1906年,中国赴日留学达上万人。

在随后的几年,又迅速增加到几万人,东京简直成了中国留学生之都,无怪乎鲁迅描述到:东京的樱花树,不时就可以得到中国留学生拧的鼻涕作为肥料。

这些留学生有官派也有私费,1904年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科举会试,只要上榜一律的送到日本学习。

清政府对日本留学期望很大,希望能借此救亡强国。

这次,是“往东看”。

可清政府万万没想到,此举变成了自掘坟墓!日本留学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党。很多留学生不仅接受了日本的先进思想,还直接接受了日本的各种用于打击中国的援助。

民国成立时,有8个省的督军就是日本留学生,其他各省高官中,日本留学生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次留学浪潮,间接加速了清政府的倒台。

到1905年,外务部和学部奏定的《西洋游学简明章程》引发了留学热潮,除了去日本,欧洲也成了留学的重要出口,仅小国比利时当时就有300个中国留学生。

美国却去不了,因为自1882年起美国实行“排华法”,其本意是禁止华工进入美国,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所有华人。

这一个阶段,日本和欧洲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

美国人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便有了“庚款留学”。

所谓“庚款留学”,其来由是这样的。1900年,八国联军打败中国,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按条约向相关国家赔偿4.5亿两白银,连本带息约9.8亿两,其中赔给美国约3400万两。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就开始勤勤恳恳地还款。到1902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忽然感叹“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可不是么?打北京时美国也就出动了两艘军舰,不到3500士兵,每个士兵也就溜溜腿,放几枪,就每人赚了将近1万两白银!

此话恰好被当时的驻美公使梁诚的得知,梁诚系最早的留美幼童之一,在美国有良好的关系网,便立刻活动,说服美国减款。

最终,梁诚说动了美国罗斯福总统(是老罗斯福,二战中的罗斯福总统的叔叔),美国于1908年获得国会通过,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美国退款的举动,还带动了英、法、荷、比等国相继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中国每年向上述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庚款留学生”由此产生。

这是善良的中国人的外交胜利,但也应该说是美国的善举,因为不管出发点如何,这些钱的确给近代中国培养了不少人才,留学生里有梅贻琦、胡刚复、张子高、胡适、赵元任等。

而由这笔钱创办的清华大学,更是为中国国内培养了众多人才。

美国庚款退还数额很大,从1909年到1940年,总计约2900万美元。当然,美国其实没掏一分钱,这钱是中国政府交的,美国人主导使用,这不由让人想起和珅和大人笑呵呵的话语“我是在用你的钱,办你的事……”。

因为有钱,所以学生们待遇优厚,一般费用每年学杂费约1200元以上,另有500元船费,每年约1700元。由于退款实在很多,所以政府还赞助私费留美的学生,不过只赞助在美国已经读了两年的,每年约600多元,不超过3年。

1700元是个什么概念呢?纺织厂女工每月挣大约6块钱,一年72块钱,1700元大约相当于23个女工的工资,其实可以买个店铺。

当时,每月6元的纺织女工生活可是不错的,放在现代,至少相当于每月5千元工资的生活水平吧。这么一算,每个庚款留学生每年费用已经过了百万!

尽管这钱里含着学费,但就算学费占三分之一,剩下的钱也有七、八十万一年!难怪乎历史上不少庚款留学生拖家带口,在国外还请佣人,还要去周游列国,待遇实在太好了!

官派待遇优厚,那私费呢?

有钱的自然没问题,因为当时出国不用护照,也不用上交繁复的材料、认证,有时甚至连签证都免了,填个表,第二天就批准了。

于是不少有钱人家的子弟就去游学,譬如老丈人有钱的方鸿渐,可以不用学习,四处旅游,有的还去体验国外的夜生活。

但话说回来,就算再有钱,一年花掉家里一个店铺,是不是也得考虑考虑?所以,没钱就基本别想了。

为啥说“基本”别想呢?因为凡事都有例外,关键在人,例如勤工俭学,例如蔡元培。

话说这位大教育家,听说北京有公派留学的机会,赶去之后发现这个计划打了水漂。于是他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上了当时我国驻德国公使孙宝琦,跟他提了个条件,申请随使团前往德国,在使馆兼任“半职”差事,半日在柏林大学听课。

蔡元培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谁能拒绝呢?于是孙宝琦代表公使馆答应了,每月赞助蔡元培42元,勉强能支付他在德国的食宿费用。

为了解决学杂费的问题,他开始兼职。蔡元培通过同乡挚友张元济先生提前跟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他在欧洲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按照千字3元(翻译)和5元(著述)的标准,每月得稿酬100元。一部分稿酬汇到德国给他,一部分交国内妻儿作为家用。

这样,蔡元培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向官派留学生的标准看齐,比起刚去康奈尔的胡适天天打麻将,蔡元培简直就是勤学励志的楷模。

这么一算,费自新每年500元的费用是少了,交过学费只怕生活十分艰难。

“名恭兄,你觉得多少合适?我想,应该将费自新在国外的生活维持在能正常求学,可以适当交友的水平。”李志行听了一通,觉得自己实在是没见识,还是请教程名恭的好。

“我建议每年800元,这样应该差不多,但无法考虑每年的船票了。”程名恭想了想说。

“嗯,这样吧,再加200元制衣费,每年1000元,船票每两年一次,每次500元如何?另外,可以按照费自新的表现,不定期予以奖励。”李志行又想了想说到。

程名恭一听点点头,说“这样妥当。”

于是,费自新的留学梦得以实现,但李志行有一个要求,就是费自新每月必须写一封信给他,汇报在美国的情况。

费自新一百个答应,有机会和李先生这样的传奇人物直接通信,正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他爹费财东感激万分,非要请志行到家里做客。可志行哪有时间?于是费东家送给了两头大肥猪给李志行,李志行让赶到厂里,给上夜班的工人们加餐。

至于那个宏伟的留学计划,由程名恭操刀,几个留学生协助,并且按李志行的吩咐,去请教了老牌海龟李仪祉后,已经完成一个方案。李志行收下准备慢慢看,这是件大事,要认真些。

工厂的事现在基本不用操心,管理的很好。

冯春霖一直等着召见,于是李志行将冯春霖叫了来,谈了一个下午,随后又参加了一次“劳联会”的会议后,便去了会友镖局。

见过师傅、师兄众人,李志行直接去看高三老爷子。

高三很精神,正等着李志行,一见志行后没说几句话,就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抽出几根锃亮的铁管,还有一个枪头,枪头配着红缨,只见高三利索地拿起铁管对接旋转,很快就装配出了一根锃亮的红缨铁枪,高三跨步双手持枪一抖,“唰”的来了一个劈刺,动作非常漂亮。

“志行,怎么样?你上次说的武器,我琢磨出来了,你觉得怎么样?”

志行接过长枪掂了掂,挥舞了两下,还不错,战场上士兵没子弹的时候可以使用,能拼接的长枪也是个好办法!老爷子还真有想法!

不过,这枪估计得有七八斤沉吧?会不会加重士兵的负担?还有铁管之间是用螺纹连接的,这是个好办法,但一节一节拧螺纹会不会需要太长时间?

高三看志行犹豫的样子,就问道“怎么?不行?”

志行看了看老爷子,迟疑着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哦,这些我倒没想到。”高三皱着眉头沉思道,“我再想想有没有改进的办法……”

李志行看着高三认真的神情,觉得自己有点让老爷子劳心伤神了,就说“师祖,您真厉害!我就一直没想到做一杆能拼接的枪出来,一直在想是不是能把大刀做长。”

“嘿嘿,我也是想了很久才想到的。”高三笑得很开心。

志行又说起自己遇到李书文和李景林的事。高三听完大惊!直说都怪自己,没有事先提醒志行,他原本以为志行就在保定上学,不会遇到这二人。

听完志行枪下余生的描述,高老爷子也心有余悸,又将武林中的一些事情给志行讲了一番,但最后看看志行,又叹了叹气,总结的还是那句话:尽量不要动手,一看不妙就赶快跑。

志行还想跟老爷子再多聊聊武林的事,但老爷子总是时不时地看自己那把红缨枪,想必是对关于这把枪的意见上了心,志行有些无奈,交待老爷子多注意身体,然后便告辞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